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質子

自隋末始,天下大亂,內戰紛紛,十數年不休,以致海內疲敝,民生不寧。而就在此時,北方東突厥卻趁此良機急速壯大,契丹、室韋、吐谷渾等族盡數降於其麾下,號控弦百萬。

突厥可汗頡利本就是野心之輩,看着中州內亂,便想着要做那第二個拓跋道武帝,爲中原之主。

如今李世民初登帝位,人心未穩,正是給了頡利絕佳的良機,於是頡利趁着秋高馬肥之際,聯合其侄小可汗突利,率兵二十萬南下叩邊,直指長安。

長安城外,西郊三十,渭水。

如今的頡利已年過四旬,可在他過往的歲月中還從沒有一日如今日這般暢意,甚至就連當初他被立爲突厥可汗的那一日都是一樣。

十一年前,他曾隨兄長始畢可汗南下雁門郡,兵圍隋煬帝,逼地隋煬帝楊廣固城自守,抱着小兒子趙王楊杲哭泣,四目盡腫。若非突厥北境告急,而洛陽和各郡的援軍也都趕到忻口,恐怕隋煬帝便要成爲突厥的階下之囚了。

那一日始畢可汗的威風頡利至今仍還歷歷在目,過往的那些年他也曾時常向往,希望自己也有那麼一日。

可現在的頡利已經不再羨慕當年的始畢了,因爲現在他所在的可不是雁門北疆,而是大唐王朝真正的心臟,京畿長安。

攻入關中,兵圍長安,這可是當年拓土數千裡,被稱作草原之王的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都未曾做到的壯舉。

可以料想,一旦今日頡利大敗唐軍,佔據關中,他將成爲整個突厥史上最爲盛名的可汗。

而這一切對他來說似乎並沒有那麼難,他只要率領他二十萬戰無不勝的輕騎渡過渭水,攻破那座傳說的長安城,便能實現他的理想。

難嗎?不難!

渭水北岸,旌旗飄飄數十里的二十萬雄兵便是他的底氣。

頡利高舉着手中的馬刀,正要向前一揮,命他麾下的勇士渡河作戰時,渭水的對面出現了幾個人的身影,李世民趕到了。

很突兀的,李世民身着明光鎧,帶着房玄齡、高士廉、蕭瑀等幾個不善武事的文臣隔着寬闊的渭水,出現在了頡利的面前。

“朕乃唐皇李世民,頡利可汗可能出來答話?”李世民一至渭水邊,便指着對面的突厥軍吼道。

沒有頡利想象中的軟弱,更沒有絲毫勢不如人的感覺,李世民的態度反倒像是興師問罪來了,這倒是出乎頡利的意料。

“我便是突厥可汗頡利,今日我親率大軍來此,長安破城在即,你等還不快降!”頡利策馬出列,得意地叫囂道。

“武德五年,大唐與突厥曾於幷州立盟,互不侵犯,今日你率軍入我關中是爲何意!”李世民聲勢絲毫不弱,反倒當先指責着頡利。

頡利高聲笑道:“關中富饒之地,當由強者居之,如今我突厥大軍百萬,天下無雙,這關中自然也當是我突厥的。”

頡利的話說完,渭水北岸的突厥士卒也紛紛呼喝起來,神態猖狂,彷彿長安已經是他們的囊中之物。

李世民也未曾答話,而是用實際行動回答了他。

李世民擡手輕輕一揮,渭水南岸突然響起了一陣陣震耳欲聾的腳步聲,隔河聽去,宛若雷鳴。

“轟、轟、轟...”

隨着腳步聲越來越密,數萬唐軍出現在了李世民的身後,而唐軍中聲名最盛的尉遲恭、秦叔寶、李靖等人正領兵於前,蓄勢待發。

渭水北岸的頡利看着對岸漫山遍野,衣甲鮮明的唐軍,心頭猛地一顫。

這些唐軍軍容整肅,令行禁止,顯然是大唐的關中精銳。

頡利只道李世民登基未久,想必人心不穩,也難以服衆,可他卻不知唐軍的真正底細。

李世民征戰多年,軍略卓然,當今天下少有敵手。頡利被李世民的障眼法所騙,他哪裡知道,眼前的三萬禁軍已經是唐軍幾乎全部的主力了。

頡利看着兵強馬壯的唐軍,心裡不禁打起了鼓。

李世民與頡利之間隔着渭水,李世民自然看不清頡利的臉色,但頡利用以指揮作戰的馬刀已經被他收回了鞘中,這邊足以說明頡利的態度已經開始搖擺。

李世民抓住時機,適時道:“突厥要戰,我大唐縱然戰至一兵一卒也定當奉陪到底,只是此戰一起,兩方將士必然死傷無數,這結果當真可汗想要的?。”

李世民若是固城自守,亦或是稍露懼色,頡利興許就真的下令大軍渡河了,但李世民若有所恃的樣子,反倒叫頡利沒了底。

誠然,這一戰,李世民打不起,大唐與突厥一旦交戰,無論勝負,大唐賴以爲根基的關中都將被暴露在二十萬突厥鐵蹄之下,原本富饒的京畿將成爲一片廢墟,關中百姓也將飽受戰亂之苦,縱然勝,大唐關中至少也要近二十年時間方能恢復元氣。

可是這一戰頡利更打不起,除非頡利有絕對的把握能在十日內全殲唐軍,拿下整個關中,否則大唐隴右、太原、洛陽等地的數十萬勤王大軍一旦趕到,頡利再想抽身便難比登天了。

而且此刻突厥眼下看似齊心一片,實則各懷鬼胎,突厥小可汗突利早就對可汗之位虎視眈眈。頡利一旦陷身於關中,誰能保證草原的局勢在無主之下依舊穩定,那至高的可汗之位還是不是他的?

大唐立國未久,大唐的國土俱是百戰廝殺而來,關中禁軍無一不是身經百戰的老卒,頡利看着對岸的唐軍,心裡也沒了必勝的把握。

頡利轉過頭去,對身後一個三旬上下,面容清癯的男子問道:“今日之戰恐怕唐軍早有準備,趙先生可有良策?”

頡利口中的趙先生便是他的心腹智囊趙德言。

趙德言本爲漢人,隋大業末年入突厥,爲頡利所用,爲頡利分化草原各部,掌握大權出力甚多,被頡利拜爲帕夏。

突厥的帕夏類似於唐朝的侍中,頡利不設葉護一職,故帕夏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趙德言稍稍思慮了片刻,對頡利道:“看今日唐皇的樣子,想要輕取長安恐怕不易,大汗可先與唐皇和談,然後借和談之機試一試唐軍的深淺。”

頡利皺了皺眉,道:“若是我在衆軍之前答應了和談之事,豈非就非和談不可了嗎?總不能叫本汗在萬軍面前失信吧,這樣一來本汗以後還如何統率突厥各部。”

趙德言回道:“只是先應下而已,大汗可在和談的條件中另加一項,到時可酌情變更。”

“哪一項?”頡利聞言,急問道。

趙德言輕輕捋了捋自己的兩撇短鬚,緩緩吐出了兩個字:“質子。”

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八章 山路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章 端午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章 拉攏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六章 欽陵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八章 聘禮第七十七章 水匪
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四十章 墜馬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八章 山路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章 端午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十章 拉攏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六章 欽陵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八章 聘禮第七十七章 水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