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聯親

依李元昌之意,他本欲請李承乾出面,向李世民提起大唐與突厥人聯姻之議,而後將阿史那雲許給他。

李元昌想的倒是挺好,但李承乾聽了李元昌的話,卻動了其它的心思。

李元昌剛走,李承乾便命人備紙研墨。一封奏章便自東宮送進了立政殿。

“父皇親閱,兒臣承乾敬奏:父皇神武,北伐突厥,生擒頡利,乃有今日北線之安,然今頡利病重,恐命難久。頡利若去,突厥人心勢必動盪,故當下之要當爲施恩突厥,安撫人心。兒臣竊以,或可擇一宗室子,娶頡利嫡女阿史那雲,冊襄王,封定襄大都督,世鎮北地。一可安突厥之心,二可壯北地之勢,望父皇聖裁。”

李承乾的奏章中並未提及李元昌,更未提及李恪,但這封奏章卻無異於一把利刃,一下子插進了李恪的心窩。

李承乾的信中雖未提及何人迎娶阿史那雲,但長安城中的明眼人都看得出,大唐宗室子弟中,沒有任何人比李恪更加合適了。

李恪少時爲質突厥,本就與阿史那雲走的極近,再加上李恪又與突厥衆多首領相熟,若是李恪迎娶了草原明珠阿史那雲,再由李恪出面安撫,自然事半功倍。

而且如此看來對李恪也極爲有利,李恪既能抱得美人歸,又能收攏突厥之勢,自然是一舉兩得。

可這僅僅只是表面而言,因爲李恪若當真娶了阿史那雲,那他付出的代價將會是易爵襄王,出任定襄,至此李恪一脈爲大唐守備北線,永鎮漠南,不得再返長安。

自打頡利被擒,突厥國滅,頡利漠南故地便被分爲六州,分屬定襄、雲中兩大都督府,而定襄便掌漠南半壁。

若是對尋常皇子而言,襄王、定襄大都督、世鎮北地,這樣的官爵在漠南幾乎是說一不二的人物,自然算得上是極大的恩遇,但對於李恪而言,卻並非如此。

李恪要的不是橫行一方,高官厚祿,他若是爲了這些,大可請旨外放,去往揚州封地便是,又何必留在長安,他要的是太極宮中的那張龍椅,手握傳國玉璽的無上權力,他要稱帝,而一個世鎮北地,回不來長安的皇子是不可能成爲儲君,成爲皇帝的。

用半個漠南換整個大唐江山,於李承乾而言自然很是划算。

李世成對李承乾寵愛非常,當李承乾的奏摺進京,第一時間便直抵李世民的案頭,而李承乾奏摺中所言正中李世民之心。

李世民太需要這樣一個人了,頡利若死,突厥人便沒了名義上的首領,李世民同樣擔心生亂,李承乾奏摺中所言,恰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若當真能有宗室子弟迎娶阿史那雲,既能穩定漠南及突厥人,使李世民對突厥人放心,也能籠絡突厥人心,使突厥人對大唐放心,對朝堂而言自是極大的助益。

故而李世民方一看到李承乾的奏章,當即大悅,雖未直接指婚,但也命宗正寺查閱皇室譜牒,擇選適齡宗親。

一下子,一個艱難的選擇便擺在了李恪的眼前。

上疏請求聯姻,娶阿史那雲,出鎮定襄,至此退出奪嫡之爭,與皇位無緣,抑或是對此事不聞不問,老老實實地縮在他的楚王府中稱病不出。

李恪若是稱病不出,固然保住了自己奪嫡的最後一絲機會,但卻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阿史那雲嫁於旁人,甚至還會引起李世民對他的猜忌。

“本王這個皇兄好本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一招聯姻計,實在叫本王進退兩難。”李恪自右驍衛衙門回府,還未坐定,便自王玄策手中得到了從宮中傳出的消息,咬牙道。

在此之前,一直都是長孫無忌在同李恪爲難,而這一次,卻是李承乾同他的交鋒,李恪着實是被他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王玄策看着李恪,問道:“此事已然如此,卻不知殿下如何權衡?”

王玄策的話倒是一下子問住了李恪,李恪頓了半晌,才道:“阿雲絕不能嫁於旁人。”

王玄策聞言,眼中露出一絲緊張,接着問道:“那殿下是要放棄皇位,上書求娶阿史那雲嗎?”

李恪聽着王玄策的話,面露難色。

若說李恪對阿史那雲沒有絲毫的情意,那是假的,連李恪自己都不願相信。

但若說求娶阿史那雲,也還倉促地很,李恪根本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在這樣的前提之前,他若求娶阿史那雲,無疑便是自己主動退出了奪嫡之爭。

現在的李恪已經不是當初的模樣,現在的他也已不是孤身一人,他身後還站着許多將身家性命交託與他的心腹。

蘇定方、岑文本、王玄策、馬周...這些人已經將自己的生死富貴同他捆在了一處,他若退了,將來他身邊的人又該當如何?他又豈能任性爲之,而這也是方纔王玄策會覺得緊張的緣故。

李恪道:“魚與熊掌,本王欲兼得,先生可有良策?”

王玄策想了想,搖頭道:“若是放在往日尚可,但今日卻是難事。”

如今李世民之意已然非常明顯,娶阿史那雲者拜襄王,封定襄大都督,鎮守漠南突厥故地。

這幾乎是一個死局,李恪若娶阿史那雲,便必將外放,不得還京,甚至他連向李世民求情留京的機會都沒有。

若無其他心思,他何必非要留在長安?李恪若是質疑請求留京,那他的奪嫡之心便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李世民的確寵愛李恪,但卻不代表他願意眼睜睜地看着李恪對儲君之位有意,李承乾乃嫡長子,並無過錯,李世民絕不會動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也絕不會允許旁人動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想動李承乾,想謀他的儲君之位,一定要等他自己犯錯,只有如此,他纔有爭儲的機會,若是貿然出手,只會徒惹李世民生疑。

“難道此事就別無他法了嗎?”不到最後一刻,李恪不願做出這樣的抉擇,劍眉微皺,對王玄策問道。

“等。”王玄策想了許久,卻也只給了這個一個字。

進也不能,退亦不能,自打李恪自突厥還京,他還從未遇到過如此兩難的處境。

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三章 靈州軍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章 密信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六十九章 逼反
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三章 靈州軍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六章 殺機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章 靈州軍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章 密信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六十九章 逼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