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應對

左遊仙麾下大部已趕往擒拿李恪,能顧忌到席君買的人自便不多,而席君買力能格虎,馬上衝殺更是人馬辟易,皆不可當,不過片刻,便殺出了一條道來。

倒是李恪,一身武藝雖是不俗,但終究比不得席君買,再加之他最爲趁手的虎頭湛金槍不在身側,手中拿着不過是一把佩劍,馬戰不力,自然衝殺不出。

李恪探身於馬背之上,揮舞着手中的佩劍,想要將賊人擊退,可無奈賊人勢重,李恪有心退敵,卻勢單力薄,不慎之下被賊人以長哨棒掃到了馬腿,被掀翻了下來,做了左遊仙的階下之囚。

盱眙城中,大水還未退去,席君買自小道突圍而出後,心急如焚,沒有哪怕分毫的耽擱,策馬便直進了盱眙城。

“楚王府辦事,十萬火急,速速退散。”往常一向對百姓頗爲謙讓的席君買,也無心顧及其他,直接便橫衝直撞進了城中,直尋統領王府衛率,鎮撫百姓的王玄策去了。

此時,決口之處並非淮泗之交,而且淮河決口兩日便可修補的消息已經傳回了盱眙,城中的百姓已經大多安定了下來,王玄策受命於李恪,正在城中巡視,以防有宵小趁機滋事。

席君買趕到盱眙城內,不過稍加詢問,便找到了正四處巡視的王玄策。

“席將軍,你隨殿下前往淮水巡視,可是殿下巡水回城了,如今淮水情狀如何?”席君買隨李恪出城巡水之事,王玄策自然清楚,而席君買爲李恪親衛統領,在外向來與李恪寸步不離,如今席君買出現在眼前,王玄策只當李恪已經回縣衙歇息了,於是問道。

此時席君買心中焦急萬分,,哪裡還顧得上回王玄策的話,也無暇細說,是對王玄策,也是對王府衛率急道:“殿下有難,速隨我來。”

席君買雖是行伍出身,但爲親衛衛率府統領,行事一向穩妥,王玄策還從未見過他如此慌張的模樣,忙問道:“席將軍,殿下發生了何事?”

席君買道:“我與殿下在城外遇伏,我奉殿下之命殺出求援,眼下殿下已落入敵手,若再遲了,恐有性命之憂。”

席君買說着,也無暇再與王玄策多做解釋,帶上衛率策馬便往城外奔去。

席君買乃衛率府統領,又是李恪有難,他一聲令下,麾下王府衛率紛紛上馬,隨着席君買策馬出城,王玄策看着席君買的模樣,心知必是大事,也連忙跨步上馬,跟了上去。

王玄策跟着席君買一路策馬疾行,片刻不停,不過一炷香的功夫,便到了城外的一處小道之上。

“我才我與殿下便是在此處遇伏。”在一路趕來的路上,席君買已將方纔林遠圖作亂,勾結左遊仙伏擊同王玄策說了清楚,席君買策馬立於小道正中,看着眼前熟悉的場景,對王玄策道。

王玄策看着眼前泥濘的路面,回道:“如此盱眙內外都是大水,賊人的足跡早不可尋,若要尋跡追回殿下,恐怕不易。”

淮水決堤,大水傾堤而下,大半個盱眙早已爲水所沒,此處也不例外。水深已經過了馬蹄三寸,哪裡還能看得出腳印在何處?更遑論依跡追尋了。

席君買身爲李恪親衛統領,李恪遇險,隨是無跡可尋,但席君買又豈會甘心。

席君買道:“若是依跡追尋恐怕難了,唯今之計只能搜捕淮南,命各地州縣嚴加查驗。殿下被擒尚不足一個時辰,必還未走遠了。”

王玄策聽了席君買的話,點了點頭。左遊仙他們擒住李恪後撤離此處,自然需將大隊人馬分散,多少還要費些周折,更何況他們還帶着李恪,走的自然不會遠了。

不過王玄策心中除了李恪的安危外,心中還另有擔憂。

左遊仙意在淮南,如今他雖設計擒拿了李恪,但卻沒能攔住席君買,讓席君買突圍而出,他又該做何後手安排?至少王玄策覺得左遊仙絕不會就此作罷。

王玄策對席君買道:“席將軍,殿下危難時刻,仍助你衝陣,除了要你引兵來援外,必另有深意。”

席君買問道:“先生的意思是?”

王玄策回道:“殿下身爲淮南首官,淮南道的安危,與殿下前程干係密切,左遊仙之流欲禍害淮南,若是淮南動盪,必於殿下帝途不利,殿下此前數年所積之功,或將毀於一旦。”

席君買不是旁人,乃是李恪能夠把身家性命託付的親信,李恪所謀他自也清楚地很,故而王玄策同他講話也不必避諱太多。

李恪身爲淮南道黜陟使,總管東南一十六軍事的揚州大都督,若是左遊仙等一衆賊人藉着李恪的名頭謀逆,他豈能脫了干係,到時無論與李恪有關與否,李恪已難以摘身而出,滿朝上下,就連李世民對他的態度必也會大爲轉變。

席君買聽了王玄策的話,神色凝重地問道:“先生乃智謀之人,如此局面,若是殿下在此也必垂詢先生之意,那依先生之見,我等該當如何?”

論及陣前衝殺,斬將奪帥,席君買也不會眨一下眼睛,只要李恪要,哪怕是把自己的性命交給李恪,席君買也不會有片刻的猶疑,可這數方間斡旋權衡之術乃是王玄策所擅,卻非席君買所長,他自做不來。

王玄策在心中思慮了片刻,對席君買道:“除尋救殿下外,當務之急便是淮南之安危。現殿下身在敵手,你我遠在盱眙,你我當速速去信揚州,告知賓王此間之事,使賓王切不可大意,落入賊人圈套,使淮南動盪。”

李恪北上督水,來盱眙之前李恪便命馬周坐鎮揚州,代掌李恪之權,斷理軍府要務,左遊仙既勸降李恪未成,說不得便會打上馬周的主意,借李恪之名使馬周行事,以亂江淮。

馬周身處揚州,尚不知此間之事,王玄策自然憂心,故而有此一言。

席君買聞言,點頭道:“先生所言甚是,揚州乃淮南衝要所在,必亂不得,知會賓王確乃緊要之事,我這就命衛率往揚州傳信。”

席君買應着王玄策的話,便要命人前往傳信,不過此時王玄策卻又道:“除此之外,尚有一事也怠慢不得。”

“何事?”席君買問道。

王玄策回道:“殿下遇險,此事恐怕難瞞過朝中殿下的對頭,若是叫那些人得知此事,恐怕殿下更危。”

席君買接着問道:“那該如何?”

王玄策回道:“速命親信衛率百里加急送消息進長安,務必先與旁人把消息送到岑長史手中,他當有法子應對。”

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章 加註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四章 求親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九章 夏乏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十四章 藥箱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章 自請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章 拜府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章 佯攻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章 校場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
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章 加註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四章 求親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十七章 急招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九章 夏乏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十四章 藥箱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九章 狼谷第三章 自請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章 拜府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十八章 聘禮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章 佯攻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章 校場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