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換將

薛延陀,鬱督軍山,汗帳。

自打夷男叛出突厥,在漠北立國後,夷男還沒有什麼時間如近來半載這般來得抑鬱和難受。

自打李恪掛帥河東後,薛延陀諸事就沒有順過,先是諾真水一戰,大度設失兵五萬,浚稽山精銳幾乎全軍覆沒,而後大度設西逃,在科布多自立門戶,引外敵過金山,如今儼然已經成了薛延陀的西面大患。

而後就在這之後,夷男想要起兵西征,一舉平定大度設時,南面的浚稽山又傳來了李恪率軍北上的消息,不得已,夷男只得暫息西征之念,命突利失率軍南下,先助咄摩支固守浚稽山。

可就在突利失千里迢迢地趕往浚稽山後,幾日後,浚稽山竟又傳來的消息,李恪只是北上圍獵,虛張聲勢,並無北伐之意。

夷男知道,李恪是故意耍了他,分散他的兵力,但他攝於李恪的兵威,卻又不得不這麼做。

突利失三萬大軍南下北歸,且不論來回耽擱的時間,就是其中的糧草損耗也不是個小數字,但夷男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只得認了這個悶虧。

只是真正叫夷男不堪的事情還不至於此,當李恪問罪咄摩支,要求夷男置換浚稽山守將的手書送到後,夷男胸中的怒火被徹底點燃了。

“他李恪算什麼東西,不過是唐的軍將,仗着唐皇信重,竟敢對我薛延陀防務指手畫腳,他要本汗換帥,難道本汗便要換帥嗎!”大帳之中,李恪遣來的使節才走,夷男猛地一踹身前的桌案,怒道。

“哐啦!”

夷男一腳下去用力極大,隨着一聲脆響,夷男身前的桌案應聲碎裂,散作了一地,大帳中待着的衆人面面相覷,都不敢作聲。

夷男性情沉穩,很少當着衆臣的面發脾氣,今日夷男如此,必定是怒極了。

不過想來也是,李恪年不過十七,掌不過河東一地,李恪同夷男說話,竟是以君臨臣的那般態度,夷男能不動怒纔是怪事。

衆臣見得夷男動怒,都不敢說話,此時還是身爲薛延陀帕夏的梯真達官站了出來。

梯真達官先是揮了揮手,讓大帳衆臣退出大帳,而後自己走到夷男的身前,問道:“李恪小兒所言確實無禮,可汗可是不欲遵從?”

夷男回道:“那是當然,咄摩支駐守浚稽山本就是我的命令,咄摩支所爲更無不妥,憑何李恪一句話我便要換帥?”

梯真達官並未反駁夷男的話,而是心平氣和地問道:“那可汗可曾做好了同李恪一戰的準備?可汗的兵甲可曾齊備?糧草可曾充足?士氣可曾高昂?可有必勝的把握?”

夷男聽了梯真達官的話,一下子被噎住了,如今的夷男內憂外患,他若是有必勝的把握,早在去年浚稽山時夷男就同李恪動手了,怎會拖到今日。

夷男嘆了口氣道:“若只是一個李恪,我自然不懼,但若是整個大唐,咱們薛延陀恐怕不是對手。”

梯真達官道:“可汗說的是,區區一個李恪,可汗都沒有必勝的把握,更何況是李恪身後的整個大唐。如今金山未平,實在不是同李恪開戰的時候,若是李恪和大度設東西夾攻,薛延陀恐有亡國之憂。”

夷男道:“帕夏,你的意思我清楚,可是難道就任由李恪騎在我們的頭上,對我們指手畫腳嗎?”

梯真達官道:“今日的李恪比之當年的頡利如何?當年的頡利何等強盛,待我薛延陀又是何等的傲慢,當年可汗都忍過來了,今日怎的反倒忍不住了呢?”

夷男回過頭去,看着梯真達官,問道:“帕夏也要我從李恪所言,替換咄摩支嗎?”

梯真達官道:“不錯,此次浚稽山之爭,仔細計較起來確實是咄摩支先調的兵,李恪對他不滿也在情理當中,他用這個做理由,可汗確實不便回絕。可汗乃是我薛延陀的王,我要翱翔九天的雄鷹,又何必去跟一個小兒計較這一時的長短呢?”

這個時候,別人的話夷男未必肯聽,但梯真達官的話夷男還是聽得進去的。

夷男道:“若只是換個咄摩支自然無妨,只是換了咄摩支又有誰能替他。”

咄摩支善守,行事穩重,正是放在浚稽山的最佳人選,若是調走了咄摩支誰又能頂替他的位置。

突利失善戰,倒是可以,可突利失夷男還要用他西征,斷不會放在浚稽山。

梯真達官想了想,問道:“可汗以爲曳莽如何?”

夷男想了想,回道:“曳莽用兵也算是穩紮穩打,但卻太過死板,比起咄摩支還要稍差些。”

梯真達官道:“曳莽比之咄摩支卻要敦厚上一些,但好在他最聽可汗調令,無論如何總不會再如大度那般,若是可汗覺得曳莽可堪一用,便可調曳莽前往浚稽山,暫且將咄摩支調回汗庭,日後再做計較。”

夷男點了點頭道:“唯今之計也只能如此,我今日便下令,將曳莽調去浚稽山,將咄摩支先行調回,待今歲平定大度設後再另做安排吧。”

梯真達官道:“可汗能這麼想便是最好了,可汗和李恪相爭便是和唐相爭,豈能賭一時之長短。”

夷男似有不甘道:“李恪做事仗勢而行,咄咄逼人,實在是可恨地很,偏偏逆子反我,我無力南下與之相爭,我還拿他無甚辦法。”

梯真達官看着夷男懊惱的模樣,自己反倒笑了出來。

梯真達官笑着對夷男道:“李恪很聰明,他很瞭解可汗,也很瞭解薛延陀,但可汗似乎對李恪和唐卻不太瞭解。”

夷男聞言,不解地問道:“帕夏這是什麼意思?”

梯真達官道:“李恪行事,最善借勢,他不傷一絲一毫,卻能叫可汗如坐鍼氈,可汗要對付李恪,也要懂得借勢,萬不可用蠻力。”

夷男聽着梯真達官的話,眼中閃過了一絲亮光,對梯真達官問道:“帕夏有法子對付李恪?”

梯真達官道:“李恪對付可汗的地方不在浚稽山,而在與河東相隔千里之外的金山,而可汗要對付李恪,又何必將一雙眼睛都盯着浚稽山,盯着漠南?難道除此之外,可汗就沒有可着手的地方了嗎?”

夷男聽了梯真達官的話,一下子被點醒了,夷男道:“帕夏說的是長安,大唐朝堂。”

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八章 山路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章 和親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章 岑長倩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七章 持節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章 持節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九章 飲酒
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八章 山路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九章 醉客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章 和親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章 岑長倩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七章 持節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七章 持節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九章 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