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月下

次晚間,揚州臨江宮。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奈是揚州。”

揚州之月皎潔,如水銀泄地,從來聞名,只是今夜揚州城的月光卻少了幾分柔美,多了幾分肅殺和陰冷。

揚州城中,皎白的月光自夜空灑下,映在臨江宮光亮的琉璃瓦上,反照出淡淡光澤,照亮了整個院子。

而在院中,同樣的月光下,當月光映玉蕭月仙的掌中利劍時,卻散發出叫人不寒而慄的寒光,因爲蕭月仙手中的劍上不止有月光,還有赤紅色的鮮血,鮮血正在沿着劍脊,透過劍尖,一滴滴地滴在地上,紅地妖異。

看着躺在眼前的段璀的屍體,蕭月仙的胸口不停地上下起伏,段璀已死,師仇得保,她的心裡沒有本該有的暢意,也沒有想象中的那種悲痛,她所感受到的卻是心裡空蕩蕩的一片

正如李恪之前問她而她卻答不上的,現在的她全然不知她的路在何方,就在她手刃段璀的一刻,涼下去的不止是段璀的屍首,還有蕭月仙的心。

“怎麼樣,仙兒的心中可曾暢快了嗎?”在蕭月仙的身後,李恪看着手中持劍,許久一動不動的蕭月仙,開口問道。

蕭月仙聽了李恪的話,回過頭去,看着月下正負手而立,看着他的李恪,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回他。

過了半晌,蕭月仙才答非所問地回道:“此次若非殿下相助,仙兒還不知何時才能大仇得報,仙兒在此謝過殿下了。”

經左遊仙燕子谷被伏之後,蕭月仙在揚州的勢力已所剩無幾,而段璀前日已經在進京的途中,若非李恪將宮中精銳衛率調撥於她,她斷無伏殺段璀的本事,蕭月仙之言倒也不錯。

李恪擺了擺手道:“無妨,此事於本王而言不過舉手之勞,倒是仙兒你,昨日本王說於你的事情,你可曾想清楚了。”

李恪所指何事,蕭月仙自然清楚,蕭月仙問道:“此事仙兒也曾想過,只是殿下身邊如此多的人,爲要何選仙兒?”

李恪不假思索地回道:“因爲本王以爲這天底下沒有人比你更合適了。”

其實李恪要蕭月仙,這並非李恪一時興起,而是早有思量之後的結果。

李恪身在朝中,位高權重,固然給他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同時給了他許多條框,叫他諸多掣肘。

李恪的身邊一直缺一個人,一個雖身不在朝堂,甚至與朝堂毫無瓜葛,但卻對朝堂之事足夠機敏,看得懂朝局的人。

這個人很重要,可以爲李恪打點朝外之事,做許多李恪和楚王府不便出面的勾當。

這樣的人很不好找,若是要李恪自己培養,一來李恪身邊沒有人選,二來這樣人若要培養,沒有十年的功夫也絕難有成,時間太久,李恪等不起,儲位也等不起。

李恪也曾想過從母族楊家物色人選,可楊家在朝中勢力太重,又是天下有數的世家門閥,難以擺開朝堂的束縛,故而此事也無從談起。

也正是因此,李恪連一個揚州漕行之事都要兩次三番地親自過問,頗費心力。但近來蕭月仙的出現,卻給李恪解決了這個困擾。

蕭月仙自幼得左遊仙教導,前後十餘載,對朝野內外之事頗爲熟稔,行事也恰如其份,能得其道,而且蕭月仙曾掌煙雨樓,在淮南、關中、山南等地也多有產業和勢力,不缺手段,更爲重要的是蕭月仙和大唐朝堂各方勢力都毫無半點牽扯。

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一點,那就是蕭月仙不會背叛李恪,蕭月仙和李恪本就各有私情,又互有救命之恩,更爲難得的是蕭月仙和李恪兩人利益攸關。

蕭月仙想要爲其父正名,而整個大唐朝堂,真正能叫蕭月仙信任,又有這個本事能站出來爲故樑王蕭銑正名的,也只有李恪一人。

李恪若能登基爲帝,則蕭銑可得正名,若李恪失勢,則所謂蕭銑正名不過鏡花水月,虛幻無蹤,他們蕭家父女還要繼續揹着這個叛逆之名一直走下去。

可以說,李恪需要蕭月仙,而蕭月仙同樣需要李恪。

蕭月仙道:“想不到仙兒在殿下的眼中竟還有這等份量。”

李恪笑道:“你要本王爲你父樑王正名,本王也應下了,不過要爲樑王正名談何容易,這條路總不要本王一個人走吧,仙兒也該幫幫本王纔是,更何況...”

李恪說着,眼神也變得柔和了起來,竟低下頭去,緩緩抓住了蕭月仙的手,輕聲道:“更何況仙兒也年已雙十,總在江湖漂泊也不是個法子,總歸還是要回臨江宮,回本王身邊纔是。”

如果說李恪方纔所言,還只是蕭月仙和李恪之間的利益糾葛,那蕭月仙也只是如往常般入耳一聽的話,那現在李恪的話,便是說進了蕭月仙的心裡。

蕭月仙年已雙十,她不可能,也不願就這樣漂泊一生,本來隨着左遊仙身死,蕭月仙漸已沒了方向,滿目迷茫,不知該去往何處,可隨着李恪的一句話,蕭月仙的心似乎又找到了可以靠泊的地方,找到了自己可以走的路。

蕭月仙知道,李恪雖然此前不曾說過,但心中對她還是存了幾分情誼。

當初李恪被擄去江陵,險些喪命,但他逃出後卻並未秋後算賬,也未責令地方大肆搜捕,而是就此偃旗息鼓,任由她們去了。再到後來的李恪私縱清兒,滅口段璀,這許多李恪本不必做的事情,李恪都爲她做了。

月光下,蕭月仙感受着自李恪掌心傳來的溫度,心中漸漸地也暖和了起來。

蕭月仙道:“若是仙兒不願再做這等事情,只想回到臨江宮,回到殿下身邊,可好?”

李恪聞言,毫不猶豫地回道:“自然是好的,你若不願做,本王當可另擇人選,你只要願回到本王身邊,如此亦足矣。”

“噗呲!”

蕭月仙看着李恪一本正經的模樣,竟一下子掩嘴笑了出來。

蕭月仙對李恪道:“殿下的心裡有仙兒便就夠了,只是這臨江宮,恐怕也不是仙兒的久留之地吧。”

李恪不解地問道:“這是爲何?”

蕭月仙回道:“仙兒自幼灑脫慣了,不是拿低做小的性子,殿下再過數月便要進京迎娶王妃,到了那時,王妃入主臨江宮,仙兒還在此作甚。”

李恪問道:“那仙兒的意思是?”

蕭月仙道:“仙兒所願,非殿下不可爲之,殿下心裡還想着仙兒,仙兒是明白的,仙兒願跟隨殿下,爲殿下效力。”

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三章 歸寧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八章 聘禮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章 初定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章 取義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
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三章 歸寧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章 靈州軍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十四章 求親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八章 聘禮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章 初定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章 取義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