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

武媚娘乾嘔,錦兒頓時被嚇到了,這些天武媚孃的食慾和精神一向都不是很好,錦兒也怕武媚娘有什麼萬一。

在離京前,楊氏是再三叮囑過錦兒的,要她千萬仔細武媚孃的身子,現在整個武家,應國公府上下在長安能有今日的局面,幾乎都是指着武媚娘一人,武媚孃的身子自然閃失不得。

錦兒見狀,連忙請了武媚娘入內室歇息,自己則命人去了請了隨行的御醫來。

“王妃身子不適,可是有些日子了?”中醫講的便是望聞問切,御醫進了內室,看着武媚孃的臉色,對武媚娘問道。

武媚娘點了點頭,如實回道:“自打入了夏後便是如此,食慾不振,做什麼都覺着氣力不濟,也提不起精神。”

錦兒看着一絲不苟的御醫,對御醫問道:“王妃年幼時也曾中過暑氣,便是這般模樣,王妃近日身子不適,可是和入暑有關?”

御醫想了想,搖頭道:“看王妃的氣色似乎不是暑氣入體之症,應當與此無關。”

錦兒聞言,深怕武媚孃的身子有什麼大礙,連忙問道:“那是何故?”

御醫回道:“光看是看不出什麼端倪來的,還請王妃將手伸出,我爲王妃把把脈。”

“好,有勞御醫了。”武媚娘應了一聲,伸出了手,放在牀沿。

御醫坐在牀邊,緩緩地把手搭在了武媚孃的手腕內側,雙目微闔,爲武媚娘診起了脈象。

御醫爲武媚娘診脈,武媚娘和錦兒都安靜地待在一旁,不敢做聲,生怕吵到了診脈的御醫。

御醫的臉色倒也好看地厲害,先奇,後憂,再喜,最後又歸於平淡,也看得武媚娘和錦兒兩人一頭霧水。

片刻之後,御醫才緩緩地把手指從武媚孃的手腕上移開,而後問道:“王妃除了精神不振,有些厭食之外是否還有些喜酸渴睡,四肢也偶覺無力呢?”

武媚娘想了想,自己確有這些症狀,於是回道:“御醫所言正是,尤其是近幾日來更覺如此。”

御醫聞言,笑了出來,對武媚娘拱手賀道:“恭喜王妃了,王妃這是有了身孕,楚王殿下是要爲人父了。”

“御醫是說王妃有了身孕了?”錦兒聞言,臉上剎那間露出喜色,對御醫激動道。

御醫道:“看王妃的脈象確是如此,再加之王妃的症狀也確是有孕,錯不了,而且看王妃的脈象和症狀,腹中胎兒怕也是有兩月了。”

御醫說的篤定,錦兒臉上的笑意更重了,錦兒站在牀前,對武媚娘笑道:“小娘聽着了嗎?御醫說小娘有了身孕,咱們楚王府馬上要有小世子了。”

李恪與武媚娘貞觀八年成婚,李恪對她可謂萬般寵愛,方一成親,便把府中內外一應事務都放權交由看武媚娘打點,甚至對武媚孃的孃家也是極盡援手,但武媚娘嫁於李恪三載,其實心中一直都有一個疙瘩,那就是世子。

眼下李恪是對武媚娘視若珍寶,疼愛非常,但是現在的武媚娘年輕,又能在諸務之上幫助李恪甚多,可若是再過些年,武媚孃的年紀稍長之後呢,在李恪大志得成,不再需要武媚娘相助之後呢,她自信能叫李恪對她依舊萬般寵愛的還有什麼?

到了那時,武媚娘最大的依仗自然就是她皇帝賜婚的正室身份,還有就是爲李恪誕下的世子。

此前成婚三載,她一直無所出,雖然李恪從不曾敦促於她,更不曾因爲此事而對她有哪怕半分的疏遠,但武媚娘自己卻甚是在意,雖不至成了心病,但也叫她念念不忘。

不過現在好了,一切都已經不再是問題,只要她能爲李恪誕下世子,再加上李恪對她的寵愛和她自己的手段,自然而然的,她的地位便會穩固非常。

武媚娘雖然心中已是極喜,但還是稍稍剋制了臉上的喜色,對錦兒道:“哪裡便知道是世子了,興許是郡主也未可知的。”

武媚孃的話也只是嘴上說說罷了,也算是給自己留條退路,她的心裡自然還是如錦兒所言那般,希望爲李恪誕下長男的。

錦兒笑道:“說來也是奇了,小娘和阿郎成婚三載,都不曾有了身孕,怎的反倒在殿下北伐啓程前懷了身孕,倒也巧合。”

正如御醫所言,武媚孃的身孕約莫兩月多些,而李恪是近兩月前啓程北伐的,那豈不就是在李恪北伐前懷上的孩子。

武媚娘起初倒也並未多想,但聽了錦兒的話,頓時便想了起來,在李恪臨行前他們倒也無甚異常,唯一異常的一次就是當初在書房中的那次,難不成就此那次懷上的身孕?

“若早知在書房行那事能有如此功效,我怎還會等到今天。”武媚娘心中這麼想着,本如白玉般晶瑩的臉頰竟一下子多了一抹粉紅。

這御醫眼睛也是活亮,看着眼前的一幕,自己也不宜在此多待,於是囑咐了武媚娘幾句,便起身告辭道:“王妃還需千萬仔細身子,臣下去爲王妃再開兩副安胎的方子。”

武媚娘點了點頭道:“如此便有勞御醫。”

武媚娘說着,又對門邊時候的婢女吩咐道:“你且隨御醫先去開方抓藥,而後帶御醫去賬房領錢千貫,以爲酬謝。”

御醫聞言,忙道:“爲王妃診治本就是臣分內之事,豈敢當王妃賞賜。”

武媚娘笑道:“你爲我楚王府診出世子,難不成還不值區區千貫嗎?這幾月你且好生在晉陽待着,只管開方抓藥便是,待殿下回來了更有重謝。”

御醫忙俯身謝道:“臣謝過王妃。”

說完,便告辭離去了。

御醫走後,錦兒擺了擺手,也示意屋中伺候的婢女先退出去,而後纔對武媚娘問道:“小娘懷了身孕是好事,此事可要先行通知京裡。”

武媚娘點了點頭回道:“此事瞞是瞞不住的,而且也全無瞞的必要,你遣人告知宮中便可。”

楚王府本就是衆矢之的,多少雙眼睛盯着的,武媚娘懷了李恪長男這樣的大事,決然是藏不住的,而武媚娘自己也不願藏。

錦兒接着道:“那武家呢,若是夫人知道此事,想必很是高興,說不得還會親自來太原照看。”

武媚娘問道:“你是想要阿孃來太原?”

錦兒回道:“婢子以爲小娘所懷自然就是楚王府以後的世子,干係重大,還是需家中長輩看顧的,楚王府有後,貴妃那邊雖然心中一萬個願意,但身份所限,多半出不得京,何不請夫人來太原一趟,也好幫着些。”

武媚娘想了想,贊同道:“如此也好,左右阿爹那裡有阿姊看着,也無甚事,那你便送信去一趟武府,讓阿孃帶些人信得過的人過來。畢竟阿孃是過來人,比起你們這些小妮子懂得還要多些。”

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章 初定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章 馬周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章 持節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章 岑長倩
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章 射花燈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二十章 初定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章 初定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章 馬周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七章 持節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章 岑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