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騙城

汗庭,夷男的牙帳,這裡本是薛延陀至高無上的所在,但如今,這裡已經成了李恪的帥帳。

牙帳中,李恪端坐於正中上首,下面蘇定方、王玄策、長孫衝、席君買還有新降的曳莽和梯真達官分列而坐。

“大都督,斥候傳來的消息,夷男往西北去了。”蘇定方當先開口,對李恪道。

李恪點了點頭道:“西北,那多半是往唐麓嶺了,唐麓嶺那邊還有咄摩支麾下的兩萬餘人,夷男往唐麓嶺去倒也不奇怪。”

蘇定方道:“是啊,夷男雖然大敗,但終究還帶着幾分理智,沒奔盧山去,而是去了北面的唐麓嶺,也是明勢之人。”

李恪笑道:“盧山雖有突利失和麾下四萬多人馬,但他若往盧山,便是自投死路,早晚必亡,他去唐麓嶺,至少還能借着大度設和阿史那社爾與我們周旋,再不濟還能逃往極北之地。”

蘇定方對李恪道:“夷男潛逃,可要末將遣人去拿?”

李恪想了想,搖頭道:“這倒不必,此戰雖是我唐軍大勝,但我軍死傷也過三成,能用之兵尚不足七千之數,守於鬱督軍山尚且勉強,若此時再勞師北上,恐怕不妥。”

接着,李恪又對蘇定方問道:“我大唐餘者四路大軍現在何處,何時能趕到鬱督軍山?”

蘇定方回道:“阿史那思摩和張公瑾部已經過了娑陵水,據此最近,已不足五百里,最快五日內可到。”

李恪眉頭微皺,道:“五日太遲了,眼下鬱督軍山雖在本王手中,但整個漠北盯着鬱督軍山的又何止一人,鐵勒餘部,大度設,甚至還有盧山的突利失,此處斷不能離了人,若是阿史那思摩需五日纔到,恐怕就只能由着夷男北逃了。”

李恪之言才落,帳中的王玄策道:“大都督要拿夷男,何須親自動手,現大度設正兵圍唐麓嶺,大都督只需一紙令下,命大度設代勞便是。夷男已是喪家之犬,不足爲慮,眼下我軍當無之急還是盤踞盧山的突利失。”

李恪道:“先生所言不錯,突利失盤踞盧山,使我軍大部不至汗庭,正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只是盧山竟築堅城,依山而守,本王就是想要破之,也是不易。”

王玄策笑道:“大都督多慮了,若是以往,汗庭和盧山互爲犄角,想要強攻破城自然不易,但如今夷男已經敗逃,汗庭已爲我大唐所有,突利失孤掌難鳴,再加之薛延陀的可汗印信都在我們手中,再想破城,又何止強攻一途。”

李恪聞言,不解地問道:“先生這是何意?”

王玄策朝着帳中梯真達官的方向努了努嘴,道:“有帕夏在,想要破城不易,但要突利失自己出來恐怕不難吧。”

看着王玄策的模樣,李恪頓時明白了王玄策的意思,李恪道:“先生是想要騙城?”

王玄策道:“夷男初敗,便奔西北而去,想必此時的突利失尚還不知汗庭之事,只要由帕夏手書,加蓋可汗印信,不怕突利失不乖乖出城來。”

王玄策所言,可將突利失騙城而出,確不損一兵一卒,李恪頓時也來了興致。

李恪轉過頭去,看着梯真達官,問道:“先生的意思,帕夏以爲如何?”

聽着李恪的話,梯真達官的臉上露出了滿滿的難色,梯真達官知道自己降唐以後會很是難做,可他沒想到這纔是第一日,他便如此難做了。

梯真達官如今已降了李恪,雖是被逼降,但也是切切實實地在李恪麾下效力,若是不爲李恪做事似乎有些說不過去,可若是爲李恪做事,轉手便就去對付突利失,梯真達官的心裡又有些不願。

梯真達官回道:“大都督有命,臣本不該不從,只是臣昨日還是薛延陀臣子,今日便要與舊主爲敵,實在是下不去狠手,還望大都督恕罪。”

李恪擺了擺手,笑道:“帕夏說錯了,本王要你騙突利失出城,並非是對突利失下狠手,是在救他們的命,帕夏可是誤會本王的好意了。”

李恪要梯真達官騙突利失出城,必然會被李恪所俘,怎的還是救了突利失一衆的性命?

梯真達官不解地問道:“臣不知大都督之意。”

李恪笑着回道:“我大唐合四路大軍北伐,計十五萬大軍,不日即將匯於鬱督軍山,而突利失死守盧山,雖坐山險,麾下不過四萬餘人,帕夏以爲突利失能守得住嗎?”

突利失麾下不過四萬餘人,遠不及李恪麾下的十五萬大軍,而且回紇、大度設等部在名義上也開始受李恪節制,李恪的可用之人就更多了。

兩軍本就實力懸殊,宛若天塹,更何況汗庭已失,突利失沒了糧草來源,一兩個月或許尚可,時間久了,甚至不必李恪出兵,突利失自己就敗了。

梯真達官回道:“大都督麾下大軍悍勇,突利失絕非對手。”

李恪道:“不錯,本王要取盧山,要敗突利失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你若能助本王將突利失大軍誆騙出城,無非就是早一些,我唐軍少些傷亡,而你若是不助,最多也就是慢一下,多些傷亡罷了,但有一事你卻需清楚。”

梯真達官問道:“不知大都督所指何事?”

李恪道:“若是突利失出城降了本王,我唐軍可輕取盧山,盧山近五萬降軍本王一個不殺,突利失本王本王也可保得他的性命。”

李恪說着,眼中閃過了一絲狠厲,接着道:“但若是本王損兵折將攻進了盧山,到時不說是本王,就是我大唐將士們也是羣情激奮,本王可以向你保證,一旦城破,四萬餘人雞犬不留,一個不活!”

梯真達官聽着李恪的話,竟不自覺地打了個寒顫,覺着後背一下子汗溼了一片。

在梯真達官看來,李恪外仁內狠,絕對是個狠厲之輩,李恪方纔說出的話,他也必定能夠做到,突利失固守盧山,若當真是將李恪激出了脾氣來,屠城並非不能。

梯真達官嘆了口氣道:“大都督又拿此事逼我。”

李恪笑道:“本王非是逼你,而是給你一個救薛延陀人,救突利失的機會。此事本王只提一次,本王不願勉強帕夏,絕不多言,全聽帕夏自己的意思。”

梯真達官回道:“臣願爲大都督效力,爲保萬全,臣願親自跑一趟。”

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八章 聘禮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七章 急招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章 定儲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五章 夜襲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章 自請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
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八章 聘禮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七章 急招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章 定儲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五章 夜襲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三章 自請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九章 飲酒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