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拜師

岑文本家境殷實,此番隨李孝恭進京述職,一入長安城便着家人在長安城購置了宅院。

岑文本不過是客居玄都觀,待過了幾日,岑文本的宅院定了下來,岑文本便離了玄都觀,遷至了長興坊的新宅。

武德九年八月十三,李世民登基後的第五日,正是百官休沐之日,也是李恪拜師之日。

岑文本眼下官職雖微,但其才略李恪卻比任何人都要清楚,李恪縱爲親王,亦不敢有絲毫怠慢。

這一日,李恪卯時便起,在宮婢的服侍下更衣洗漱,不到辰時便已出宮,帶着幾名侍衛到了長興坊岑府門外。

“咚、咚、咚。”李恪親自上前,敲了敲岑府的大門。

過了片刻,岑府大門緩緩打開,從門內走出了一個四十有餘,家僕模樣的中年男子。

“這位小公子清早叩門,所爲何事?”岑府家僕開了門,見門外竟站在一個看似十歲上下的少年,於是問道。

李恪拱了拱手回道:“煩請通報岑大人,就說李家三郎奉父命前來拜見。”

李恪有意拉攏岑文本,自不欲以權勢壓人,於是並未開門見山地講明身份。

不過李恪雖未自表身份,但李恪儀表不凡,面帶貴氣,身後又帶着侍衛,一看便知是長安城權貴人家子弟,岑府家僕豈會看不出來。

岑府家僕聽了李恪的話,臉上露出了些許難色,對李恪道:“這位小公子着實來的不巧,我家阿郎正在晨讀,現在恐怕不便,小公子若是不嫌棄,可否先往偏廳稍坐。”

李恪聞言,擺了擺手道:“無妨,不必打攪岑大人讀書,我隨你先去偏廳等着便是。”

說完,李恪吩咐了一身,命侍衛在門外等候,自己隨岑府家僕進了門。

岑文本的宅院是一座四進的院子,本爲一位蜀地富商所有,因要離京,故售賣院子,被岑文本盤了下來。

院子不大,比起李恪在東宮所居之宜春殿自然相去甚遠,但岑文本拖家帶口也不過十餘人,住的倒也寬敞。

岑府家僕引着李恪到了正廳坐下,隨即爲李恪奉上了一杯香茶,便安排李恪在此稍後,自己去後院的書房向岑文本稟告去了。

“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

李恪在正廳中端坐,耳邊隱約傳來一陣輕微的讀書聲,李恪年少,耳目聰穎,書中的內容倒也依稀可聞。

岑文本讀的時西漢大儒董仲舒所著之《春秋繁露》,幾日前李恪曾在弘文館孔穎達的書案上見過,大概翻過幾頁,故而有些印象。

岑文本的讀書聲約摸持續了半炷香的功夫,待此卷讀完,岑府的家僕終於走上前去,向岑文本稟告了李恪來訪之事。

“阿郎,方纔有一小公子求見,現已在偏廳等候。”家僕上前對岑文本道。

岑文本久在荊襄,在長安城並無故交,怎的會有人清早來訪?

岑文本問道:“來人可曾講明身份。”

家僕回道:“那位小公子只說是李家三郎,奉父命前來。”

岑文本聽了家僕的話,神色一凜,李恪便是李世民三子,這門外求見的少年莫不就是他?

岑文本忙問:“這小公子來了多久了?”

家僕不知岑文本爲何會如此反應,只是如實回道:“約摸半炷香的功夫。”

“糊塗,此乃蜀王殿下。”

岑文本聞言,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書本,一邊說着,一邊出了書房的門。

李恪貴爲親王,而岑文本卻爲蜀王府長史,說來李恪還是岑文本的頂頭上官,岑文本竟叫李恪在外面足足等了半炷香的時候,這若是叫御史得知,少不得要被彈劾失職之過。

而且李恪出身高貴,自幼嬌生慣養,更兼年少,沒有定性的時候,若是李恪等的久了,失了耐心,以此降罪於他,恐怕誰都保不住他。

岑文本快步走到正廳,一眼望去,那在正廳之中端坐着的少年豈不正是他在重明門外見過的蜀王李恪。

“家僕眼拙,不識殿下身份,還望殿下恕罪。”岑文本走到李恪的跟前,俯身拜道。

李恪今日本是拜師而來,可李恪沒想到剛一見面,倒是岑文本先給他行了一禮。

李恪見狀,忙起身將岑文本扶起道:“岑大人何出此言,快快請起。”

岑文本起身,對李恪道:“殿下若要讀書,儘管遣人來傳便是,何須親自來一趟,着實叫下官受寵若驚。”

李恪聽了岑文本的話,一臉正色道:“今日李恪是來拜師的,自古以來拜師從來都是持六禮束脩,立學求道,哪有詔師入門的道理,岑大人豈非折煞李恪。”

李恪這麼一說,岑文本這才明白了李恪的來意,再仔細看去,李恪今日身着青衿,腰繫玄色絲帶,頭戴學冠,這一身正是皇子拜師的衣着,

“殿下真是拜師而來?”岑文本看着李瑁,驚訝地問道。

李瑁回道:“父皇下旨,命李恪隨岑大人識文斷字,李恪今日自然是拜師而來。”

岑文本見李恪如此較真,當即解釋道:“下官不過蜀王府長史,陛下有命代授課業而已,豈敢當殿下之師。”

李世民的聖旨上寫的明明白白,冊封岑文本爲蜀王府長史,代授蜀王課業,字裡行間並未有半字提及師徒,今日李恪突然前來拜師,自然出乎岑文本意料。

李恪道:“拜岑大人爲王府長史,確爲父皇之言,然父皇並未定下師徒之事,故而此事自當有李恪自己做主。岑師授李恪課業,便是李恪之師,李恪自當執弟子禮,以師禮相拜。”

“弟子李恪,拜見岑師。”

李恪說着,神色一正,竟頓首拜了下去。

李恪的言行,完全出乎岑文本的意料,他實在找不到半分李恪這麼做的動機。

他眼下不過一個秘書郎,掌秘書省典籍校讎,並無半點實權,在朝堂之上也幫不到他什麼,要說李恪欲拉攏與他,一個正四品的蜀王府長史便該足矣,李恪又何必要廢這個勁,拜他爲師?

李恪若當真要借師徒之名拉攏朝臣,比岑文本更好的選擇何止百人。

如此說來,李恪以他爲長史,拜他爲師,並非刻意營建黨羽,興許沒有那麼多的歪念。

李恪躬拜,正是以國士相待。

岑文本低頭看着身前個子方纔及他胸口,行禮卻一絲不苟的李恪,心中竟浮現出一絲感動。

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九章 狼谷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六章 戍堡
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九章 狼谷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八章 演練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六章 戍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