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落雕弓

御史臺一封奏摺進宮,李恪非但毫髮無傷,反倒在李世民心裡留下了兄妹友愛的印象,於李恪而言自是收益了。

但是既有人收益,自然就有人吃虧,吃虧的人便是長孫無忌。

這一次長孫無忌真的知道什麼叫做啞口無言了。

李恪被彈劾,滿朝上下知道此事的只有長孫兄弟,再無旁人,這封奏摺雖是自御史臺發出,但奏摺的背後是誰的意思,滿朝上下百官都有自己的猜測。

長孫無忌乃當朝國舅,開國功勳,朝中勢力之大,縱是貴爲宰相,統率百官的房杜也難與之比擬,長孫無忌把手伸進御史臺,衆人絲毫不覺得意外。

在朝中衆人看來,此事多半就是長孫無忌指使人所爲,否則除了他長孫家還有誰知道李恪私帶公主出宮之事?

而長孫無忌自也知道百官的心思,可旁人哪裡知道,他從不曾命人彈劾李恪,此事全然與他無關。

“渙兒,此事可是你命人所爲?”長孫無忌自宮中剛得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便是此事乃長孫渙所爲,當即便將長孫渙叫了過來,喝問道。

長孫渙突然被傳來,被問的一頭霧水,茫然回道:“阿爹說的是何事?”

長孫無忌看着長孫渙的模樣,不似作僞,於是問道:“難道監察御史彈劾李恪之事與你無關嗎?”

長孫渙聽得長孫無忌這麼講,這才明白了過來,忙解釋道:“阿爹你已然發話,我豈會自作主張,此事絕非我所爲,而且若無阿爹的名帖,御史臺的那幫人哪會賣我的面子。”

長孫渙雖爲長孫無忌次子,但長孫無忌與朝臣聯絡一般都是由嫡長子長孫衝傳話,那些朝中與他交好的朝臣興許會賣長孫衝的面子,但誰會識得長孫渙?故而長孫渙的話倒也有些道理。

長孫無忌皺了皺眉,納悶道:“既不是你,又會是何人彈劾的李恪?”

長孫渙道:“那日燈會,天街之上人不少,興許就有人識得李恪呢?”

李恪在長安城街坊間名聲極大,偶爾有人識得李恪倒也並非不可能,但長孫無忌想了想,卻又覺得不對。

長孫無忌又搖了搖頭道:“興許有人能識得李恪,但兩位公主身着便裝,以往更是不曾露面在外,誰能識得?”

長孫渙聽了長孫無忌的話,不解道:“興許是有人與李恪不和,私下查到此事,上奏陛下。”

長孫無忌搖頭道:“以此事彈劾,如何傷得李恪,況且昨夜的事情,今日便有奏本直送御前,哪有這麼快的。”

長孫渙順着長孫無忌的話想着,始終想不透,心頭便越發地煩悶,重重地握拳一拍,埋怨道:“此事當真是怪異地很,難不成還是李恪自己彈劾的不成!”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長孫渙說這話不過是隨口的一句抱怨,但長孫無忌聽在耳中,眼睛卻爲之一亮。

此事看似是在彈劾李恪,但此事之後,收得名利,獲益最大的卻也是李恪,爲何那封奏摺就不能是李恪命人上的呢。

長孫無忌道:“李恪和御史大夫溫彥博相交甚密,此事若當真是李恪自己所爲,那便說的通了。”

長孫渙聽着長孫無忌的話,也明白了過來。

不過長孫渙的臉上卻依舊滿是訝色,輕聲感嘆道:“李恪不過一十四歲,此事若當真是他所爲,那他的心機未免也太深了些。”

長孫無忌瞥了長孫渙一眼,對長孫渙道:“李恪雖年少,卻是隻不折不扣的小狐狸,此事與他脫不得干係。”

每每提及李恪,長孫無忌心頭也總像壓着一塊石頭一般沉鬱,很難想象,這樣的感覺竟是一個十來歲的少年給他的。

長孫渙問道:“阿爹,此事我們該如何應對,難不成就這麼算了嗎?”

長孫無忌想了想道:“待我入宮一趟,同皇后稟明此事,必有揭穿李恪的法子。”

長孫無忌說着,便欲進宮求見長孫皇后。

可就當長孫無忌走了幾步,還未出得門的時候,司空府的門子竟突然進來傳話:“長孫皇后身旁的婢女鶯兒奉命求見。”

長孫無忌聞的長孫皇后命人來見,猜想多半也是爲了李恪之事,當即命人將婢女帶了進來。

“婢子鶯兒拜見阿郎。”鶯兒入內,對長孫無忌拜道。

鶯兒全名長孫鶯,乃長孫氏的家生子,跟隨長孫皇后多年,故鶯兒對長孫無忌以阿郎相稱。

鶯兒是長孫皇后心腹宮女,鶯兒之於長孫皇后,便如瓶兒之於楊妃,自然絕對信得過。

“皇后可是有話傳來?”鶯兒一入門,長孫無忌便識得了來人的身份,連忙問道。

鶯兒回道:“婢子奉娘娘之命而來,向阿郎借一物?”

“何物?”長孫皇后貴爲皇后,天下什麼東西是她沒有的,竟還要問他借,長孫無忌不解地問道。

鶯兒回道:“娘娘想問阿郎借落雕弓。”

“落雕弓?皇后可是要將落雕弓交於李恪?”長孫無忌聞言,訝然問道。

長孫皇后文弱,而李承乾和李泰也不善武道,落雕弓於他們自然無用,長孫無忌唯一能想到的便是李恪了。

昨夜長孫渙把落雕弓輸給了李恪,今日長孫皇后便遣人來府問長孫無忌借落雕弓,長孫無忌自然能猜到長孫皇后的用意,可長孫皇后又圖什麼呢?

落雕弓本就是寶物,價值不菲,而且又是他們的生父長孫晟身前所用之物,爲何要因爲長孫渙的一個賭約便拱手相送。

長孫無忌問道:“皇后要落雕弓可是要贈予李恪?”

鶯兒回道:“正是。”

長孫無忌問道:“落雕弓乃長孫家至寶,皇后爲何要把落雕弓交給李恪?”

鶯兒回道:“娘娘要婢子給阿郎帶句話:‘長孫家能有今日,靠的不是落雕弓,而長孫家的人,與太子的儲位和長孫家未來富貴相比,一把落雕弓又算得了什麼。’”

長孫皇后能走到今日,靠的絕不只是李世民的恩寵,她的眼光和手段絕對在後宮任何一個妃嬪之上,也在長孫無忌之上。

長孫無忌聽了鶯兒的話,知道了長孫皇后的意思,斟酌了片刻,回道:“皇后之意我以明白,我這就命人取來落雕弓。”

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一章 玄武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六章 加註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四章 拉攏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七章 安置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一章 朝覲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
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三章 誤會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一章 玄武門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六章 加註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四章 拉攏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七章 安置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八章 逼反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一章 朝覲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