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

當李承乾自鷹鷂院被找來時,時候已近午時。

午時本該是午膳的時候,但是現在的李承乾卻沒有半分胃口。

李承乾剛自鷹鷂院被叫回,甚至還不知李世民專程來東宮見他何事,不過他知道李世民來尋他時先去的崇文館,他的心中便已有了猜測。

李承乾最先想到的是太子左庶子于志寧,近來李承乾少往崇文館治學,于志寧早有勸諫,不過李承乾均未予採納,多半是于志寧見不慣自己作爲,繞過自己上疏李世民了。

“老匹夫,將來待我爲帝,登基後最先殺的便是你。”李承乾心中埋怨着于志寧,進了東宮麗正殿。

李承乾剛進麗政殿,擡眼望去,便看到了大殿正中站着的李世民,李世民臉色晦暗,滿是怒意,李承乾心知今日怕是免不了一番責罵了。

“你們先出去,朕同太子有話要說。”李承乾畢竟是國之儲君,在臣下面前終究不能失了威信,李承乾進了大殿,李世民壓着心中的怒火,先對身旁侍候的衆人道。

常塗跟隨李世民多年,知其心意,躬身應了一聲,便領着衆人退下,掩上殿門退出,整個大殿之上就只剩下李世民和李承乾兩人。

從常塗掩門退出,再到李世民開口,其中不過是短暫的片刻,但就是這短暫的片刻,卻叫李承乾覺着彷彿置身冰谷,寒徹心脾,就這短短的一瞬,竟比他從鷹鷂院趕回來的路還要遠。

“父皇突然駕臨東宮,不知所爲何事?”片刻之後李世民竟未開口,李承乾着實受不住這大殿中的壓抑,還是小心翼翼地先對李世民問道。

李世民回頭看了眼李承乾,李承乾的臉上帶着一絲蒼白與慌張,渾然沒有人君該有氣度與模樣,心中也是不禁一陣失望。

李世民自己也不知,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原本那個恭孝仁德,勤勉善學,爲滿朝文武所稱頌的嫡長子怎地竟成了這般模樣。

“你乾的好事,自己看吧!”迎接李承乾的並非李世民的責罵,而是一封奏疏,李世民將手中的奏疏重重的砸在了李承乾的懷裡。

李承乾見李世民如此動怒,只當這奏疏必是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抑或是杜正倫稟於李世民的奏疏,可李承乾拿起一看,這奏疏之上的署名竟非於志寧,更非杜正倫,而是以往與他八竿子打不着的權萬紀。

權萬紀爲御史臺侍御史,他在東宮幹權萬紀何事,李承乾不解地打開奏疏,看了下去,可這一看,便叫他通體生涼,權萬紀奏疏中所寫,竟是他日前在東宮宴上的醉酒之言。

“轟!”

李承乾的腦袋彷彿一下子炸開了,他很清楚自己的話意味着什麼,他的話竟傳入了李世民的耳中,也難怪李世民如此動怒了。

“父皇明察,此乃權萬紀污衊之語,絕無此事。”李承乾看着手中的奏疏,知道一旦認下此事的後果,連忙矢口否認道。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的這幅模樣,心中竟似窩了團火一般難受。他身爲大唐皇帝,豈會允許旁人污衊大唐太子,他既到此,自是查實之後的,可李承乾竟連這些道理都不明白,還在此處只顧狡辯。

李世民對李承乾道:“絕無此事?難道你還要朕將你東宮的宮婢一一提了出來,命刑部挨個審問嗎?”

李承乾聞言,臉色難看到了極點,他身爲太子,若是宮中之人都能被刑部挨個提審,無論審得出還是審不出東西來,他的這張臉都是丟到家了。

更何況,那日在殿中伺候的宮婢十餘人,李世民當面,他又如何能封得住這十餘人的口,只要想審,一定能審出個端倪來。

李承乾只得道:“兒臣不敢,那日兒臣只是酒後醉言,失了分寸,這才胡言亂語,兒臣本意絕非如此啊。”

李世民道:“難道酒後便可胡言嗎?你身爲儲君,須知謹言慎行,楚王是你的兄弟,你又怎可起如此歹意?”

李承乾聽着李世民的話,身形突然一滯,頓在了當場,過了片刻後他才反應了過來,原來在李世民看來,此次李恪遇刺,他也脫不得干係。

不過說來也是,所謂酒後露真言,李承乾酒醉之後當着滿殿的面,說出了這般話,縱是懷疑他是此次刺殺李恪的主謀也不爲過。

李恪是做了個局,但誰能想到李承乾自己竟是跳着往裡面鑽。

李承乾忙解釋道:“父皇明察,兒臣只是酒後胡言,失了分寸,但絕無謀害三弟之行,此次廬州行刺,兒臣半分不知啊。”

李世民指着李承乾,怒道:“時至今日,你還敢矢口否認,莫非真當朕可欺,不敢廢了你嗎?”

一個“廢”字,自李世民的口中說出,李承乾竟感覺自己的眼前突然一黑,險些昏了過去。

李承乾身爲嫡長子,他與其他皇子最爲不同的便是他的太子身份,他若是被自儲君之位上廢黜,逐出東宮,以後又如何立於人前。

“撲通!”一聲,隨着李世民話音方落,李承乾竟一下子跪倒在地,他伏於地上,聲淚俱下地對李世民哭訴道:“兒臣斷不敢欺瞞父皇,三弟遇刺之事,兒臣只是酒後妄言,絕無謀害三弟之舉,望父皇明察,望父皇明察啊!”

李承乾一邊哭着,一邊向李世民叩着頭,言語中竟帶着滿滿的悲怯。

原本的李世民心中確滿是怒火,甚至一度動了要將李承乾廢黜的心思,但那些畢竟都是在氣頭上的心思,李世民不會因一時衝動,而擅動儲君這樣的國之根本。

更何況,眼下李承乾又哭又跪地拜倒了李世民的身前,李世民的心又如何還能硬地下來。

李世民皇子數人,李恪、李泰、李治三人皆得其寵,但若真正論較起來,卻又無一人能和李世民給予了李承乾的情感相比。

嫡長子,李世民在李承乾年少時便對他寄望匪淺,光是從李承乾的名字便能看得清楚。現在要李世民要將他十幾年的厚望盡數拋掉,李世民自己又怎能忍心,李世民又如何去面對長孫皇后。

虎毒尚不食子,李世民爲了皇位,能夠狠下心來弒兄殺弟,但當他面對自己的長子愛兒時,心竟軟了下來。

“無論行刺之事於你有關否,你所言所爲均已出人君之列,你且好自爲之吧。”李世民走到李承乾的跟前,嘆了口氣,未再多言,擺手離去了。

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五章 拒婚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三章 生隙
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五章 拒婚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一章 擇師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章 雍王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三章 生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