第二十九章 獻馬

武媚娘今日的表現與長孫無忌所想渾然不同,武士彠商戶出身,而後資助李淵起兵纔有今日,論才幹,論家世,武士彠都不過爾爾,可怎的就能教養出武媚娘這等女子?

年不過十二,可當着滿園權貴的面非但舉止賢淑雅度,落落大方,甚至在不經意間便能連帶着李恪,討得李世民和李淵的歡心。這一點是李恪都不曾做到的,可武媚娘卻輕而易舉地做到了。

長孫無忌自幼看着長孫皇后長大,甚至連同樣年歲的長孫皇后都沒有武媚娘這樣的手段,一個李恪已經足夠難纏,叫長孫無忌爲之頭疼了,若是再加上一個武媚娘,又該是何等局面?

長孫無忌還有幾分恍惚,另外一邊武媚娘已經依命在李恪身旁坐下。

“好聰慧的小娘,今日之後,恐怕媚娘機敏之譽當滿冠長安了。”武媚娘在李恪身旁盈盈坐下,李恪看了眼身旁的武媚娘,笑了笑,輕聲道。

武媚娘看着身旁面帶笑意的李恪,也輕聲回道:“殿下謬讚,媚娘愚鈍,沒給殿下添麻煩就是了。”

李恪笑道:“媚娘謙虛了,若是你再愚鈍,這天底下可就沒有聰慧女子了。”

武媚娘坐在李恪的身旁,瞧見李恪的酒杯已然空了,於是親自拿起酒壺爲李恪滿了杯酒,嫣然笑道:“殿下如此說,媚娘可就當殿下是在誇我了。”

李恪端起酒杯一口飲盡,道:“今日之事你助我甚多,我自是在誇你。”

方纔武媚娘君前所言,讓李恪同時邀好了李世民和李淵兩人,自然是助了李恪,李恪此言倒也在理。

武媚娘聞言,放下了酒壺,一雙眼睛水汪汪地看着李恪,問道:“既如此,媚娘可否求殿下一事?”

武媚娘之言方落,李恪的神情雖未見絲毫變化,但心裡卻閃過了一絲警惕。

武媚娘是何人,她是那個本該在二十餘年後日月凌空,女主爲王的則天皇帝,李恪方纔讚許過了她,武媚娘便向他提了請求,李恪自是本能地有所防備。

“哦?不知是何事,且說來聽聽。”李恪並未直接應允了武媚娘,先是不動聲色地問道。

武媚孃的臉上露出瞭如初春早陽般暖人的笑容,對李恪道:“今日入夜後長安天街之上將有上元等會,聽聞比往年還要熱鬧上許多,殿下可否陪媚娘逛逛?”

李恪聽了武媚孃的話,微微一頓,他沒想到武媚娘說的竟是此事,此事也正和小女子貪玩的性子,倒是他自己多心了。

說來也是,武媚娘說破了天,心裡住着的也不過是一個十來歲的少女,只是比常人聰慧些,機敏些罷了,又如何能同李恪所想的那個歷經世事困苦,一步步留着鮮血上位,深沉狠辣的武則天相較。

李恪道:“我道是何事,這有何難,待會兒大宴散後,你且先雖應國公回府換身簡便些的衣裳,待傍晚申末酉初,我親自去府外候你。”

武媚娘笑道:“如此便有勞殿下了。”

——————————————————————

芙蓉園宴,本是喜事,但就在這滿園歡慶中,但有一人面色卻難看地很,此人便是奉父命來長安朝覲的薛延陀大度設。

薛延陀,本爲鐵勒九部之一,爲突厥附屬,但隨着大唐北伐,薛延陀也與突厥乘勢反目,自牙廷鬱督軍山起兵,與大唐合攻突厥,終得滅之。

唐滅突厥後,薛延陀作爲大唐北部盟友,得與大唐共分突厥舊土,大唐得漠南,而薛延陀得漠北,可以說,薛延陀繼承了原突厥大部分的勢力,也正是因此,薛延陀從一個縮居一隅的小部,在短短數年間一躍而成北地之主,國勢大漲。

若論國力,薛延陀雖不及大唐,但也不在吐蕃之下,更是遠非西突厥、高句麗之流可比,可就在今日大宴之上,薛延陀得位次卻排的極低,甚至還在南陲小邦國南詔之下,位居末席。

大度設位居末席的緣故他自己也很清楚,無非就是因爲去歲歲末,他率軍南下諾真水,惹惱了李世民,故而李世民特意藉此機會給他的下馬威。

大度設是最純粹的薛延陀人,他的性子和流淌在他體內的鐵勒血液一樣爭強好勝,他向以北邦大國、草原雄鷹自居,如今卻位居末流,他的面上自然掛不住。

待酒過三巡之後,大度設依舊被遺忘在大宴的角落,生性高傲的大度設終於坐不住了。

大度設看準時機,一曲奏罷,緩緩地自末席走上了正中。

“薛延陀大度設拜見陛下、拜見上皇。”大度設走到席中,對上首坐着的李世民和李淵拜道。

此番大度設被排在末席,本就是李世民刻意爲之,也是藉此敲打大度設,敲打薛延陀。李世民看着大度設席間出列,點了點頭,他想看看大度設出來究竟何意。

就眼下而言,大唐與薛延陀仍是盟友,若是大度設服軟認罪,李世民仍舊可以容得薛延陀,讓他在北地稱王,可若是大度設仍舊傲慢,不知悔改的話,李世民便不得不重新考慮這漠北究竟該交給誰了。

李世民看着拜在身前的大度設,面沉如水,不見喜怒地問道:“王子出列何事?”

大度設行了一禮,貌似恭敬道:“此前外臣無知,擅自南下牧馬,不曾想竟無意中誤入漠南之地,犯了唐土,外臣此來是奉父汗之命向陛下賠罪,還望陛下恕罪。”

大度設之言自是敷衍,諾真水與他鎮守的浚稽山相隔三百餘里,怎的會是誤入。

李世民聞言,對大度設道:“如此說來,王子此番出列乃是封夷男可汗之命賠罪了?”

夷男行事一向穩重,甚少逾矩,每每借牧馬之名南下叩邊的便多是大度設麾下,方纔大度設所言只提夷男之命,不論自己,李世民覺出大度設的心中恐怕還是抱着幾分怨氣。

果然,李世民話音剛落,大度設便道:“外臣正是專爲陛下賠罪而來,近來外臣新自漠北得了匹萬中無一的好馬,願敬獻陛下,現已帶至此處,還望陛下笑納。”

漠北多良馬,李世民也是好馬之人,聽得大度設之言,倒也來了興致,於是道:“既是好馬,且先牽來看看。”

“外臣領命。”大度設說着,對隨自己而來家奴吩咐了一聲,命他牽馬入園。

片刻後,一匹通體雪白,嘶吼如雷,肩高逾五尺的神駿被五個大漢扯着馬繮拽進了園中。

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章 相爭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八章 婚成
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章 相爭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章 初定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八章 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