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

長孫渙失禮衝撞在前,叫李恪抓住了小辮子,若是李恪願意,就算此時李恪下令將長孫渙拿下,打上一頓板子,那也是合乎情理的,長孫無忌就算知道了也沒有絲毫的辦法。

與打在身上的一頓結結實實的板子相比,唱個小曲雖丟幾分顏面,可卻可免受皮肉之苦,所以長孫渙無奈,只得整了整衣裳,硬着頭皮唱了兩句。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遙,妾家揚子住,便弄廣陵潮。”

一支小曲長孫渙信手捏來,唱的是長干曲,講的也是兒女情長之事,想必長孫渙平日裡也最是喜歡這些鶯鶯燕燕之類。

李恪當前,長孫渙的神情、動作自不到位,可不得不說,長孫渙不愧是此道高手,唱的雖比不得那些唱曲兒爲生的伶人,但也絕對是拿得出手的,至少李恪是遠遠比不上了。

“好,長孫兄好嗓子。”

長孫渙簡單地一曲唱罷,李恪裝模作樣地喝了聲彩。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之兄,也就是李世民的郎舅,太子李承乾尚需喚長孫無忌一聲舅父,也需喚長孫渙一聲表兄,故而李恪以兄相稱,倒也並無不妥。

作爲世家子,被命做如優伶一般唱曲本就不是什麼光彩之事,長孫渙若不是擔心李恪故意將事情挑大他也不會從命。

不過長孫渙雖然開口唱了,但面對李恪的喝彩臉上也掛不出半點笑意。

長孫渙只是問道:“既然殿下聽得高興,不知長孫渙可否告退?”

長孫渙乃長孫無忌之子,非是可隨意欺辱之輩,李恪雖然佔了理,但也知適可而止的道理,當即擺了擺手道:“那是自然,長孫兄請,本王便不送了。”

“告辭。”長孫渙告了聲退,轉身便匆忙離開了。

長孫渙走後原本唱曲的班子又被傳了回來。

因爲長孫渙的緣故,李恪的興致非但絲毫沒有被攪擾,反倒越發的高了,就連小曲兒聽着都比先前更多了幾分韻味。

就當李恪聽着正興起的時候,李恪身旁的秦叔寶竟突然猛烈地咳嗽了起來,咳嗽的動靜很大,神色也很難看。

“翼國公可是身子不適?”李恪看着秦叔寶突然變得蒼白的臉色,關切地問道。

秦叔寶拱了拱手,對李恪道:“末將身子不適,打攪殿下雅興了。”

李恪聽着,突然想起了什麼,唐史之上的秦叔寶便是壯年而亡,壽數只活到了貞觀十二年,難道現在便已經有了端倪了嗎?

李恪道:“本王的曲什麼時候聽都不打緊,可翼國公乃我大唐柱石,關係朝廷社稷,翼國公尚需保重身子啊。”

秦叔寶聽了李恪的話,無奈地笑了笑道:“末將戎馬一生,歷經二百餘陣,雖殺敵無數,但自己也屢遭重創,前後所流血加在一起怕不有數斛之多,焉有不病之理。”

李恪聞言,神色一下子凝重了起來。大唐立國,能自各路羣雄中殺將而出,定鼎天下,離不得這些戰將之功,正是他們所流的血,才澆築出了如今的泱泱大唐。

“剛毅木訥,氣鎮三軍,力崩大敵,匹馬孤劍,爲王前驅,此則吳漢之朴忠,賈復之雄勇也。”

旁人溢美之言,聽着榮如華袞,但這背後的辛酸又有誰能明白。

李恪問道:“翼國公身子不適,可曾延醫問診?”

秦叔寶點了點頭道:“自然是診過了,連宮中的太醫都來了個遍,但終究沒有法子。”

李恪道:“本王自武德九年北上,貞觀四年南歸,區區四年,大將軍已憔悴許多,大將軍千萬需仔細身體,將來大唐南征北戰,尚離不得大將軍。”

李恪同秦叔寶說着,口中的稱謂已經不自覺地從翼國公變作了大將軍,關切之情溢於言表。

秦叔寶也看出了李恪的關切,似乎不在意地笑了笑道:“末將半生都在沙場征戰,殺了許多人,也許多次差點被人殺,生死早已看淡了,沙場裹屍本就是應有之意。太醫有言,末將恐怕活不過五旬了。”

李恪聽着秦叔寶的話,心中不禁一酸,又想起了那句“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將軍如美人,古往今來多少千古名將都未能安度晚年,抑或死於敵手,抑或死於君王猜忌,抑或如秦叔寶這般死於多年累積而來的傷病,真正能夠安然終老的又有幾人。

李恪看着秦叔寶,突然開口道:“大將軍不必憂心,待本王正式開府後當遣人遍尋天下,天下之大,總有能醫好大將軍傷患的神醫。”

李恪身爲皇子,仔細計較起來與秦叔寶的交情也算不得多深,能說到這一步已是用心了。

秦叔寶謝道:“殿下有心了,比起羅士信、單通,我已活了足夠久,夠了。”

因爲秦叔寶的一陣咳嗽,雅室之中的氣氛突然低落了下來,悅耳的曲子聽在了耳中也顯得頗爲壓抑,作爲東道主的蘇定方見狀,開口對李恪提醒道:“殿下一直想習槍術,如今大將軍在此,殿下何不借機討教?”

李恪聽了蘇定方的話,也想起了自己的來意之一,李恪對秦叔寶拱手道:“本王常常聽聞大將軍乃當世槍術名家,一身武藝冠絕我大唐百萬大軍,本王一直有意同大將軍討習槍術,不知大將軍可否賜教?”

秦叔寶聽了李恪的話,臉上露出一絲奇色,笑着問道:“殿下也欲從武?”

李恪志在帝位,光走文路自然行不通,邊功與他而言也必不可少不過秦叔寶畢竟不比蘇定方,秦叔寶當面,李恪也不能說的太過直白。

李恪回道:“倒也算不上從武,不過是有些興趣罷了。我大唐以武立國,皇祖父、父皇都是此中行家,本王也不能墮了家風。”

李淵與李世民二人,在前朝俱是武臣出身,手上的功夫都不弱,尤其善射,李恪效其父輩倒也說地過去,不過李恪畢竟不是尋常人家子弟,秦叔寶也不敢隨意收徒。

秦叔寶對李恪道:“殿下好武,欲從末將習武自無不可,不過殿下畢竟是皇子,末將也不便擅自教授,此事尚需陛下允准。”

所謂習武,不過強身健體,李恪沒有秦叔寶那樣的天賦和底子,就算練得再好也不過百人敵,生不出什麼事來,而且大唐尚武任俠,關中子弟更是如此,李恪要習武,李世民沒有拒絕的理由。

李恪道:“有大將軍這句話便足矣,父皇那邊自有我去請命。”

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六章 質子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一章 奉茶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八章 婚成第四章 易爵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
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章 祿東贊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六章 質子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一章 奉茶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八章 婚成第四章 易爵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