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

頡利北征薛延陀,動輒十數萬大軍,動靜可謂極大,李恪一得到消息便命人秘密送信回了長安,所以頡利的大軍剛剛動身不久,李恪的密信和唐軍細作的密信幾乎同時到了長安。

頡利爲了收回磧北,除掉薛延陀這個威脅他北方的大敵,幾乎調動了能夠調動的全部的突厥主力,導致南面空虛,也給了大唐一個絕佳的機會。

夏州,朔方之地,一直都是大唐的一塊心病,自打隋末始,羣雄四起,夏州便一直爲樑師都所據。

樑師都南抗大唐,北投突厥,靠着突厥人的扶持,這夏州之主竟一當便是十年。

其中大唐多年北伐夏州,但每每功成在即之時總有突厥騎兵南下騷擾,故而一直未能將夏州收回。

如今頡利北征,突厥人自顧尚且不暇,有哪有精力顧及南面夏州的樑師都,眼下正是大唐收復朔方的良機。

李世民幾乎是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即刻下令,命右衛將軍柴紹爲行軍大總管,殿中少監薛萬均爲副總管,領軍五萬北上。

頡利的大軍到了磧北,兵臨鬱督軍山之下,而與此同時,大唐的大軍也到了朔方。

朔方主城成爲東西二城,朔方東城與朔方西城之間相隔三十餘里。

朔方東城由樑師都麾下大將,堂弟樑洛仁率一萬朔方軍鎮守,而朔方東城則由樑師都率兩萬突厥與朔方聯軍親自鎮守。

“這是已經第幾波了?”朔方東城下,唐軍主帥柴紹看着攻城的唐軍又一次被擊退,對身後的副將薛萬均問道。

薛萬均回道:“大將軍,這已經是第三波了,現在城內遲遲沒有動靜。”

攻城之前,柴紹曾與大唐策反的夏州長史劉旻有約,唐軍遣人佯攻東城,吸引朔方軍的注意,而劉旻則帶人偷偷奪取西門,迎埋伏在西門外的唐軍主力入城。

可如今唐軍已經佯攻了許久,城內卻遲遲不見動靜,柴紹和薛萬均都有些坐不住了。

這一戰事關重大,柴紹在出徵前是向李世民下了軍令狀的,萬萬出不得岔子。

“再等等吧。”柴紹盯着城門的方向,斟酌了片刻,對薛萬均道。

薛萬均聞言道:“大將軍,這樣等下去終歸不是辦法,末將請率軍攻城,若是拿城不下,末將願提頭來見。”

薛萬均不同於柴紹,這一戰關係他整個薛家的命運。

柴紹出自河東豪族,臨汾柴氏,乃將門之後,其祖父柴烈曾爲北周驃騎大將軍,家門顯赫。

柴紹出仕便爲前隋元德太子千牛備身,而後又迎娶李淵之女平陽公主爲妻,唐立國後,以軍功拜右衛大將軍,霍國公,實封一千兩百戶。

柴紹本就是名門子弟,又是皇親國戚,開國元勳,此戰若敗,最多也就是雪藏數年,以李世民念舊的性子,早晚必得重用。

可薛萬均便不同了,薛萬均早年爲羅藝麾下,而後才隨羅藝歸降大唐,算不上根正苗紅的唐臣。

而且薛萬均之弟薛萬徹更曾爲廢太子李建成心腹,玄武門之亂時還曾率軍攻打秦王府,事敗後才又爲李世民收納,准此次隨軍出征。

此番北伐夏州,薛萬均、薛萬徹兄弟同爲柴紹麾下隨軍北上,是薛家兄弟翻身的絕佳良機,這一戰的機會,薛家兄弟都看得極其珍貴。

不過看着眼下的局勢,薛萬均越發地坐不住了。

大唐此次之所以大舉進攻朔方,憑藉的就是頡利北征磧北,無暇南下顧及,可薛延陀到底能把頡利拖多久,薛萬均也沒有半點底。

若是在頡利平了薛延陀之後,大唐還未攻下朔方,等到頡利回師來援,那此次又會像往年那般,無功而返。

大唐又一波佯攻被擊退,薛萬均再也按捺不住了。

薛萬均道:“大將軍,此戰非但關係到朔方城的歸屬,更關係到蜀王在突厥的處境,將這些干係全部寄望在一個細作的身上,恐怕不夠穩妥啊。末將請往西門強攻,大帥在東門,兩相夾擊必破城池。”

薛萬均的話,也正是柴紹所擔憂的。夏州長史劉旻到底有幾分可靠,他也不知道。

李恪犯險將頡利北伐的消息第一時間送回了大唐,若是大唐藉此奪回了朔方,頡利就算要對李恪發難,也要掂量掂量如今的兩國局勢,可是若是此次唐軍沒有攻下朔方,那李恪陷入險境,他柴紹在李世民的面前可就再也擡不起頭來了。

柴紹本想借助朔方東城被的唐軍細作破城,以最小的傷亡和損失破了城池,留下足夠的兵力去強取西城,但隨着時間的流逝,他也越發地擔憂了。

可若是此時調大軍強攻,一個東城尚且如此,若是守備更爲森嚴,士卒更爲精銳的西城又該如何?

柴紹咬了咬牙,對薛萬徹道:“等!沒有本帥的命令,西門的伏兵不得擅動。”

柴紹一生,並無大功在身,卻身居高位,在大唐官場本就頗多質疑之聲,再加上他的亡妻平陽公主又是世間少有的女中豪傑,所以他承受的輿論壓力比常人要大得多。

此次北上,柴紹也是主動請纓,爲的就是能夠拿下這平定朔方的功勞,爲自己正名。

身爲三軍主帥,柴紹終於還是在這樣兩難的關頭拿出了自己魄力與威信。

薛萬均雖然心急如焚,但畢竟柴紹纔是三軍主帥,柴紹下了軍令,他也只能認了下來。

柴紹策馬立於城下,看着城門的方向,握着拳頭,手心已經攥出了汗珠。

這一次,他相信自己的判斷,一意孤行,堵上了自己的威信,他所承擔的壓力比薛萬均來的還要多得多,他只能在心裡默唸,希望自己的判斷沒錯,劉旻不要辜負自己的信任。

看着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太陽已經緩緩西沉,柴紹的後背已經滾燙,就在他看看着機會就要從他指縫間溜走的時候,終於,一騎輕騎自城西的方向急奔而來。

西門開了!

一瞬間,柴紹感覺自己的心彷彿一根繃緊的弦,一下子鬆了下來。

“劉旻奪門成功,三軍攻城!”西門已破,柴紹苦等一日的機會終於來了。

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章 落雕弓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章 拜府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十章 密信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六章 蠱惑
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章 落雕弓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六章 拜府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六十章 密信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章 初定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六章 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