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

夏末將秋,現在的夜色來地比以往要早上許多,酉時才至,天邊已經看不見多少光亮了。

長安城北,太極,昭慶殿。

自打長孫皇后故後,後宮無主,在很多時候李世民遇到事情甚至也沒個能夠商量的人,於是在這個時候楊妃便成了李世民身邊最親近的人。

其中的緣故倒也不難猜,其一,楊妃本就出生皇族,所見的世面自然不是旁人能夠比擬的,她在很多時候也能夠成爲李世民的賢內助;其二,楊妃性情寬和,不爭不搶,她統領後宮雖不似長孫皇后那般人人敬仰,但也是和睦,其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楊妃是太子李恪的生母。

諸皇子中,李恪本就極得李世民寵愛,尤其是在李承乾被廢,李恪封爲太子後,李世民對李恪的寵愛更是超過了李泰一籌,躍居衆皇子之首了。楊妃是李恪的生母,李世民更加親近楊妃也在情理當中。

李世民躺在昭慶殿的軟塌之上,雙目微闔,似乎是在思慮着什麼,又似乎是在打着瞌睡,而楊妃則站在坐在李世民的身旁,把手輕輕地搭在李世民的肩膀之上,慢慢地爲李世民按壓着肩膀。

“陛下,如此力道可好?”楊妃一邊爲李世民揉着肩膀,一邊輕聲地對李世民問道。

李世民心有所想,起初還沒有聽見楊妃喚他,仍舊是眉頭微鎖的模樣,楊妃聽着李世民並未回自己的話,而是一動不動地靠在軟塌之上,頓了頓,才又貼着李世民的耳邊,柔聲道:“陛下?”

李世民被楊妃這麼一喚,這才一下子反應了過來,知道楊妃在喚自己,問道:“貴妃喚我何事?”

楊妃笑道:“臣妾是看着陛下不答話,只當是陛下瞌睡了,若是陛下真的睏倦了還是在牀上躺着地好,如今也快入秋了,可不能着了涼。”

時近初秋,關中的天氣已經開始有些早晚微涼了,若是李世民身上不蓋着東西睡了確實容易着涼。

李世民擺了擺手道:“不必了,朕並未瞌睡,不過是在想着事情。”

楊妃問道:“陛下在想何事,可有臣妾能爲陛下分憂的地方?”

李世民拍了拍楊妃的手,示意楊妃不必再按了,緊接拉着楊妃在自己的身邊坐下,對楊妃問道:“今日早朝的事情,你想必也聽說了吧。”

今日早朝只談論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衆臣彈劾太子的事情,李世民所指自然也是此事。

楊妃回道:“此事鬧得很大,又關係到虎頭,臣妾還是知道些的。”

李世民看着楊妃平靜的神情,好奇地問道:“那你就不打算替虎頭說說話嗎?”

楊妃笑着回道:“陛下比臣妾更瞭解虎頭,虎頭的膽子雖然極大,但他的眼中一向視大唐社稷和父子手足之情最重,朝中大臣們的彈劾臣妾都不信,陛下想來也不會信,臣妾何必多做解釋,勞陛下心神呢。”

“哈哈哈...”

李世民聽了楊妃的話,不禁笑了出來,李世民自信道:“你說的極是,如果說恪兒爲了救百姓於水火,調用武威倉的糧草朕信,但要說恪兒私動糧草藉以收買人心或是牟取暴利,對朕別有二心,朕是萬萬不信的,這樣絕無可能。”

楊妃道:“如此便是了,虎頭尚未還京,彼時涼州的情況,虎頭的處境我們都不知曉,所能看到的只是地方的奏本,難免有扭曲的可能,一切還是等恪兒還京後再說爲好。”

李世民道:“你方纔所言和輔機之意一樣,今日朝會之上輔機也是迴護太子,也是如此的意思。”

楊妃聽得李世民也提及長孫無忌在朝堂之上所言,應道:“長孫司空老成持重,他的話自然妥當。”

李世民坐在楊妃的身旁,聽着楊妃的話,又想起今日朝中的事情,心中也越發地有些不悅了,李世民道:“那些大臣所言自然是傷不得虎頭的,只可惜未能尋得那惡意造謠滋事之人,實在可恨。”

今日朝會上御史臺送來的那封密信也同樣叫李世民很是不悅,就在散朝之後,李世民還曾命常塗親自去了一趟御史臺查問此事,可惜卻是全無所得,想來日後再想尋得那人就更是全無可能了。

楊妃自李世民口中聽到了那封信,臉上平淡的神色才微微有些動容,楊妃道:“那惡意造謠之人着實可恨,此人不僅是要動我大唐國本,更是要使咱們天家父子失和,該殺。”

自家愛子被人如此惡意誣陷,楊妃作爲生母有如此的反應纔是在情理之中,李世民道:“御史臺官制如此,那人又刻意掩藏身份,想要尋出那人恐怕不易,叫你和虎頭受委屈了。”

那封密信所言,不止是詆譭了李恪,更揭了楊妃乃亡國之後的事實,楊妃得知此事自然也會不喜。

不過楊妃此前生怒倒不是因爲自己,而是因爲李恪,楊妃道:“那人信中所言是事實,臣妾本就是亡國之後,雖不好聽,但也無妨。可臣妾不過是一介女流,那些人說了也就說了,但虎頭卻是我大唐太子,國儲之重,他們怎敢如此輕慢,出言詆譭。”

楊妃的話,一下子又把李世民的注意力拉回了那份密信之上,正如楊妃所言,那份密信所主要詆譭的並非李恪涼州放糧之事,而是李恪的出身和血脈。

若說關隴門閥之人因爲李恪在涼州和他們爲敵,故而抓着李恪和蘇定私開武威倉之事不放,李世民可以理解,畢竟可以他們可以藉此事拿掉蘇定方的都督之位,打破李世民打壓關隴門閥的計劃,可是他們詆譭李恪的出身和嫡子身份是爲何故?

打壓關隴門閥是李世民定下的國策,其中大部分是李世民的意思,以此事詆譭李恪並不解決問題,顯然關隴門閥中人也並不能從此中得利,那得利之人又是誰?

李世民想着,突然想起了一人,又想起了密信結尾處所謂“廢黜東宮,重立嫡子”之言。

就在這一瞬間,一個念頭突然在李世民的心中來回閃動,他意識到了一個問題,自己對於魏王李泰的寵愛是否太過,給了他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呢?

李世民開口對身後門邊候着常塗吩咐道:“每日午前,你傳青雀來宮中見朕。”

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一章 接風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章 夜襲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
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一章 接風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八章 演練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章 夜襲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