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

“大帥,前往高昌城勸降的使者回來了。”大唐中軍大營,行軍司馬裴辛快步進帳,對侯君集道。

侯君集問道:“如何?鞠文泰可願降?”

裴辛回道:“鞠文泰拒降,還將咱們的使者攆了出來。”

“哼!”

侯君集哼了一聲道:“區區一個高昌,撮爾小國,也敢抗我大唐天威,真是自取滅亡。”

侯君集所言雖然狂妄,但卻也有狂妄的底氣,此番他西征高昌可是做了充足的準備的。

高昌國之所以敢和唐軍抗衡,依仗的不過是固守的城池而已,但他們的城池不過是矮城,如何能與大唐的雄城相比。

而且侯君集在來高昌前就徵調了許多山東長於製作攻城器械的工匠,專爲破他們的矮城而來,只要兩軍短兵相接,侯君集有絕對的自信,這天底下絕沒有誰能硬撼精銳的大唐禁軍。

司馬裴辛問道:“大帥可是要命人伐木填壕,架設撞車強破高昌?”

侯君集點了點頭道:“那是自然,不過在此之前我還有另外一事要做。”

裴辛道:“請大帥吩咐。”

侯君集道:“傳令下去,大軍伐木尚需時間,未免腹背受敵,命左領軍衛中郎將賀蘭越石領兵先破高昌王城的校尉城田地城,爲大軍先解後顧之憂,若是不能成,軍法從事。”

裴辛聞言,勸道:“撞車、檑木尚未準備妥當,若是就此命賀蘭越石強攻田地城會不會太急了些,而且賀蘭越石是楚王的連襟,他若是攻城不下,受了軍法,大帥在楚王那邊恐怕不好交代啊。”

裴辛作爲侯君集的行軍司馬,自然是侯君集的心腹,跟隨侯君集也有些年頭了,也是擔心侯君集因賀蘭越石之事開罪聲望正隆的李恪,故而有此一言。

侯君集擺了擺手,卻渾不在意道:“我身爲主帥,賀蘭越石在我帳下,我爲防田地城出兵襲擾我軍後路,命賀蘭越石攻城有何不妥,就算是楚王眼下在我身旁我也是如此,就算此事鬧到陛下那邊陛下也不會責怪於我。”

侯君集和李恪不睦,裴辛是清楚的,侯君集話說到了這個份上,裴辛哪還不知道侯君集的意思,侯君集這是要借賀蘭越石向李恪示威,以報當年北伐先鋒官被奪之恨。

但裴辛還是擔憂道:“軍令不行,依軍法當罷官,杖六十,流三千里,是不是太重了些,萬一傷了賀蘭越石的性命,恐怕有些過了,大帥對省臺和兵部那邊不好說話,也給了楚王發難的機會。”

田地城雖是矮城,但光憑步卒,在沒有撞車和檑木的情況下想要破城確是不易,若是因此便要重懲賀蘭越石,確有些刻意爲難的意思,朝中百官難免對他頗多微辭。

侯君集爲難賀蘭越石不過是想通過羞辱賀蘭越石給李恪一個下馬威,非是真的要和李恪拼個死活。

侯君集想了想,回道:“你說的也是,若是因此壞了賀蘭越石的性命確實不妥,你傳令下去,命賀蘭越石攻城,若是不成,當衆杖三十便可。”

“諾。”裴辛這才應了一聲,下去傳令去了。

——————————————————

嚴格說來,賀蘭越石雖是北地武族世家出身,但他的武功才略俱是尋常,放在禁軍中更不起眼,賀蘭越石能有今日,多賴李恪的緣故。

當賀蘭越石得知侯君集的將令時,他也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強攻田地城的難處,心中隱隱已經有些後悔了。

當初在京時,李恪曾勸過賀蘭越石,莫要攪和進此次西征之事,甚至答應爲他出面,請程知節另遣旁人,但賀蘭越石卻回絕了李恪的好意。

賀蘭越石回絕李恪的緣故無非有三:其一,他已經自己請命西征,臨行前若再退縮自然不妥;其二,此次西征干係重大,他若能借此立功,封侯拜將,他便有機會成爲武川賀蘭氏的重權者,徹底壓過長房;其三,他也抱有了一絲僥倖,覺得侯君集未必便會爲難他。

但當賀蘭越石接到侯君集的將令時,他才知道自己所抱有的僥倖破滅了,李恪所擔心的事情已經發生,他縱是後悔也別無選擇了。

陣前抗命是大忌,賀蘭越石不會不知,哪怕他明知侯君集是在爲難他,他也只能硬着頭皮上。

侯君集將令送到時,賀蘭越石不敢有絲毫的耽擱,帶着所部一萬人馬便直奔田地城而去。

自打唐軍入境,高昌各城早已閉門緊守,而田地城作爲高昌城的校尉城,與高昌城互爲犄角而守,也是嚴陣以待。

論兵力,田地城中同樣駐兵一萬,與賀蘭越石麾下人馬相差不大,高昌人還佔着地利,唐軍想要強取城池豈是易事。

賀蘭越石率軍自午前開始攻城,一直攻到黃昏,日色將落之時,但卻成效甚微。死傷兩千餘人的代價之下,也不過纔將將觸及田地城的城牆而已。

侯君集的軍令壓在頭上,賀蘭越石看着漸漸暗下來的天色,和又一波退下來的攻勢,心中焦急萬分,若是不能攻下田地城,他挨一頓杖責是小,他和李恪的面子都丟了事大,以後在楚王府,在賀蘭家,在武家,他還如何擡得起頭來。

賀蘭越石對身邊的副將嚴令道:“傳令下去,繼續攻,哪怕攻到明日凌晨也務必要拿下田地城!”

“諾。”副將應了一聲,再次組織士卒攻城了。

賀蘭越石雖非行伍出身,算是半路從軍,但大唐兒郎大多尚武,賀蘭越石更是出身北地武川,身手自也不弱。

若是尋常時候,他身着明光鎧,全神戒備,城上射下的箭矢之類自然傷不得他,可眼下卻不同,現在他一門心思強攻田地城,心中焦急,不自覺地他自己的身位向前挪動,距離城牆近了許多。

再加上賀蘭越石的注意全在攻城之事上,無暇關注城上高昌士卒的情況,也叫高昌人瞧得了機會。

賀蘭越石身着明光鎧,看的極是顯眼,一眼便是是攻城的唐軍主將,而賀蘭越石站地這般靠前,又不比李恪,身邊沒有席君買、薛仁貴這等猛將護衛左右,與一個活靶子無易。

高昌人中有擅射者,盯着賀蘭越石許久,終於一箭破空射出,正中賀蘭越石面門。

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章 取義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章 校場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章 石室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八十二章 重聘
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章 取義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三章 南下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章 校場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章 石室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章 李世民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八十二章 重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