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醉酒

李恪要請李長沙入府飲酒,絕非玩笑而已,李恪回了府,次日,便下了帖子去渤海郡王府,請李長沙晚時入府宴飲。

當渤海郡王府收到了李恪的請帖,李奉慈饞着李恪大都督府中的美酒,倒是眼熱地很,巴不得李恪邀的是自己,自己也好去同李恪痛飲一番。但真正收到請帖的李長沙卻是心中忐忑,李長沙知道這頓酒恐怕沒這麼好喝。

次日晚間,李長沙拿着李恪送來的帖子,按時如約趕到了大都督府,待李長沙到了大都督府門外,早有府中衛率在門外等候,領着李長沙進了裡院。

“堂兄可算是來了,本王可是在府中等候多時了。”李恪在裡院偏廳外,看着李長沙入內,上前對李長沙拱手笑道。

李長沙忙回禮笑道:“大都督府中有美酒,大都督相邀,我豈能不來。”

“不想堂兄也是好酒之人,來,堂兄快隨本王落座。”李恪笑了一聲,便同李長沙一同在偏廳坐下了。

大都督府的偏廳中,李恪和李長沙分主次坐下,而與宴的王玄策也坐在李恪的身旁。

“堂兄快來嚐嚐,這是本王自長安帶來的美酒,且試試如何?”三人落座,酒菜齊上,李恪親自拿起酒壺,爲李長沙滿了一杯,對李長沙道。

李長沙見得李恪親自倒酒,連忙雙手伸上前去,接過了李恪遞過來的酒杯。

李長沙手捧着酒杯,對李恪道:“謝大都督盛情款待,李長沙敬殿下。”

說完,李長沙舉起酒杯,仰頭一飲而盡。

“堂兄爽快,來,你我共飲。”李恪看着李長沙將手中的酒一飲而盡,自己也端起了酒杯,一口飲下。

李恪一杯飲盡後,指着桌上的酒壺,對李長沙問道:“堂兄以爲此酒如何?”

李奉慈嗜酒如命,李長沙身爲其子,雖比不得李奉慈那般,但酒的好壞還是品地出的,李長沙只嚐了一口,也大概試出了這酒的好壞。

這酒入喉清冽甘醇,脣齒回香,確是難得的上品,比之李奉慈往日在府中所飲的還要好上許多。

李長沙道:“不愧是前朝留下的藏酒,確是難得一嘗的佳釀。”

李恪聞言,笑道:“哈哈,正是,正是。”

李恪說着,使了個眼色,命偏廳中伺候的婢女上前爲李長沙侍酒滿杯。

李恪善飲,平日所飲也俱是佳釀,這酒的好壞李恪自然比李長沙更加清楚。這酒是前隋窖藏,也是宮中所出,只不過卻不是太極宮,而是晉陽宮中的。

李恪自長安啓程,直接北上雲州統軍,征戰出塞,在塞外行軍了大半月,一路上哪敢飲酒,也哪會從長安千里迢迢地帶了酒來的道理,這酒根本不是李恪自長安帶來,而是李恪從太原晉陽宮中取出的。

太原晉陽宮,乃東魏高歡所築,隋煬帝楊廣幾番擴建,以爲北上行宮。晉陽宮依楊廣所命而修,有東西兩城,計一十五里,極盡奢靡。

晉陽宮既爲楊廣行宮,宮中自然藏了許多隨楊廣駕臨自長安帶來的美酒。前隋雖亡,但晉陽宮仍爲皇帝行宮,旁人擅入不得,但此番李恪北上,李世民生怕愛子在太原受了苦,故特批了手令,準李恪調用晉陽宮一應物什,以爲平日大都督府中所需,這些美酒便是李恪自晉陽宮中拿出的。

晉陽宮中的藏酒也是當年楊廣自長安帶來,李長沙又從未嘗過,自然分辨不出。而李恪之所以這麼做,無非也就是知道李奉慈嗜酒如命,要勾勾他腹中的饞蟲罷了。

李長沙身旁侍酒的婢女又爲李長沙滿斟了一杯,李長沙又是一杯飲下,對李恪笑道:“確是好酒,與大都督賜下的美酒相比,以往長沙所飲,倒都成了糟粕了。”

李恪聞言,笑道:“堂兄覺得好便是,也不枉本王一片心意了,待會兒宴後堂兄回府,便帶上一罈,留着回府慢慢品。”

李長沙聞言,忙道:“如此怎好?大都督專程請我來府宴飲已是恩賞,我怎好再帶了酒回去。”

李恪渾不在意地笑了一聲,道:“這美酒再醇,又怎比得上你我兄弟情深,左右不過一罈子酒,不值什麼,堂兄不要嫌棄便好。”

李長沙道:“如此,便謝過大都督了。”

其實早在李長沙應邀來大都督府前,李奉慈早已在郡王府中同李長沙再三交代過,若是機會得宜,千萬也從李恪這邊要了罈子酒回府,叫他也好生嚐嚐,試試這前隋窖藏了數十載的宮酒的味道。

此事本也頗爲爲難,李長沙不便開口,不過既然如今李恪自己贈酒了,李長沙客氣兩句,也就樂得收下了。

李長沙既收了李恪的酒,拿了李恪的手短,在酒桌上自然也不會再往外推酒了,隨着同李恪幾句寒暄,也似是而非地聊了些無關痛癢的朝務,不知不覺,李長沙竟已七八杯酒下肚。

李恪今晚拿出來的酒本就是前隋佳釀,窖藏多年,比尋常酒就要烈上一些,再加之李長沙不比其父李奉慈那般善飲,待得桌上的一罈酒飲盡,李長沙已經有了七八分醉意。

李恪飲酒,比李長沙更猛更急也更多,當李長沙自覺有幾分薰醉的時候,李長沙擡眼再看向李恪,李恪也是臉頰微紅,眼神稍顯渙散,看樣子也是醉了。

“酒呢?可還有酒?再去拿去。”桌上擺着的一罈子酒已經被三人飲盡,李恪帶着幾分薰醉,卻似乎還有些意猶未盡的意思,仍舊吵着要酒喝。

這桌上的整整一罈子酒怕不是有近五斤重,三人把一罈飲盡已是不少了,一旁的陪坐的王玄策見得李恪醉醺醺的模樣還要酒喝,於是勸道:“殿下,你喝多了,還是罷了吧。”

李恪貴爲親王,每日又要處置軍務,若是把李恪喝傷了身子,李長沙也擔待不起,看着王玄策在勸李恪,李長沙也想着一同勸勸,勸李恪停了酒,好生歇着去了。

可李長沙張了張嘴,正要開口,還不等李長沙出聲,李恪卻先擺了擺手道:“本王和堂兄難得一見,正是心中欣喜,多飲幾杯又有何妨,更何況,如今朝局如此,堂兄一家在晉陽還不知能待到幾時,我不同堂兄多喝幾杯,也不知日後還有沒有機會了。”

李恪已然酒醉,說的話自然也就酒後之言,隨口而出,可王玄策聽着李恪話,卻神色一震,連忙擋住了李恪將欲說下去的意思,對李恪道:“此事不過政事堂草議,尚未定論,殿下萬不可早言,亂了人心啊。”

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七章 朝議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四章 藥箱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三章 南下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三章 盛會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
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七章 朝議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四章 藥箱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七章 和親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七章 武家女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三章 李世民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三章 南下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三章 盛會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