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

今日的李世民心情大好,留着李恪和武媚娘一同在昭慶殿用了飯才走,當武媚娘和李恪離開昭慶殿時已是午後。

太極宮內的宮道之上,李恪一身玄色束腰窄袖錦衣,外罩月白色紗袍,武媚娘身着淺藍色水袖綺雲裙,肩攏青色披帛,與李恪並肩而行,再加之兩人本就生地俊俏秀美,乍一眼望去,任誰都會嘆一句郎才女貌,玉女金童。

“好能幹的小娘,入宮方纔三言兩語,便哄地父皇歡心,着實不易。”李恪走在出宮的路上,對身旁的武媚娘玩笑道。

武媚娘聽得李恪之言,側過頭看向李恪,不解地問道:“父皇平日裡甚少言笑嗎?”

李恪點了點頭回道:“父皇一向嚴厲,在我們幾位年長的皇子面前尤是如此,本王可是甚少當面見着父皇如此歡心。”

武媚娘道:“陛下是嚴父,又對三郎、太子,還有魏王幾位年長些的皇子寄望頗高,故而難免嚴厲了些,媚娘是李家兒媳,又嫁給了極得父皇寵愛的皇子,愛屋及烏之下,自然會溫和上許多。”

李恪道:“話雖如此,但你的話能說進父皇心裡,引得父皇如此寬慰,也是你的本事,旁人恐怕未見得能夠如此。”

武媚娘相較於魏王妃、閻立德之女閻婉,準太子妃、蘇亶之女蘇瀟,武媚娘雖非世家女,她嫁給了李恪,無法給李恪帶來那些明面上的家族勢力,但武媚娘長於手段和城府,又能觀大局,這是閻婉和蘇瀟這些世家女也萬萬做不來的,她能帶給李恪的助益絕非旁人可比。

在李恪的眼中,武媚娘之重,就是五姓嫡女也比不得萬一。而且武媚娘又待李恪情重,李恪視媚娘便更如掌中珍寶,呵護倍加了。

武媚娘笑道:“三郎如此說,媚娘可就當三郎是在誇我了。”

李恪看着武媚娘得意的模樣,停下步子,寵溺捏了捏武媚孃的嬌若凝脂的臉頰,笑道:“娘子助我甚多,我自然是在誇你。”

武媚娘站在李恪的身前,微微屈膝,玩笑道:“那小女便在此謝過殿下誇讚了。”

武媚娘到底年少,在旁人面前雖然有些心機和城府,但在李恪這邊,放下了心中包袱卻又跟李恪玩鬧了起來。

李恪和武媚娘新婚,正是情切之時,兩人玩笑着便往宮外走去,不知不覺地便到了與嘉猷門相去不遠的彩絲院。

夏末秋初,氣候比之前些日子要涼爽了許多,彩絲院因挨着內宮,故而常有年幼的皇子公主在此玩耍。

李恪剛過路彩絲院外,便有一個身着華服的孩童帶着一個年長些的婢女上前,李恪擡眼看去,這孩童竟是晉王李治。

“小弟拜見皇兄,拜見皇嫂。”李治走到李恪的身前,俯身拜道。

“稚奴來了,快快起身。”李恪彎腰扶起了李治,道。

武媚娘並不識得李治的模樣,但忽然看着一個孩童拜在身前,聽他稱呼李恪一聲皇兄,又聽得李恪喚他稚奴,便也猜到了眼前這個孩童的身份,對李恪問道:“三郎,這小郎可是晉王?”

李恪對武媚娘道:“不錯,正是九弟晉王李治。”

武媚娘低頭看着李治,笑道:“晉王脣紅齒白,生地當真好看,竟彷彿是白玉雕琢出的一般。”

李治長於深宮,少見旁人,再加之他性情靦腆,臉皮本就薄地很,被武媚娘這一誇,竟面露羞澀,低下了頭去。

李治低着頭,羞怯道:“皇嫂生的纔是好看,宮中這般多的女子,我還未見過如皇嫂這般好看的。”

武媚娘沒想到李治竟會這麼說,愣了一下,然後纔回道:“晉王謬讚了,我不過蒲柳之姿,有幸嫁於殿下,哪能與宮中佳麗相較。”

李治摸了摸耳朵道:“皇嫂是三兄之妻,也長於小弟,皇嫂喚小弟晉王未免折煞了小弟,皇嫂但喚小弟名李治或是稱一聲九弟便可。”

李恪看着李治的模樣,輕輕拍了拍李治的肩頭,笑道:“小小年紀在爲兄跟前作什麼老成,若喚本名未免見外了些,日後媚娘便隨本王一道,只管喚稚奴便是。”

李恪隨和李承乾還有李泰相爭,不甚相和,但和長樂公主李麗質還有李治、李明達兄妹卻走得頗近,甚至就連晉陽公主李明達的乳名都是李恪給取的。

李治聽了李恪的話,頓時整個人都蔫了下去,李治對李恪道:“皇兄,我已經不是孩童了,在人前總換我乳名總歸不好。”

李恪看着李治的模樣,笑道:“你纔多大年紀,父皇興起尚且喚我乳名,何況是你,怎麼,難不成爲兄還喚不得了?”

李治聞言,有些委屈地回道:“皇兄年長於我,對我和小兕子更是頗多照拂,皇兄和皇嫂喚我一聲乳名自然無妨,可皇兄不知,高陽也總是學着皇兄,拿皇兄壓我,常在人前對我以乳名相稱,故意拿大,着實惱人。”

李恪聽了李治的話,這才明白了李治的“委屈”。

李恪親妹高陽公主李芳齡和李治同歲,都生於貞觀二年,但高陽生於五月,而李治生於六月,高陽比起李治要稍長上一月,但就因這一月,高陽便常在李治面前拿大,已其姐自居,口喚李治的乳名就更是家常便飯了。

李恪不解地問道:“你怎的不同她相爭。”

李治頓了頓,如實回道:“高陽的性子三子豈是不知,小弟如何能是對手。”

李治身子骨弱,性情也有些文懦,而高陽雖也年幼,但卻有幾分潑辣,仗着李世民的寵愛又有些蠻不講理,李治如何能是他的對手。

李恪笑道:“高陽一向蠻橫,我是知道的,不曾想稚奴竟也如此受其欺凌,倒是難爲你了,稚奴放心,待來日爲兄見了高陽,一定爲你做主。”

李治聞言,眼中閃過一絲亮光,問道:“可以如此嗎?”

李恪道:“無妨,高陽的脾氣倔地很,我身爲兄長,時常不在長安,說不得他,如今既回京了,也當管教幾分。”

李治一本正經地拱手道:“如此便有勞皇兄了。”

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六章 石室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章 奏對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章 將行第九章 拒親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四章 恩蔭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章 頡利求和
第六十章 密信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六章 石室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章 奏對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八章 山路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章 將行第九章 拒親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十四章 恩蔭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章 頡利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