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箭雙鵰

李恪和以蘭陵蕭氏爲首的江南世家交好,故而關隴門閥中除了弘農楊氏等寥寥數家外,餘者從來不買李恪的賬,今日這一步對於李恪而言確也是難得的機會,立足隴右,遙制關中。

故而李恪也對此事頗爲重視,以致甘願親自來長安城外見一面蘇定方,面授機宜。

李恪見完蘇定方後便命人駕車回城,徑直回了東宮,而當李恪回到東宮後,太子妃武媚娘正在光天殿中候着他。

“三郎回來了。”李恪一進光天殿,武媚娘便迎上前去,對李恪道。

“恩,其間可曾有人來宮中見我?”李恪點了點頭,脫下外袍,遞到了殿中侍婢的手中,而後走到了靠着火爐的錦塌上坐下,對武媚娘道。

武媚娘回道:“大理寺少卿孫伏伽早先來求見三郎,被我以三郎身子不適,正在歇息給擋了回去。”

李恪問道:“孫伏伽來見我所爲何事?”

武媚娘道:“倒也不是什麼緊要之事,還不是和以往一樣,是爲幾個案子複議之事請示三郎。”

東宮奉李世民之命協理刑訴之事,理論上來說大理寺和刑部都屬東宮統轄,大理寺事有不決的來請示李恪的意思也是應當的。

李恪問道:“案子如何,可有什麼錯漏之處?”

武媚娘回道:“並無不妥之處,我已經爲三郎草擬好了回奏,三郎如往常照批了就是。”

李恪道:“好,那便按你的意思來。”

李恪說完,坐了半日的馬車似已有些疲憊之態,便靠在錦塌上便慢慢躺了下來。

武媚娘見狀,慢慢走到李恪的身後,擡手爲李恪輕輕按壓着太陽穴,問道:“三郎可曾見到了定方?”

李恪回道:“自然是見到了,該說的我已同他交代過了,明日朝會之上當無大礙。”

武媚娘看着李恪的模樣,眉宇間沒有絲毫舒緩的意思,於是問道:“三郎似乎還在擔心此事?”

李恪道:“定方不比李績、張公瑾,李績和張公瑾他們雖然都是我的舊部,曾在我麾下效力,但卻也都是天策府舊臣,雖與我親近,朝上也會爲我張目,但對父皇卻也是忠心耿耿,父皇用他們自然放心。

可定方隨我多年,是我一手提拔的,定方是我的心腹,此事天下皆知,父皇爲何會把定方突然從漠北調去涼州,實在是叫我費解啊?莫不是對我不放心,可父皇若是對我不放心,只管調了定方去內州便是,爲何還去手握重兵的涼州呢?”

涼州都督坐於武威,防備西北,節制隴右並河西數州兵馬,再加之轄下的吐谷渾部,手握重兵,可謂西北武臣第一,李世民調了蘇定方去涼州,也沒有削勢的意思,若說李世民想借此削弱東宮的勢力,實在是說不通啊。

武媚娘想了想,搖頭道:“我以爲父皇如此作爲絕非是爲了削咱們東宮的勢,父皇既已立三郎爲太子,便是有意傳天下於三郎,總歸是要給三郎培養些潛邸功臣的,父皇調馬周、王玄策入東宮便是明證。”

大唐立國二十載,無論是地方還是朝廷,威望極重又手握重兵的大將大有人在。

李世民既有意在將來將皇位傳於李恪,未免將來李恪登基後受功臣掣肘甚至威脅,在不威脅皇權的合理範圍內就不會太過刻意打壓東宮,打壓親近李恪的勢力,叫李恪將來陷於被動,故而也不會在明面上打壓身爲李恪心腹的蘇定方。

李恪問道:“那媚孃的意思是?”

武媚娘回道:“會不會是父皇之意本就不在東宮呢?”

李恪不解地問道:“定方隨我十餘載,普天之下誰都知道定方和我親近,父皇的意思若不在東宮,爲何要提早調回定方呢?”

武媚娘沉思了片刻,並未回答李恪的話,而是反問道:“三郎行伍多年,應當知道,西北軍中將領,除開臨時掛帥的各道的行軍總管外,凡州部都督多爲關隴人或宗室子弟,少有用河北人爲都督的吧。”

關隴貴族門閥本就是靠軍功起家,勢力最大,未免旁人威脅到自己,故而也最是排外,尤其是各地世家門閥對本州的軍事首官都督的人選更是在意。

自大唐立國至今,凡前往關隴一代統軍的將領,除了臨時掛帥出征的各道行軍總管外,凡是常駐地方的各州都督,未免上下不和,都需斟酌人選,要麼是用李道宗這樣的宗室子弟,要麼就是李襲譽這樣的關隴子弟,少有旁人。

蘇定方是河北人,他若是去了涼州統軍,涼州地方的世家門閥未必會買蘇定方的帳,而且涼州世家門閥縱橫,不弱關中,蘇定方一個河北人去了,恐怕不易。

“原來如此。”

李恪聽着武媚孃的話的話,在短暫的思慮之後突然坐起身子,開了口。

李恪對武媚娘道:“聽媚娘之言,我似乎知道父皇爲何要擇定方爲涼州都督了。”

武媚娘接着李恪的話到:“關隴門閥壟斷西北,權勢過大,父皇多半已經有些憂心了,此番調定方前往涼州,說不得便有藉此打擊關隴門閥的意思。”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關隴門閥勢力太大,凡潼關以西,三百餘折衝府,折衝校尉並以上官職,八成都是關隴門閥的人在擔着,父皇怎能放心。父皇此次借調定方爲涼州都督的機會,多半是要給關隴門閥的人一個下馬威了。”

武媚娘道:“關隴門閥勢力極大,然父皇開國創圖已近二十載,昔年隨父皇征戰南北的大將,老邁的老邁,外鎮的外鎮,就算尚在長安的,也沒有幾人還能有定方這般心氣和本事了,再加上定方背後有東宮支持,父皇不用定方,還能用誰?”

正如武媚娘所言,當年隨李世民征戰開國的功臣大多已年近五旬,雖然餘威猶在,但精力必是不及當年了,又如何能把他們放到隴右。要打破如今關隴的門閥壟斷的局面,相較之下身後站着太子李恪的蘇定方就是最好的選擇。

其一蘇定方有功勳在身,無論能力還是名望爲一涼州都督都綽綽有餘;其二蘇定方爲李恪舊將,在朝堂之上有李恪相助,就算關隴門閥的人想爲難他也需掂一掂自己的份量。

李恪讚歎道:“好一個一箭雙鵰之計,調定方爲涼州都督,既換下空無作爲的李襲譽,以期西定吐蕃,還能借定方和東宮的手來打壓關隴門閥,父皇好手段,論及帝王心術,我終究比父皇還是嫩了些。”

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章 岑長倩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三章 請纓
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章 岑長倩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章 請辭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三章 請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