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心機

眼前的馬車的車耳下正懸武府木牌,宣告着這輛馬車主人的身份,而在這輛馬車的倒窗之上外雕雲紋,車簾兩側也是飾以青絲流蘇,如此修飾,絕非男子所乘,這馬車中坐着的必是女眷。

武家家大業大,府中女眷也是不少,但這諸多女眷之中,能與李恪有此情誼的除了武士彠的次女武媚娘,還能有誰?

“殿下還能矢口不認否?這武家小娘得知殿下東歸,可都追到城外來了。”秦懷道看着官道旁,眼前不遠處的武府馬車,對李恪嬉笑道。

李恪看着眼前的馬車,也知是何人在此專程候他,但心中卻也有些訝異。

初唐雖不比宋、明,男女大防沒有那般嚴密,但武媚娘畢竟是女子,專程乘府上的馬車出城送李恪,對於女子而言着實有些出格了。

“殿下稍待,我家小娘欲請殿下前往一敘,不知可否。”李恪看到武府的馬車,武媚孃的侍女自也看到了李恪,於是上前對李恪道。

“懷道且在此候我,我前往一會,片刻便回。”李恪不知武媚娘來此何意,李恪也不便多言,於是李恪看着一旁的秦懷道,笑了笑道。

武媚娘雖是武士彠之女,但以她的年紀,她來尋李恪多半也是爲了私事,秦懷道身爲臣下,依例不該插手,但李恪才遭逢劫難,秦懷道身爲李恪麾下,自是以李恪安危爲首,又怎會放心再叫李恪一人前往。

秦懷道道:“我可使右驍衛士卒周邊警戒,我隨殿下前往,可好?”

秦懷道的意思,李恪自然清楚,秦懷道職責所在,亦是情誼所繫,李恪也不會叫他難做,於是道:“如此也好,只是要辛苦堂堂小公爺做本王的跟班了。”

秦懷道渾不在意地笑道:“在把殿下安然送到君買手中之前,這跟班我是當定了。”

席君買纔是楚王府衛率統領,李恪的近身護衛,待李恪回到了淮南,李恪的護衛之責自然就落回了席君買的身上,秦懷道才能稍許輕鬆些,但在此之前,他卻片刻大意不得。

李恪武府的侍女來到了武府的馬車之後,果然正如李恪所料,武府馬車之後站着的正是武媚娘。

“小女拜見殿下。”李恪應邀出現在了武媚孃的眼前,武媚娘看着眼前陌生卻又熟悉的少年郎,沒有半分的忸怩,倒是大大方方地對李恪屈膝行了個禮。

李恪笑了笑,親自上前將武媚娘扶起,對武媚娘笑道:“小娘快快起身。”

“謝殿下。”武媚娘起身謝道。

李恪看着武媚娘站起了身,問道:“小娘專程在此等候本王,不知所爲何事?”

今日來此,武媚娘自是早已準備好了說辭的,可就當李恪發問時,武媚娘心中最先想到的卻不是她自己準備好的說辭,而是幾日前李叔對自己說過的話。

“這可惜這李公子家道中落,否則以他的人品和才幹,倒也是小娘良配。”

李叔的話還在武媚孃的腦海之中,但不過短短數日,卻一切都已變了。

數日前,那個流落嶺南,險些丟了性命的落魄少年一下子竟成了這大唐王朝屈指可數的人物,就連他貴爲國公的阿爹,在他的面前尚且禮敬有加,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唯唯諾諾。

現在的李恪站在武媚孃的面前,彷彿天生便帶着耀目的光華,刺眼,她卻又忍不住去看。

武媚娘自己也清楚地知道,李恪在她的眼中會是這般模樣,絕不僅僅是因爲他的親王身份。

一個空有一身文武,但卻落魄江湖的少年郎,絕不在武媚孃的眼中,而一個如齊王李佑那般光有着親王封號,卻名聲不顯的皇子她也同樣不看在眼中。

她不過十歲出頭,卻能力壓其兩位成年的兄長,叫武士彠嘆出“你若爲男,身後無憂”的話來,自然不比尋常。

“小女早聞殿下大名,敬慕非常,無奈近日匆匆得見,還未及細談,殿下便要東歸,臨別前小女突然想起一事,自覺需得當面告知殿下,故而趕來求見。”武媚娘稍稍一頓後,對李恪道。

李恪聞言,不解地問道:“不知是何要事,竟叫小娘專程來此?”

有女如武媚娘,她必然是驕傲的,她自幼聰慧,有才情,也有心機,她想的和要的都不同與尋常女子。

她時常隨其父出入書房,有意無意地會看到其父書案上的邸報,看到諸多朝中之事,有時她也會幻想着有朝一日,她若爲女相,在朝堂之上縱橫捭闔的模樣。

一個才情甚高,自命更高的國公女,尋常男子又豈能入得她的眼,也只唯獨李恪是個例外。

在自京中傳來的邸報之中,武媚娘看到的最多的名字便是楚王恪,議定年號,出質突厥,少掌驍衛,南下巡揚...這諸多的事情早就武媚孃的腦海中繪出了李恪的模樣,而當這個模樣真的以這樣親近的方式出現在武媚娘眼前時,武媚孃的心思便動了。

不過聰慧如武媚娘,她也很清楚,像李恪這樣的人,身旁的美人自然是少不了,若是光憑這一副漂亮的皮囊便想要李恪將他記在心中,另眼相看,這是絕無可能的,她要做的便是要李恪看到她與尋常女子都不相同的地方。

武媚娘道:“殿下終得東歸固然可喜,但有一事卻萬不可忘。”

聽着武媚孃的話,李恪對眼前這個千古獨此一人的女子更多了幾分興趣。

李恪問道:“不知卻是何事?”

武媚娘回道:“殿下東歸雖然不易,但若是就此安然回揚豈非是可惜了眼下的良機?殿下須知,這段時間盯着殿下的可不止是荊州的蕭樑餘孽,還有遠在長安的朝堂。”

李恪雖年少,但在朝堂已混跡多年,亦懂得離間之道,武媚娘之言一出,不過剎那,李恪便猜到了武媚娘話中之意。

此前李恪失蹤,朝堂早已人心動盪,所想所思也都是淮南之事,而此時李恪東歸,若是就此安然回了淮南,此時便就只是蕭樑餘孽之亂,僅此而已,可若是李恪在路上再發生些什麼,那其中可做的文章便大了,而這一點倒是李恪此前沒有想過的。

李恪擡頭看着眼前的武媚娘,心中不禁一動。

她太聰明瞭,十一歲,尋常人家女子正是玩鬧的時候,此時的武媚娘便有了這般心機。

這一刻,李恪便知,武媚娘之所以能爲武則天,這一切絕不只是歷史的巧合而已。

“武媚娘,此女斷不可輕之。”既是讚賞,亦是防備,李恪在心中對自己道。

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章 請辭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八章 婚成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四章 恩蔭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七章 急招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章 爭執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三章 南下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
第五十章 相爭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章 請辭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八章 婚成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四章 恩蔭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七章 急招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章 爭執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三章 南下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三章 拜師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