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惡陽嶺

貞觀四年,十一月末,北地大寒。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降臨陰山,整個陰山都被大雪所覆蓋,原本枯色的草也被深深掩埋,最後一抹顏色也消失不見,入眼的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當然,大雪所掩埋的不止是枯草,還有陰山本就崎嶇難行的山道,大雪之後,除了長居山中的獵戶,外人已極難尋得山路的蹤跡了。

而就在這寸步難行的陰山山道之上,一隊唐軍輕騎正在主帥李靖的親自率領之下摸黑前行。

自午後申時,唐軍自馬邑出發,歷經近三個時辰,一直在陰山山道中進軍,如今已是亥時,夜色高懸的時候。

“大帥,此處距離惡陽嶺已不足三裡,最多再要一炷香的功夫便該到了。”蘇定方指着大軍前方的山嶺,對李靖道。

今日之戰事關重大,干係到大唐未來的北地佈局和來年的兩國大戰,李靖甚爲重視,於是留下張公謹在馬邑駐守,自己則親自帶着三千精銳和蘇定方一同奇襲惡陽嶺。

惡陽嶺在陰山之中,位於定襄城城南,是自陰山攻取定襄城的要道之一,險要非常。

惡陽嶺本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今大唐已重奪馬邑、雲中二郡,定襄城便暴露在了唐軍兵鋒之下。若是擱在往日,突厥自然不會有絲毫的大意,但如今大雪封山,被大雪矇蔽的不止是山路,還有突厥軍的防備之心。

這樣的天氣,莫說是帶着刀槍弓箭行軍了,就算是走,想要走到此處都是癡心妄想,不過突厥人卻着實低估了唐軍的膽量,還有李靖的求勝欲。

人禁聲,馬銜枚,三千唐軍精銳自山谷中繞出,歷經半日有餘,終於在深夜到了惡陽嶺下。

惡陽嶺下,朔風凜冽,漆黑的夜幕之下肅殺的一片,彷彿就連蒼天都在詰問大唐,爲了稱雄天下,他們應該迎受的苦難和要付出的苦難。

“自我大唐立國以來,突厥人便橫亙在我大唐北地,橫行無忌。武德九年,突厥大軍南下叩我關中,奪我糧草,屠我百姓,就連我大唐皇子都被遣往北地爲質。這三年來,這無數的屈辱我們已經受夠了,現在,上面便是惡陽嶺,過了惡陽嶺便是定襄城,而突厥的可汗頡利就在定襄城中,攻上惡陽嶺,破了定襄城,生擒頡利,用突厥人的血,洗刷渭水的屈辱!”

碩大的雪花自空中飄落,落在李靖的臉上、頭頂,甚至就連鬍鬚和眉毛也被染作了雪白色,遠遠望去宛如一尊冰雕。

但就在這冰天雪地之中,李靖的內心卻如烈火般熾熱。

三年前,突厥南下,兵逼渭水,大唐勢不如人,他們沒得選,爲了保存國祚,爲了護住關中,他們只能選擇最爲屈辱的方式來求和立盟。

遣質子,送珍寶,納糧草,這一切李靖都是眼睜睜地看着,深切地記在了心裡。

渭水之盟,屈辱的不止是皇帝李世民,還有他們這些朝中武臣,三年來,他們一直憋着一口氣,而到了如今,這口氣終於到了吼出來的時候。

此次李靖所挑選的三千唐軍精銳同樣對李靖的話感同身受,因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來自關中,都是土生土長的關中男兒,甚至,他們之中的許多還曾在渭水河畔親眼目睹着那幕斬白馬立盟的場景,至今想來仍歷歷在目。

關中兒郎,豈能容胡人久居頂上,這一戰,不僅是大唐與突厥,更是關中兒郎與突厥的戰爭。

隨着李靖一聲令下,三千關中兒郎整甲備兵,齊齊往惡陽嶺上攻去。

而就在唐軍趁着夜色,摸着山路自嶺下偷襲的時候,嶺上的突厥人還渾不自知。

山上的大雪已經連降數日,白茫茫的一片已經看得突厥人枯燥萬分,而且這個時候,這樣的氣候,這樣的地勢,又哪裡會有唐軍能夠攻來?此時負責守備嶺上戍樓的突厥士卒正窩在戍樓中圍火取暖。

“這大雪也不知還要下到什麼時候,再這樣下下去恐怕連下山的路都快被封死了。”一個突厥士卒一邊圍着火堆烤火,一邊對外面惡劣嚴寒的天氣抱怨道。

突厥士卒,一月一輪值,如今已是十一月末,再過上幾日便是換值的時候,到時若是大雪真的把路徹底封死了,那他可就下不了山,只能被困在這惡陽嶺上了。

在他的身旁,另一個士卒道:“你便知足吧,至少你留在嶺上還能吃飽喝足,我聽前些天上來的人說,定襄城的糧草已經不足了,你若是下去了,說不得還要餓着肚子。”

往年大雪,突厥人存糧本就不多,再加上近來征戰,糧草的耗損更快,爲了節糧,現在的定襄城中的普通士卒的補給已經削減了小半,每日難得溫飽已是常態。

原本抱怨的士卒聞言,重重拍了拍自己的腿,嘆道:“要麼凍死,要麼餓死,這仗實在是打不下去了。”

近來突厥連敗,損兵失地,再加上如今糧草不足,突厥人的士氣已經低到了極點。

他一旁的同袍也無奈的嘆了口氣,對他道:“你還是快些將門掩緊了吧,再不掩緊你我真的就活活凍死了。”

就在他們說話的當口,屋門已經再次被大風吹開,刺骨的冷風鑽進屋裡,直凍地他們一哆嗦。

“你慣會使喚我。”這突厥士卒抱怨了一句,但還是起身往門口走去。

就在他剛剛走到門口的時候,不過初一露臉,突如其來地,一直利箭竟從門外射來,直入他的胸膛,隨着一道血箭自他的胸口飈出,他已經被奪取了性命。

方纔他還在一直抱怨天寒大雪,下山不易,可現在,他已經沒有了這些煩惱。

“砰!”

隨着一聲悶響,開門的突厥士卒應聲倒地,與此同時,唐軍精銳士卒們衝進了戍樓。

戍樓中的突厥士卒看着眼前的一切,臉上滿是不敢置信的神色。

大雪封山,路滑難行,難道這些唐軍士卒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嗎?

可無論他們怎麼想,唐軍已經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了他們的眼前,唐軍絕不會給他們半分機會。

“殺!”

隨着蘇定方的一聲高喝,唐軍如餓虎撲食般衝向了突厥人,不過轉瞬的功夫,戍樓易主,惡陽嶺破了。

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三章 結好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考較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六章 佯攻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八章 婚成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
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三章 結好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章 石室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考較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六章 佯攻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八章 婚成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