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

磧北之北,鬱督軍山。

正午,正是豔陽高照之時,鬱督軍山主峰,天格爾腳下,正上演着一幕即將改變天下走勢的會盟。

薛延陀、回紇、契苾、同羅等鐵勒九姓部落齊聚於此,會盟立主。

鐵勒九部中,實力強勁者,如薛延陀、回紇等麾下精銳均有數萬,論實力不在突厥部落之下,蓋因內部不和,如一盤散沙,這才難成氣候,被東西突厥肆意壓迫。

而如今,鐵勒九部終於出現了一個一統的良機。

薛延陀部首領夷男得大唐國書,與唐結盟,而後又奇襲磧北大寨,一舉鏟滅了突厥用以鎮壓鐵勒的阿史那社爾。

隨着與唐結盟,奪去磧北大寨,薛延陀的實力一躍而成九部之首,夷男的名望也攀升到了頂峰。

這一次的會盟說是爲了推選九部共主,其實誰都知道,這次的會盟不過是個形式,夷男登頂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

隨着薛延陀偷襲了磧北大寨,斬殺突厥精銳萬餘,整個鐵勒已經沒有了退路。

在鐵勒人的眼中,突襲磧北大寨的是薛延陀,但在頡利的眼中,這件事卻是整個鐵勒所爲。

頡利本就對鐵勒頗多忌憚,他絕不會放過這一次對付鐵勒的機會。

鐵勒人爲了活下去,只能合盟爲一體,推舉實力最強的薛延陀部夷男爲共主,率領他們抵抗未來的突厥北伐。

這是無奈的選擇,也是形式所迫。

“突厥頡利暴虐無道,致天降大雪,懲罰我鐵勒子民。頡利不死,突厥不滅,我們鐵勒人的災禍就永遠不會停息。和則生,分則死!我們鐵勒九部,同爲丁零之後,本爲一體。爲了牛羊,爲了草場,爲了活下去,爲了抵抗頡利的暴政,我們理當聯合,一同抵禦突厥!從今往後,再也沒有薛延陀,沒有回紇,沒有同羅,只有鐵勒!”

天格爾峰之下,數萬鐵勒部衆面前,夷男站在高地,手舞着馬刀,高聲吼道。

“鐵勒!鐵勒!鐵勒!”

鐵勒人中本就不乏血性男兒,多年來被突厥壓迫,他們早有抵抗之心,夷男的話彷彿一塊落入深潭的巨石,一下子激起了千層巨浪。

--------

紙包不住火,隨着磧北丟失,鐵勒會盟,大唐與薛延陀合盟的消息終於也傳到了頡利的耳中。

去歲初秋,大唐與突厥所立渭水之盟有多脆弱,不必贅言,頡利自己也清楚地很。

但是當這個消息從磧北傳來的時候,頡利依舊難免盛怒。

隨着糧草被劫,磧北丟失,在加上大肆徵稅,頡利在突厥內的威望已經降到了最低點。

在這個時候,薛延陀與大唐結盟的消息自磧北傳來,對眼下的頡利而言無疑是火上澆油。

幾乎在得到消息的一瞬,頡利便立刻下了命令,將質子一衆即刻押來汗帳,頡利已經動了殺李恪的心。

“你看看,這是什麼東西!”頡利將手中寫着密報的羊皮丟在了李恪的腳下,指着李恪怒喝道。

李恪看着頡利如今激動的反應,已經猜到了發生何事,李恪故作鎮定地彎下腰去,撿起了地上的羊皮卷。

李恪撿起羊皮,看了一眼,便知道發生了什麼。

大唐與薛延陀合盟之事不小,李恪早知瞞不住頡利,所以對今日的場景倒也早有預料。

李恪看着手中的羊皮,臉色突變,搖頭道:“可汗明查,這密信所言必然是栽贓我大唐,挑撥大唐與突厥之間的關係,引起兩國戰端,可汗千萬信不得!”

大唐與薛延陀合盟,這個消息固然是真的,李恪比頡利更加清楚,但李恪卻堅信一點,那就是頡利絕沒有兩國合盟的證據。

李恪在突厥,不同於尋常使臣,頡利總不能因爲一封沒有絲毫證據的書信,便要誅殺大唐質於突厥的皇子吧。

李恪的話音剛落,李恪身旁的王玄策也道:“啓稟可汗,小人以爲此事必是薛延陀夷男爲了挑撥大唐與突厥關係,爲的就是要大唐與突厥反目,還望可汗明鑑!”

李恪與王玄策一口咬定,密信中大唐與薛延陀合盟之事絕非實情,甚至還有夷男挑撥兩國關係的成分在裡面。

頡利是暴虐,但他卻不是傻子,這封信來的突然,信中的內容也真假難辨,的確未嘗沒有李恪和王玄策說的可能。

若是薛延陀與大唐合盟的消息當真是夷男故意放出來的,頡利此事再因此殺了李恪,與唐結仇,那他纔是真正的傻子。

磧北丟失,突厥的西北面已經徹底暴露在了鐵勒人的兵鋒之下,此時頡利若再貿然與唐開戰,那他便是自尋死路。

頡利對坐於汗帳中的趙德言問道:“質子以爲此事是夷男故意放出的消息,先生以爲呢?”

趙德言對頡利道:“夷男此人狡猾,唐與薛延陀眼下的關係如何,確實不是這一封信可以斷定的。”

以夷男放出的消息,自磧北傳來的一封信便斷定兩國之間的關係,顯得太過武斷,而且還是在這個形勢並不利於突厥的時候。

頡利問道:“那先生的意思呢?”

趙德言起身,走到了頡利的身旁,小聲道:“時值草原百年不遇的大雪,眼下正是人心不穩之時,此時最重要的不是事情的真僞,而是如何穩住人心。”

有些時候,在局勢面前,事實並非最重要的,如今的磧北丟失,糧空在即,突厥正面臨着巨大的危機,若是在此時再與大唐結爲死仇,突厥的人心勢必不穩,反倒給了旁人機會。

趙德言看着若有所思的頡利,接着道:“此事無論真假,此時都不宜與唐決裂,臣以爲可汗可先命人將質子看押,不準出帳。待來年開春,大雪消融,可汗平定了薛延陀,收復磧北後再行計較此事。”

趙德言的話倒也中肯,無論信中消息的真僞,此時與唐決裂有害無益。

突厥只有等到來年,大雪消融,突厥緩過氣來,滅了薛延陀之後纔有和大唐扳手腕的資本,現在的突厥不具備兩線作戰的資本。

“好,就按你說的辦。”頡利點了點頭,同意了趙德言的話。

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十章 騙鉞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七章 朝議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章 墜馬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八章 聘禮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九章 尋機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八十四章 賭約
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十章 騙鉞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七章 朝議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四章 恩蔭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章 墜馬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章 事定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四章 拉攏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八章 聘禮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六章 拜府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十八章 逼反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十九章 尋機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九章 尋機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八十四章 賭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