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武士彠

時值盛夏,正是炎熱之時,也正是一載之中日頭最長的時候。

時辰已是戌時,若是擱在春秋時候,天色早就暗了下來,但是此時,江陵城的天南之際,還留着一絲殘光,而就算趁着這縷殘光,在衙中疲累了一日的荊州都督武士彠終於回府了。

“阿爹,你可算回府了。”武士彠剛一回府,正自偏院往主院回走的武媚娘正巧撞上了,於是道。

武媚娘乃武士彠次女,一向聰慧,比起男兒亦尚要強上幾分,故而也極得武士彠的疼愛,武士彠下了值,見了武媚娘,便上前一把將她攔腰抱起,對武媚娘問道:“今日府中家奴帶着你去洪湖游水,耍地可還樂呵?”

武媚娘點了點頭,又看着武士彠面有疲態,回道:“湖上涼爽,又還寬敞,自是比府中待着要樂呵多了,只可惜今日阿爹府事太多,未能陪着一同去,卻是一件憾事。”

武士彠聞言,好奇地問道:“二囡今日未去府衙探視,怎知阿爹今日忙地緊,走不開?”

武媚娘回道:“阿爹平日日落前便該回府,可今日到了此時纔回,不是府衙事緊,還能是爲何?”

荊州地處嶺南,不屬邊城,腹地之中又少蠻夷,唯一能添些亂子的就是各處野湖中的水匪,而這些水匪又大多不成氣候,最多的也不過寥寥數十人罷了,故而江陵城一向太平,少有戰事。

地方太平,武士彠這個荊州都督也不甚忙碌,除了月末點卯,少有晚回的時候,今日卻突然回地遲了,武媚娘自能猜得出來。

武士彠聽了武媚孃的話,原本臉上積着的愁容倒是散去了幾分,轉而稍稍展顏道:“你倒是聰明,比起你兩個整日只知在街頭廝混的兄長強上不少。”

武士彠年已過五巡,四十出頭的時候方纔續取武媚娘生母楊氏,得了女兒,屬中年得女,故而對女兒很是疼愛,甚至還要超過那兩個不成器的兒子——武元慶、武元爽。

武媚娘被武士彠抱在懷中,對武士彠道:“阿爹還需仔細身子,整日不歇可別累壞了纔好,有些事情若非緊急,丟到明日便可,何必非得今日。”

武士彠輕聲嘆了口氣道:“凡事又豈是爲父所能一己定奪的,今日之事不同尋常,爲父哪敢有半分怠慢。”

武媚娘聞言,臉上露出了不解之色,在她的眼中,阿爹武士彠乃荊州都督,當朝應國公,莫說是在這嶺南了,就算是放到長安,也算的上是號人物了,究竟是何事竟能叫他如此爲難,半分不敢鬆懈呢?

武媚娘問道:“不知近日州縣發生了何事,阿爹怎的如此難做?”

武士彠回道:“叫爲父難做的倒也不是荊州的事情,而是在淮南。”

武媚娘接着問道:“淮南能有何事,怎的能波及至江陵?”

武士彠看了看四周,見得四周並無旁人,於是對武媚娘道:“今日早間自長安南下,提調兩淮軍政的杜相使人傳來急令,陛下次子楚王殿下在淮南被擄,下落不明,要鄰近個州縣仔細排查水陸關卡,尋覓楚王行蹤,不可大意。”

武媚娘雖是女子,但卻並非那些從不出門牆的家中閨秀,相反地,她對朝中那些鼎鼎大名的人物大多都聽過一些,甚至有一絲好奇。

武媚娘向來如此,故而對時常處於風口浪尖之上的李恪,更是頗多瞭解,當武士彠之言入耳,武媚娘清秀的臉上頓時浮現出了滿滿的驚訝之色。

縱是國公之女,但武媚娘也聽了太多關於楚王李恪的傳聞,在武媚孃的眼中,楚王李恪這樣的人物便是宛在雲端的一般,方纔卻聽得這個消息,哪有不驚的道理。

楚王李恪,陛下愛子,這樣的人竟在自己治下的淮南地界失蹤,這個消息想必早已震動朝堂,震動天下。現在的,尤其是臨近淮南的各州關卡,恐怕早已是嚴陣以待。而他的阿爹在今日收到消息能有這般表現,也就不奇怪了。

“原來竟是如此!”武媚娘輕聲驚歎道。

武士彠看着次女滿是訝異的模樣,對武媚娘道:“眼下的消息尚未盡數傳開,荊州所知者亦不多,你也不可說於旁人,爲父將此事告知於你,也是要你近日多多仔細些,最好便待在府中不要出門了。”

武媚娘連忙應道:“阿爹放心,我這些天就在府上待着便是。”

“如此便好,明日我也會同你兄長講明,這些天,除了府內採買所需,索性府門便閉了吧。”武士彠聞言,點了點頭,對武媚娘道。

李恪乃李世民次子,極得李世民疼愛,李恪失蹤,李世民極是重視,否則也不會遣了在府上休養許久的心腹近臣杜如晦南下主事。因受到波及的又豈會只有淮南一地。

這個節骨眼上誰都不知將來會發生些什麼,在這個時候,還是不聽、不說、不做地好,就是府中之人也需約束好,免受了池魚之殃。

不過武媚娘聽了武士彠的話,心中卻突然想起了什麼,於是對武士彠道:“阿爹所言倒是叫兒想起了一事,想來還是要跟阿爹講明的。”

“何事?”武士彠看着武媚娘一臉鄭重的模樣,問道。

武媚娘回道:“今日兒在洪湖遊玩時,遇到了一個險些溺死的落水之人,便將他救了回來,暫且安置在了府中,不知可否?”

溺水之人?

武士彠想了想道:“聽你這麼一說,爲父倒是想起一事,今日早間確有一艘商船在過湖之時在湖心爲水匪所劫,船上財貨、人等失蹤了大半,說不得你救的這人便是這商船上的。”

武媚娘聞言,附和道:“那想來是了,我聽他所言,他落水也正是此因。”

武士彠道:“今日被劫的乃是一艘商船,想必你今日所救的便是這船上的船伕,身家應該還算乾淨,切先收容他兩日便是,無妨。”

“如此便好。”在武媚娘想來,李恪家道中落,淪落爲船上船伕也並非不可能,故而也未曾多想,當即應了下來。

只是武媚娘想的自然簡單,她哪裡知道,她隨手救下收留的這個少年,便是使得大唐半壁爲之風動,不得安穩的楚王殿下。

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章 陰山下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章 易爵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章 收局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章 石室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六章 佯攻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七章 流放
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章 陰山下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章 易爵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章 收局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章 石室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六章 佯攻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七章 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