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

“萬艘龍舸綠叢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大運河,北起涿郡,南至餘杭,又以廣通渠接黃河通達關中,上下左右縱橫五千餘里,貨殖輸於天下,是爲要道。

而就在這縱橫五千餘里的寬闊河道之上,最爲緊要的當屬兩處,一爲所處中原的洛陽,二便是集東南之力於一地的揚州。

揚州乃水路要塞,諸多內水匯於運河,大大小小的渡口更有十餘座,但在這般多的渡口中,運力最大,人力最衆,下轄船隻最多的卻只有三處,瓜州渡、東關渡、揚子渡,又稱揚州三漕,而今日,李恪在此宴請的便是這揚州三漕的主事。

“錚、錚、錚...”

一陣昂揚悅耳的琴音自琴絃之上傾泄而出,流入李恪的耳中,李恪原本微闔的雙目漸漸張開,舉起手中的酒樽長飲一口。

“妙琴、妙曲、妙人,這一曲廣陵散如刀裂錦帛,昂揚頓挫,甚得本王之心。”李恪放下酒樽,撫掌嘆道。

李恪之言方落,當場陪坐的三漕主事聞言,也紛紛應和道:“殿下之言甚是,此處曲好人也好,似乎我等以往所聽很是不同。”

“哈哈哈。”

一旁陪着李恪坐在次席的李愔笑道:“幾位主事倒是好耳力,正如幾位主事所言,方纔奏樂女子非是揚州人士,而是本王自長安帶來的教坊司樂師。教坊司之人原本只供宮廷,父皇擔心皇兄人在揚州,平時乏悶,缺個樂子,這才命本王帶了南下。”

三漕主事互相望了望,臉上也露出了一絲訝色,楊子渡的主事趙瑞起身道:“我等都是粗人,只能聽出此曲似與旁處不同,卻不知此曲何名,更不知精妙於何處,只是萬萬不曾想到竟是宮廷樂師所奏,我等也沾了殿下的光,大飽耳福了。”

趙瑞爲楊子渡主事,本是漁戶出身,大業末年見得運河通暢,這才賣了家中河田,另買了艘小船專跑南北貨運,奔波十餘載纔有今日不菲的家底,靠着河運發了家。又因爲他漁戶出身,最能體恤下情,故而在揚州漕運當中也深有威望。

趙瑞家中豪富,平日也常來青樓消遣,只不過他來此尋得盡是皮肉買賣,哪有什麼聽曲的雅興,故而對琴曲之道可爲一竅不通了。

其實趙瑞哪裡知道,這廣陵散真正難得的並非這樂師,而是這首曲子。

廣陵散原本魏末嵇康所創,爲其甥袁孝己耳聞習得,而後手錄琴譜傳於宮中,就連眼下宮中的琴譜也是傳自前隋,民間是決然聽不着的。

李恪擺了擺手,笑道:“幾位主事客氣了,本王少年爲質,在突厥四載,耳邊聽得大多是些胡曲,本王回了長安後又投身行伍,奉父皇之命統領右驍衛,也算是個粗人,這曲廣陵散也只能聽個大概罷了。”

其實琴曲之道,李恪也懂得不少,只是李恪欲拉攏揚州漕運爲己用,又怎會藉此爲難他們,故而也將自己說成了少年從軍的行伍粗人,不使疏遠。

果然,李恪之言一出,三人臉上的緊張也都鬆下了幾分。他們最爲擔心的無非就是李恪自持楚王之尊,居高臨下,不過李恪如今既都這麼說了,自然就不會太過爲難他們。

三人對視了一眼,點了點頭,趙瑞從袖中取出了一方木匣,雙手捧到了李恪的身前,恭敬地對李恪道:“此番殿下治理兩水,護得河道,非但於兩淮百姓有恩,於我等這些靠着漕運吃飯的人更是恩同再造。說來我等早該來府拜見,無奈殿下勤勉政務,一直無暇,故而未得早見。難得殿下今日得空,此乃我等獻於殿下的薄禮,還望殿下笑納。”

漕運雖不比鹽行暴利,但也是個來錢的買賣,更何況是揚州漕運三家和贈於李恪的謝禮,這份禮自也不會輕了。

李恪擺了擺手,示意身後的侍女上前,將木匣從趙瑞的手中接了過來。

而後,李恪對趙瑞三人道:“其實本王此番請你們來此,非是本王之意,而是舍弟的意思。”

“樑王殿下?”三人聽了李恪的話,臉上露出一絲訝色,問道。

揚州是李恪封地所在,李恪又爲淮南首官,要見他們自在情理之中,但李愔只是樑王,因年少並無官職在身,與他們又能有何干系。

李愔道:“本王南下時曾過路洛陽,洛州長史張元素專程來拜會本王,提及洛陽漕運之事。眼下洛陽漕運與揚州相似,多由民間水行走貨,不受官府所轄。然民間水行重利而輕法,以致來往貨殖中竟藏有刀槍箭矢之類,所行多有不法之事,張元素爲此甚是苦惱,甚至幾欲設限民間貨運之權。”

下面坐着的三人聽了李愔的話,心中“咯噔”一下。

趙瑞這三人雖然都是街頭坊裡出身,少通文墨,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便是蠢笨之人,相反地,能走到他們今日這一步的,都是個頂個的精明,又怎會聽不出李愔的言下之意。

李愔話音剛落,瓜州渡的主事孫讓便起身急道:“兩位殿下明察,洛陽水行行事不法興許是有的,但是我揚州水行做得都是正經買賣啊”

李愔手掌微擡,往下按了按,示意孫讓落座,而後對孫讓道:“孫主事但請寬心,此事之上皇兄自然是信得過你們的,否則今晚傳你們來的就不是這胭脂湖了,而是揚州衙門的鐵牢。”

“那是自然,那時自然,是草民唐突了。”孫讓聞言連聲應道。

李愔這才接着道:“你等餬口不易,皇兄自然清楚,更何況揚州非是洛陽,洛陽自是張元素主政,但在揚州還是皇兄說了算的,皇兄不欲爲難你們,叫你們丟了活計,你們又有何擔憂。”

“多謝殿下信重,凡事還望殿下明示。”李愔既然同他們說了張元素之事,便絕不會是無的放矢,三人於是問道。

這時一旁的李恪終於開了口,三人道:“漕運之事幹系重大,若是朝廷不準民間行漕運之事,恐怕傷民太重,不利地方安穩。不過此事本王又不可不問,以免驚動朝堂。本王近日思慮良多,以爲漕運之事朝廷不宜插手太深,然未免亂法之事,然漕運之上有些規矩還是要立的,你們以爲如何?”

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三章 歸寧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章 易爵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七十章 雍王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一章 朝覲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章 落雕弓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章 拒辱第三章 自請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
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三章 歸寧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章 易爵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七十章 雍王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一章 朝覲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章 落雕弓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章 拒辱第三章 自請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四章 藥箱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