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

晉陽城南,楓里巷,渤海郡王府。

其實李長沙說其父渤海郡王李奉慈因下不來牀榻,故而未能親迎李恪倒也並非盡是虛言,至少現在李奉慈下不得牀榻便是真的,只不過他下不得牀榻的緣故不是因爲染病,而是因爲宿醉。

就在昨天,李恪抵晉的前一日,李奉慈還在府中如往常一般飲酒作樂,聲色犬馬,歌舞昇平直至半夜,宿醉到了午時尚是未起,如何下得牀來?

“如何,阿爹可曾起了。”李長沙迎了李恪,自晉陽城外方纔回府,便直奔王府內院而去,對內院裡間臥房外守着的郡王府婢女問道。

婢女回道:“郡王方纔起身,現在洗漱。”

李長沙不滿道:“阿爹怎的方纔起身,我不是走前再三叮囑,務必將阿爹早些喚起嗎?”

婢女低着頭,諾諾地回道:“郡王不肯起,婢子也不敢多言,還望阿郎恕罪。”

“哎。”李長沙最知道自家阿爹的脾氣,也知道婢女說的也是實情,輕嘆了一聲,也顧不得這麼許多,聽得李奉慈已然起身,竟推門便進了臥房。

李長沙推門而入,方一進屋,李長沙便聞到了一股撲鼻而來的酒味,薰地李長沙頓覺不適,李長沙的眉頭不禁皺了起來。

“大郎回來了。”李長沙方一進門,李奉慈也瞧見了李長沙,對李長沙笑道。

李長沙道:“阿爹怎的方纔起身,若是楚王當真隨我回來探視阿爹,我在城外同楚王說的話可就全漏了。”

李奉慈問道:“你同李恪說了什麼?”

李長沙回道:“我同楚王說阿爹身子不適,不便下地,故而未能親自出城相迎。”

李奉慈輕輕地一拍腿,對李長沙道:“我兒同李恪說這些作甚。”

李長沙道:“楚王奉旨督邊,凱旋抵晉,城中百官、宗親俱出城相迎,唯阿爹一人未至,成何體統,若是楚王知曉阿爹是因飲酒宿醉故而爲至,必定怪罪,咱們郡王府如何吃得消。”

“哈哈。”

李奉慈聞言,滿不在意地笑了笑,對李長沙道:“我當是何事,原來你是擔心李恪。”

李長沙道:“阿爹切莫大意,楚王畢竟是奉旨巡邊,又得陛下寵愛,怠慢不得。”

李奉慈道:“這有何妨,陛下還有上皇尚且容着我幾分,更何況是李恪。”

李奉慈越是如此,李長沙便越是擔憂,李長沙道:“陛下自由便同阿爹相熟,故而多幾分縱容,但楚王同阿爹卻無甚交情,恐怕不會忍讓。”

李奉慈還是那副模樣,擺了擺手道:“李恪若是要同我爲難,早就來府上了,怎會遲遲不發難。更何況,我可是李恪的伯父,他怎敢同我翻臉。”

李長沙看着李奉慈渾不在意的樣子,頓時急了,忙道:“楚王越是如此,說明他的城府越深,阿爹以往在晉陽城中也開罪了不少人,常有些違亂之事,若是叫楚王抓住了把柄,如何是好?”

李奉慈笑道:“我兒憂心太甚了,武德年初,李恪還在襁褓中時我還曾抱過他的,如今不過才十餘載過去,李恪一個十來歲的少年,能有什麼城府和手段。”

李奉慈的性子一向如何,若論心機,確也沒什麼太重的心機,但卻是個十足的混不吝,這也是爲何李奉慈行事張揚,但李世民卻能容得下他的緣故。

李奉慈的脾氣李長沙再熟悉不過了,他也知道,要同李奉慈講通這些道理,着實不易,而且就算他說的再多,事後他也未必放在心上,索性李長沙也不願再多費脣舌了。

李長沙道:“後天楚王會親自來府上探視阿爹,我既同楚王說了阿爹身子不適,阿爹這些天便在府中踏踏實實地待着吧,阿爹若是一意孤心,聽不進我的話,我也不必再呆在晉陽了,我直接入朝爲官算了。”

李奉慈聽着李長沙的話,頓時急了。

李奉慈雖已年近四旬,卻只有兩子,長子便是李長沙,原配所出,最得李奉慈寵愛,次子名作李知本,妾室所出,尚是孩童。

長子李長沙年已二十有三,平日裡掌管家業,而次子李知本卻是李奉慈中年所得,年不過五歲,尚是懵懂孩童,如何能當大任。

李奉慈好飲酒,貪美色,時常宿醉,擁美而眠,萬一哪一天他真的一睡不醒,或者癱倒在了牀上,若是李長沙不在,府中兩個真心照應他的人都沒有,李奉慈怎能安心。

李奉慈最吃李長沙這一套,聽得李長沙的話,哪裡還敢再辯,當即一口應了下來,對李長沙道:“好好好,好端端的離家作甚,爲父便聽了你的話便是。”

————————————————

渤海郡王府中,李長沙爲了勸李奉慈,已是費盡脣舌,與此同時,李恪也已經到了大都督府。

“大都督,查清楚了。”李恪到了幷州大都督府歇息了片刻,奉命外出的王玄策便回了府,對李恪道。

“如何?”李恪對王玄策問道。

王玄策回道:“正如李績所言,渤海王身子骨一向康健,少有病患,更無甚病重不便下地之說。”

李恪問道:“如此說來李長沙果真是在爲李奉慈狡辯了?”

王玄策道:“那時自然,渤海郡王府每日歌舞昇平,醉生夢死,據聞就在昨日,渤海王還在府中宴客,直至深夜。”

李恪聞言,不怒反笑,對王玄策笑道:“本王的這位伯父到還是個風流種子。”

王玄策也笑道:“晉陽城中人盡皆知,渤海郡王府中妓妾數百人,皆衣羅綺,渤海郡王更是食必粱肉,飲必佳釀,朝夕絃歌自娛,驕侈無比。殿下雖是皇子,貴爲親王,恐怕也不及這位渤海郡王來的快活。”

李恪輕哼了一聲道:“宗室子弟中,如李奉慈這般驕侈的不在少數,本王所娶不過一妻,哪能同他們相較。”

王玄策聽着李恪的話,似乎對李奉慈所爲頗爲不滿,於是對李恪提醒道:“渤海郡王雖然奢靡,行事無度,但畢竟是殿下宗室長輩,殿下行事還需顧忌同族宗親,不可犯了衆怒。”

李奉慈雖然紈絝成性,驕侈無比,但李恪卻不便以此降罪,蓋因宗室子弟中這般作爲的絕不在少數,旁的不說,就連李孝恭和李道宗兩人都是如此,只是兩人行事謹慎些,不比李奉慈這般驕縱罷了。

www⊙ⓣⓣⓚⓐⓝ⊙CO 李恪笑道:“先生放心,本王還是知曉輕重的,豈會因好酒色而怪,本王自有他法能降地住他。”

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章 事定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章 拒辱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五章 密謀
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章 事定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章 拒辱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五章 密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