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

如果說當夷男還在時,薛延陀的士卒還抱有一絲希望,那當夷男離去後,薛延陀人的希望便徹底破碎了。

他們奉爲神話的可汗狼騎被唐軍絞殺如芻狗,全屍不留,他們效忠的可汗也棄他們而去,失了膽氣和信仰的薛延陀人似乎也沒了堅持的必要。

“大都督有令,薛延陀人棄械下馬,降者不殺!”隨着李恪一聲令下,一聲高喝,傳遍了場中,藉着衆軍之口四散開來。

無論是李恪還是大唐,雖然與薛延陀爲敵,但在薛延陀人眼中還是極有聲望的,李恪的話做的了數,於是待李恪一聲令下,薛延陀人七七八八地丟掉了手中的刀槍,下馬投降,彷彿一陣風般由南向北,猶在抵抗的薛延陀人也不過寥寥之數,不成氣候了。

在這衆人之中,李恪一眼便看到了薛延陀中軍的方向,身材有些佝僂,但卻猶在馬上的梯真達官,在一衆下馬降唐的薛延陀人中,梯真達官高高地坐在馬上顯得很是突兀,這叫李恪想不注意都難。

眼下猶在頑抗的薛延陀人已經寥寥無幾,被斬殺殆盡,李恪留着梯真達官還有重用,李恪生怕有人傷了梯真達官,忙對身邊的薛仁貴道:“命衛率看住梯真達官,任何人不得傷他。”

“諾。”薛仁貴應了一聲,連忙吩咐衛率上前,看着梯真達官,不準旁人擅動刀兵。

近半個時辰後,唐軍已經徹底控制住了場中的局勢,下馬獻降的薛延陀人也盡數被捆俘,李恪這才策馬走向了梯真達官的方向。

“本王與帕夏雖是初面,但帕夏大名本王也是耳聞已久,今日總算得見了。”李恪策馬走到梯真達官的跟前,笑道。

梯真達官道:“殿下之名我更是如雷貫耳,今日得見殿下,果然盛名不虛。”

緊接着,梯真達官又對護衛在李恪身邊的薛仁貴道:“將軍當年在大漠的一箭實在叫人歎爲觀止,今日又得見神箭,得見將軍,實屬榮幸。”

梯真達官所言是何意薛仁貴不知,但無論在哪兒,無論何時,薛仁貴前往大漠阻撓和親乃是李恪密令,他是絕不會承認的。

薛仁貴搖着頭回道:“我不知帕夏所言何意?我乃殿下護衛統領,跟隨殿下左右,護衛殿下安全,從不曾離開半步,更不曾去過什麼大漠,帕夏必是記差了。”

此戰之後,夷男奔逃,大軍盡降,汗庭也落入李恪之手,薛延陀基本上算是亡了,沒有再會去在意他們的聲音,現在再去舊事重提也沒了意義,梯真達官也不會堅持這些。

梯真達官似是自嘲道:“老了,事情也記不清了,多半是我認錯人了吧。”

梯真達官說着,翻身下馬,就站在李恪的馬前,對李恪跪地拜道:“我與殿下爲敵,自知難逃一死,也不求苟活,但我薛延陀數萬牧民無辜,還望殿下寬仁,留得他們性命。”

李恪輕咬下脣,故意頓了頓,有些爲難地對梯真達官道:“本王非是嗜殺之人,薛延陀女子本王自然不會擅殺,但是薛延陀男子下馬爲民,可上馬便是兵,帕夏這麼說,實在叫本王爲難啊。”

梯真達官道:“殿下寬仁,能容得下突厥,又怎會容不下薛延陀呢?薛延陀若滅,突厥必定勢大,難道這會是殿下想要看到的嗎?”

眼下雖然形勢於他大爲不利,但梯真達官倒還沒有失了分寸,還知道拿突厥獨大之事來和李恪商談。

不過李恪怎會全無準備,李恪道:“此次北伐,突厥出力頗多,多得些利也是應當的,更何況突厥在漠南,浚稽山又有我大唐精銳駐守,掀不起什麼風浪來,倒是漠北之地,本王鞭長莫及,日後纔是隱憂吧。”

梯真達官問道:“此戰之後,薛延陀上下皆攝天朝之威,不敢逾越分毫,殿下又何必趕盡殺絕呢?”

李恪看着梯真達官,搖了搖頭道:“帕夏所言錯了,薛延陀的下場如何,不是由本王來定的,而是你來定的。”

梯真達官聞言,面露訝色,道:“我不過一階下之囚,殿下何必同我開這等玩笑。”

李恪道:“本王從不玩笑,本王說的是真的。”

梯真達官問道:“不知殿下何意?”

李恪回道:“本王不是暴虐之人,也不欲大開殺戒,此戰之後,本王也愁於如何管制薛延陀。但是思來想去,卻始終覺着缺了一個威望、手段都足夠的副手。”

李恪的話說到了這個份上,梯真達官哪還不知,梯真達官接着問道:“殿下可是要我來助殿下執掌漠北?”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帕夏在薛延陀各部間威望最重,人人敬仰,若是有帕夏相助,本王便有信心能夠拿的住薛延陀各部,也不必多此一舉,再生旁事。”

梯真達官道:“我乃可汗臣子,殿下所爲未免爲難於我了。”

李恪既說出了話來,便沒想過給梯真達官留哪怕半分餘地,李恪道:“本王不是在同帕夏商議,只是在知會你而已,你若降唐,爲我所用,薛延陀存,你若不降,不能爲我所用,薛延陀亡。

眼下手舉屠刀,架在薛延陀脖頸之上的可不是本王,而是帕夏,薛延陀牧民數萬條性命,是生是死,全在帕夏一念之間,本王不過全聽帕夏的意思處置罷了。”

梯真達官被李恪的一句話噎地死死地,如今薛延陀數萬牧民的存亡全看他的意思,他哪裡還有半分回絕的餘地,他若是回絕了李恪,他自己身死是小,數萬薛延陀人也會因此而死。

梯真達官擡頭看着李恪,嘆了口氣,道:“殿下以爲我還有回絕的餘地嗎?”

李恪笑道:“如此便好,日後你便輔佐薛延陀的新主,爲本王,爲大唐安定漠北吧。”

“新主?”

梯真達官聽到這兩個字,知道李恪似乎並無奴役薛延陀的意思,而是另立新主管制,心裡竟多了些輕鬆,連忙問道:“外臣冒昧,不知殿下所言的新主是誰?”

“曳莽。”李恪的口中緩緩地吐出了兩個字。

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章 馬周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章 密信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章 和親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六章 蠱惑
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章 奏對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章 密信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一章 朝覲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章 馬周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章 密信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章 和親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十六章 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