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名冊

頡利曾爲突厥可汗,坐擁北地萬里江山,而突厥之強,更曾凌霸中原,尚在大唐之上,能叫頡利如此慎重的東西,自不簡單。

李恪低頭看着頡利的模樣,小心地問道:“可汗當知,李恪的膽子向來不小,不過我的膽子雖大,卻也不是什麼都敢要的,可汗說的是什麼,我倒想先見識見識。”

“國之重器,殿下不妨猜猜看。”頡利的神態依舊疲累,但當這四個字自頡利的口中說出時,他的眼中竟也一亮。

在李恪眼中,所謂國之重器,無非有三:一謂士卒,二謂兵甲,三謂糧草,而如今頡利已身在長安,突厥之兵也盡歸大唐,兵權自是不可能了,至於糧草,頡利若是尚有餘糧,他也不會在當初的雪災之後變得如此狼狽,故而糧草也不可能,李恪能想到唯一的東西便是兵甲了。

早年隋末唐初,突厥稱雄北地,李淵、竇建德、王世充等中原羣雄無一不仰突厥鼻息,每年進貢突厥的兵甲財寶不知繁幾。

中原諸王進貢的,再加上突厥連番征戰所繳獲掠得的,突厥的兵甲自然充備非常。

李恪面露訝色,問道:“莫非你在北地尚藏有兵甲?”

李恪這麼想着,剛一說出口,自己卻又覺得荒謬,搖了搖頭。

再精良的兵甲也離不得精銳的士卒,如今突厥合族已降,頡利手中早就無人可用,就算此時頡利手中握有可備百萬大軍的兵甲又能如何,還不是一堆派不上用場的廢鐵?

留着除了生鏽外,要之何用?

更何況,如果頡利真的藏有兵甲,這不是擺明了對大唐尚有二心嗎?他又怎會告知李恪?

李恪想了想,搖着頭,自問自答道:“不對,兵甲再多與你已無助益,要之無用。”

頡利聞言,笑了笑道:“那是自然,兵甲再利,又豈能敵得過人心,如今突厥人心已散,思歸大唐,再多的兵甲又有何用?”

李恪聞言,想了想,卻始終不得其解,只得問道:“李恪愚鈍,還望大將軍明言。”

頡利看着李恪,臉色突然變成深沉,指着李恪身後的位置,對李恪道:“東西就在殿下身後木箱之內,殿下不妨拿出來看看。”

李恪聽着頡利的話,臉上的好奇之色越發地重了,既非兵甲,到底是什麼東西,竟能叫頡利如此謹慎,藏在了一處看似不顯眼的木箱中。

李恪聞言,站起了身子,走到頡利所指的木箱旁,低頭看了一眼。

這個木箱與尋常的木箱無異,看不出半點異常,甚至這個尋常的木箱之上就連一個最簡單的鐵鎖都未掛,顯然就是日常擱些常用的物件。

可誰能想到,這個箱子中藏着的竟是一個叫頡利尚且如此謹慎的東西。

李恪彎下腰,緩緩提起箱耳,打開了箱子,李恪信目望去,箱子中放着的都是些入秋後常用的衣物,並無其他。

就在李恪心生好奇,想着該不該再往箱底翻一翻的時候,頡利又開口了。

頡利道:“東西不在箱裡,而在木箱側壁的夾層,殿下需將木箱拆開了看。”

李恪聞言,這才明白了木箱裡的玄機,敲了敲,果然,木箱的側壁“咚咚”作響,顯然箱壁裡面是空着的。

李恪的力氣倒是不小,李恪拔出腰間的佩劍,插進了木箱的夾壁之中,用力一撬,硬生生地將原本連在一處的木箱撬地分了開來,接着,李恪低頭看去。

果然,木箱的箱板裡面當真是被掏空了的。

“東西就在裡面,殿下一看便知。”頡利看着被拆開來的木箱,對李恪道。

能叫頡利瞞着阿史那雲,藏得如此謹慎的東西自不一般,李恪看着中空了的箱板,既激動,又有些好奇。

李恪伸出手指,緩緩地將東西自箱板中取了出來,李恪取出來的不是別的,而是一本薄薄的冊子。

李恪拿起冊子,迫不及待地翻了開來,只見冊子上每一頁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而這些字所記載着的竟是頡利降唐前北地各族與他的利益往來。

壬午年,常山趙氏獻糧五百石,錢三千貫;

甲申年,太原郭氏獻箭三千支,甲冑兩百副;

丙戌年,渤海高氏獻錢一千三百貫,茶三百斤;

......

李恪看着手中的冊子,後背頓時涼了一截,李恪手中的哪是什麼賬簿,分明就是一把懸在這些世家大族頭上的利劍,隨時便可要了他們的性命。

私通外敵,按律當斬首惡,抄沒家產,餘者流三千里,充軍邊塞。

這裡面的任意一條拿出來都是私通外敵的鐵證,都足以毀掉一個傳承了數百年的地方門閥。

李恪簡單地翻看了一遍,這本賬簿中雖沒有河東裴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這些名傳天下的世家名門,但那些次流門閥卻是不少,這已是一股不弱的力量。

頡利看着李恪驚愕的模樣,緩緩道:“自打十餘年前,我初登可汗之位以來,每年與我私相授受的北地門閥盡在此處。這冊子燒了可惜了,留着我又不放心,所以一直不知該如何處置這本冊子,很是爲難,今日我便交殿下了,殿下若想要,便留着,若是嫌麻煩,燒了便是,左右這世上除了你我,已再無人知道這本冊子的存在。”

李恪聽着頡利的話,看着手中的冊子,知道這意味着什麼,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大將軍這份大禮,本王卻不知該如何答謝?”李恪握着冊子,對頡利問道。

有了這本冊子,李恪便能等於是掌握了這冊子中數十家地方門閥的命脈,也等於是掌握了他們的勢力,這於眼下根基不牢,在地方又苦無勢力的李恪而言實在是個極大的助力。

不過頡利卻回道:“殿下答應照看阿雲,便已足矣。這本冊子於殿下而言,這或許算是一份大禮,但於臣而言,卻只是一個累贅。我兒疊羅施年少,又非英才,留着這本冊子於他而言也只是一個禍害,我要之無益,不如贈與殿下,殿下只需好生收着便是。“

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章 拒辱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章 石室
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章 拒辱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六章 石室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章 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