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

一次在天街之上的偶遇,讓原本對長安之行信心滿滿的祿東贊頓時擔憂了起來,彷彿前路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瓊波邦色,吐蕃後藏地區的執政官,後雪區最大的實權者,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有意取象雄國,而象雄毗鄰後藏,故而松贊干布和吐蕃朝廷對瓊波邦色多有依仗,對他也一向放縱。

但瓊波邦色強權,甚至一度無視松贊干布的權威,對祿東贊之父芒相鬆囊的大相之位更是垂涎已久,吐蕃上下對瓊波邦色都頗多微辭,只是礙於其權勢一時間還動不得。

松贊干布早晚必殺瓊波邦色,此事祿東贊確信無疑,但只以眼下的局勢,瓊波邦色還是表面上的贊普寵臣,李恪怎會知道其中的辛密,還知道的這般詳細。

大唐太子,唐廷未來的國君,居然對西南一隅的吐蕃如此關心,如此熟悉,這種被大敵死死盯着的感覺叫祿東贊覺着如坐鍼氈,片刻都待不安穩了。

祿東贊和李恪分開後,心中還一直在想着此事,始終覺着有些不安,於是還是開口對長孫衝問道:“看方纔太子出城,不知是爲何事?”

祿東讚的意思,長孫衝隱約也有猜度,長孫衝笑着回道:“看太子的模樣,當是爲蘇將軍送行吧。”

蘇將軍?祿東贊既然爲使,來大唐前還是做過功課的,他雖然不識得蘇定方,但大唐朝堂姓蘇的將領本就不多,能叫李恪親自送行的就更少了,那這個蘇將軍的身份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祿東贊問道:“這位蘇將軍可就是平定薛延陀的左衛大將軍、盧山都督蘇定方?”

左右蘇定方爲涼州都督也不是什麼秘密,長孫衝笑着搖了搖頭便回道:“蘇將軍是左衛大將軍不錯,但已經不是盧山都督了,現在蘇將軍是涼州都督,掌西北邊州軍務。”

祿東贊聽着長孫衝的話,心裡一揪,涼州都督駐防西北,節制吐谷渾,主要防備的就是吐蕃,祿東贊沒想到方纔和他擦肩而過的竟然就是他們的對頭。而且看方纔李恪和蘇定方的模樣,顯然是極爲親近的,祿東贊不禁對蘇定方這個新任的涼州都督多了幾分擔憂。

祿東贊又接着問道:“長孫侍郎,方纔聽太子的話,似乎對咱們吐蕃很是熟悉呀。”

長孫衝回道:“那是自然,太子乃英武之人,熟知國事,對大唐邊州四夷也頗多瞭解,吐蕃自然也不例外。”

李恪其人,祿東贊到長安前便已經仔細熟悉過了,少年爲質,淮南治水,河東平亂,鼎定漠北,而後以庶子立嫡,入主東宮,可謂傳奇。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和李恪年紀相仿,甚至比李恪還要年長上兩歲,吐蕃人都說松贊干布是天縱英才,吐蕃聖主,遠勝歷代君王,就是祿東讚自己也是這般認爲的。

可就在剛纔見了李恪一面後,祿東贊產生了動搖,似乎大唐的儲君李恪還要更勝松贊干布幾分,至少李恪給祿東讚的壓力,是松贊干布都不曾給過他的,祿東贊原本心中野心勃勃的計劃也多了幾分動搖。

原本在祿東贊看來,李世民確是天下雄主,在李世民統領之下的大唐當世無雙,兵鋒無匹,吐蕃萬非其敵。但祿東贊和松贊干布都比李世民更加年輕,李世民在位,他們自然動不得大唐,可一旦將來李世民不在帝位了,那便是他們的東入大唐的良機,可現在看來又確非如此了。

李世民他們惹不起,似乎也同樣惹不起李恪,祿東贊腦海中回憶着方纔樣貌俊秀,在談笑間卻鋒芒畢露,雙目如電,似能看透人心的李恪的模樣,如果有的選,祿東贊是萬萬不願和這種人爲敵的。

祿東贊和吐蕃使團隨長孫衝在鴻臚寺安頓妥當後,待大唐的官員一走,祿東贊便連忙尋來了此次朝貢的副使桑布扎,叫到了自己屋中。

桑布扎和祿東贊極是熟稔,也都不是第一次爲使了,當年松贊干布逼娶尺尊公主之時,便是他和祿東贊爲使的,也算是老搭檔了。

“方纔我們在路上見過的太子李恪,你可還記得?”祿東贊上來便對桑布扎問道。

桑布扎回道:“自然記得,這位太子殿下叫人覺着有些琢磨不透,恐怕對我們吐蕃也不太友善。”

祿東讚道:“唐人皆知,大唐太子尚武,當年滅薛延陀之戰就是他一力主導的,他能成爲太子與滅薛延陀之功也有莫大的關係。方纔看他所言,似乎對我們吐蕃很是熟悉。”

桑布扎問道:“李恪對於我們吐蕃確是熟悉地有些過了,既然還知道瓊波邦色和象雄的事情,贊普欲伐象雄,國中知道此事的人可不多啊。”

祿東贊到:“你說大唐在我們吐蕃國內是不是有細作?”

桑布扎道:“若是吐蕃真有李恪的細作,恐怕還是贊普身邊的重臣,否則絕不可能知道此事。”

吐蕃欲取象雄是大事,更是絕密,整個吐蕃上下知道此事都不會超過十個人,而且都是贊普心腹近臣,李恪何以爲知道此事?李恪自然是有眼線安插在了松贊干布的身邊,而且還是高官近臣。

祿東贊點了點頭,擔憂道:“若是如此,那我吐蕃危矣,你即刻將這個消息傳信告知贊普,要贊普仔細徹查身邊的每一個人,切不可放過唐人的細作。”

吐蕃將來是要和大唐交鋒的,若是松贊干布的身邊近臣中竟然還有李恪的細作,這還了得。祿東贊不知自己這封信送回吐蕃能不能挖出那個“細作”,但因爲這封信整個邏些城都該鬧得雞犬不寧了。

桑布扎回道:“聽唐人說,這位太子殿下似乎最喜好美色,最愛去的地方是青樓妓館,可咱們來此未帶美人,而且這位太子殿下閱人無數,咱們吐蕃的美人也未必能入他的眼啊。”

祿東贊想了想道:“李恪既然喜好美色,常去青樓妓館,想必平日的花銷是不少的,唐廷太子的每日開銷都受朝臣監管,想必他的手頭也不會太寬裕,你準備一下,咱們送他些珍寶便好。”

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章 岑長倩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一章 定帥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七章 安置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三章 召見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九章 醉客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章 將行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
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章 岑長倩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九章 拒親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一章 定帥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章 取義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七章 安置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三章 召見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九章 醉客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七十章 騙鉞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章 將行第四章 易爵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三章 拜師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