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

十日後,溫彥博已故,太極宮中。

“啓稟父皇,兒臣以爲房相所議極是。若依舊法,兄弟異居,本不相及,而一人謀反,餘者兄弟連坐皆死,此法雖可震懾人心,但卻太過嚴苛,屬酷刑之法,確不可取,當可改之。”立政殿中,李世民命李恪奏對房玄齡主改律法之事,李恪正坐在李世民的下首回話。

大唐刑律之事,在李承乾爲太子時便是由東宮協管,如今李恪入東宮也是如此,房玄齡提議修易刑罰之法,李恪的意見自然就起了極爲關鍵的作用。

李世民問道:“你也贊同玄齡之意,行寬仁之法?”

李恪回道:“正是如此,我大唐律法多襲自前隋,武德律中對前隋刑律也多有參考,然前隋便是因煬帝暴虐苛責而亡,我大唐理當取隋亡之教訓,行寬仁之法。”

李世民道:“那依你的意思呢?這連坐之法又該如何調改。”

李恪想了想道:“連坐之法,改坐死爲留配,據禮論情,量刑而論,不可一概而定。”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頓了頓,臉上慢慢露出了滿意之色,對李恪道:“如此也好,此事便交由你去辦吧,朝中內外的人你儘可調用,這是你立儲以來的第一件大事,千萬要辦好。”

“父皇放心,兒臣必定辦地妥當。”李恪聞言,當即應道。

李世民點了點頭道:“恩,諸皇子中就以你做事最爲妥當了,此事自也無礙。”

李世民說完,長長地舒了口氣,靠着身後的軟塌便靠了下去。

李世民之狀可謂寬懈,若是有外臣在此,當不可如此,不過李恪是他的愛子,也就沒有這麼多的顧及。

李恪看着李世民躺在軟塌便,雙目微闔的模樣,似乎頗爲疲倦,於是問道:“父皇可是昨日未能歇息好,兒臣看着父皇似乎有些勞累。”

李世民舒了口氣道:“爲父昨夜歇地倒是還可,只是心裡不甚爽利,便難免顯露疲態了。”

李恪接着道:“不知父皇是因何事,兒臣可能爲父皇分憂?”

李世民搖了搖頭道:“生死之事,朕尚且無法左右,何況是你。”

李恪聞言,大概也知道了李世民的意思,李恪道:“父皇可是因溫相亡故之事心有所感。”

李世民道:“不錯,正是此事,自去歲以來,短短一載光陰,皇后、溫彥博,虞世南、姚思廉接連亡故,蕭瑀、李靖、魏徵也盡已年邁,身子骨也不比從前了,不知還能伴駕幾載,朕也是突而有感,心中竟不免有些悽然。”

算至武德年初,大唐立國至今已二十載,當初跟隨李淵太原起兵的那些老臣早就所剩無幾,李世民的天策府舊臣也都開始凋零,短短一載間,不算上長孫皇后竟已連走三人,李世民也難免心有傷感。

如今的李世民正年滿四旬,不比以往那般健壯,再加之長孫皇后病故,李承乾謀反,李世民的心態已漸不如前,又恰逢溫彥博病故,難免有此一言。

李恪道:“父皇所言極是,短短一歲時間,連逢變故,確叫人心中悲泫。”

李恪說着,想起了溫彥博,心裡也不免有感,低下了頭去。

而就在李恪低下頭之後,突然心中一動,又想起了什麼,對李世民道:“兒臣有一法,或可解父皇憂思之苦。”

李世民好奇地問道:“死者不可復生,你能有什麼法子?”

李恪回道:“死者雖不可復生,但卻可留像於天地間,父皇何不命宮中畫師繪開國功臣畫像,等人大小,懸於一處,便可時常觀之,既可表父皇懷念之意,亦可表彰衆臣之功,叫後者奮進,爲國效力。”

李世民聽着李恪的話,眼中頓時一亮,李恪所言倒是他此前從未想過的,也正和他的心意。

對於有功之臣,李世民從來不吝賞賜,若是真如李恪所言,懸像表功,到時也必是一段佳話。

李世民問道:“倒也不必宮中畫師,我大唐論丹青之道,無出將作少監閻立本之上的,由他來作畫,定可復現諸臣神韻。只是這懸畫之地又該選於何處,這懸畫之地也是有講究的,若是偏遠了難顯恩德,懸於正殿又有些不妥。”

李恪不假思索地回道:“既是便於父皇追思老臣,自然便利纔是緊要,在太極宮東北向三清殿旁有一處凌煙閣,既便於父皇前往,又在宮中,彰顯尊貴。”

李世民點了點頭,滿意道:“好,就是凌煙閣,劉秀有南宮雲臺閣,有云臺二十八將,那朕也有凌煙閣,有凌煙閣功臣,如此可與之媲美了。”

李恪道:“確是如此,這凌煙閣還可留於宮中,隨我大唐歷代君王傳下去,往後凡後我大唐每代功臣,於國有大功者,儘可留名繪像於閣中,供後世景仰。屆時凡我大唐文武之臣,皆以留名凌煙閣爲無上尊榮,爭而爲之,如此我大唐興矣。”

李恪這麼一說,李世民的興致越發地重了,李世民搓了搓手掌,大有立刻動手的意思。

李世民問道:“恪兒以爲這入凌煙閣的人數在多少爲宜?”

李恪回道:“人數不可多,多了過濫,反爲不美,東漢雲臺有二十八將,西漢麒麟閣有十一臣,咱們的凌煙閣便取中間之數,二十四便好。”

李恪道:“雙喜同至,如此便是極好了,只是關於入凌煙閣之人父皇還需與諸位宰相先行議定,否則到時怕會生了亂子。”

李恪的擔憂李世民是知道的,大唐有立下大功的郡王、國公五六十人,但能進凌煙閣的卻不過二十四之數,如此殊榮,又人多而位少,到時難免相爭,李世民自然需在此之前擬好名單、位次,商議清楚,否則大宴必定生亂。

李世民贊同道:“好,此事便有你來主議,先大致定個章程於我,五日後在政事堂與諸位宰相商議。”

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六章 殺機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一章 朝覲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八章 鞠文泰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三章 召見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十章 破陣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章 祿東贊第三章 戰恆安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章 引薦第十九章 尋機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章 蘇烈拜主
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六章 殺機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一章 朝覲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八章 鞠文泰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三章 召見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三十章 破陣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章 祿東贊第三章 戰恆安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五章 引薦第十九章 尋機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章 蘇烈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