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

在長安城,如果說擷玉樓是青樓翹楚的話,那樂仙樓就是長安酒樓之冠。

擷玉樓中多風流浪子,官宦子弟,而樂仙樓則憑藉着清雅的環境、絕好的地段還有大廚一手不錯的菜色,攬來了長安許多高官權貴爲客,絡繹不絕。

樂仙樓,二樓最靠裡的雅間,尋常人都進不得的地方,也正是長孫無忌宴請李恪的所在。

“臣長孫無忌拜見太子。”長孫無忌做東,先李恪一步而到,當李恪和長孫衝一同進了雅間,長孫無忌起身拜道。

長孫無忌見禮,李恪連忙上前,扶起了長孫無忌,而後拱手還禮道:“司空乃是本宮尊長,何必多禮。”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兄長,而李恪又是長孫皇后認下的嫡子,李恪所言並無不妥,長孫無忌這個禮,李恪還真不好生受着。

長孫無忌起身,引李恪到主位落座,而長孫無忌、長孫沖和長孫濬三人則分別分列而坐,坐在李恪的身側。

長孫無忌道:“長孫府今日宴請太子,太子能來實乃臣之榮幸。”

李恪笑道:“長孫司空能宴請本宮,纔是本宮難得之幸,本宮豈能不至。”

李恪的話雖然有玩笑的成分,但倒也不盡是虛言,畢竟長孫無忌以往和李恪不和,長孫無忌的飯,李恪可還是吃得第一頓,對李恪而言確也難得地很。

長孫無忌聞言,笑道:“怕只怕今日之宴太過雅淡,未必能和太子的胃口。”

樂仙樓是沒有青樓的清倌人,而李恪風流之名盛冠長安,在旁人看來,沒有美人陪侍的宴飲,恐怕未必能和李恪的胃口。

李恪輕笑了一聲道:“今時不比往日了,以往本宮爲親王,行事自然百無禁忌,但如今既爲儲君,爲國人之表率,行事自然拘謹些地好,還是雅淡些地好。”

李恪和長孫無忌還在寒暄着,一旁坐着的長孫衝倒是先拿起了桌邊的酒壺,親自爲李恪和長孫無忌兩人滿上了酒。

待長孫衝將酒滿上後,長孫無忌當先端起酒杯,對李恪道:“太子往酒泉祭祖,又西巡涼州,爲國辛勞了,臣這一杯酒雖然來地晚了些,但也就當是爲太子接風了。”

李恪見狀,也端起手中的酒杯,對長孫無忌道:“司空的心意本宮心領了。”

說完,李恪端起酒杯,仰頭一飲而盡。

待一杯酒後,李恪又自己滿斟了一杯,對長孫無忌道:“既然司空如此客氣,那本宮也借花獻佛,這一杯,就當是本宮謝司空在朝中手下留情,迴護之恩了。”

幾日前,在滿朝上下都在彈劾李恪的時候,長孫無忌卻能一眼不發,最後也算是出言幫李恪渡了過去,對李恪也算是有所助益。

長孫無忌聞言,笑道:“哈哈,太子客氣,臣自保而已,可不敢言於太子之恩吶。”

其實到此時爲至,李恪雖然對長孫無忌的意圖有所揣測,但長孫無忌自己還沒有絲毫的表露,李恪自然也不會急着透底,短了城府。

李恪放下酒杯,笑道:“司空所言,本宮可就不明瞭,不知司空大人何爲自保?”

長孫無忌也笑道:“臣雖然老了,但眼睛看得還是比別人透亮些,看得清楚些的。長安大潮將至,唯有朝中那些挑樑小丑還如躍魚般上下歡騰,在臣看來不過尋死罷了。”

長孫無忌口中的大潮自然就是李世民和李恪有意打壓關隴門閥之事,而那些上下歡騰,不知死期將至的躍魚便是朝中那些彈劾着李恪的關隴門閥。

李恪知道長孫無忌言下之意,可也不直接點破,而是順着長孫無忌的話道:“既然大潮將至,正是魚獲最豐之時,司空何不也下場一試呢?”

長孫無忌道:“漁與魚不過半字之差,但卻是天壤之別,一爲刀斧,一爲牛羊,豈能一概而論,臣連自己是漁還是魚都不清楚,怎敢輕試。”

漁者,漁獵之用,爲器;而魚者,待捕之物,爲食。就眼下的情況而言,李世民和李恪先下手爲強,便是漁,而關隴門閥則是魚,長孫無忌是皇帝心腹不假,但他同樣是關隴軍事門閥中的權貴者,他的身份介於兩者之間,便極爲尷尬了。

李恪道:“一字之差,便是一念之間,是漁還是魚,不過看司空的意思而已。”

長孫無忌搖了搖頭道:“弄潮之事還是年輕人做地好,臣老了,不比太子和衝兒這般年壯了,恐怕難從太子之意啊。”

李恪之意,是要長孫無忌和自己還有李世民站於一處,對關隴門閥下手,但長孫無忌的態度卻頗多曖昧,既不想跟着關隴門閥一同成爲李恪和李世民的目標,又不想和李恪站於一處。

不過想來也是,長孫無忌雖想自保,但畢竟他自己也是關隴門閥中人,要他下手對付關隴門閥確實有些難爲他了。

李恪聞言,手指輕輕地叩擊着桌案,雙眼看着桌上的一盤魚膾,對長孫無忌問道:“那今日司空來見本宮是爲何事,總該不會是真的來請本宮食魚的吧。”

長孫無忌笑道:“自然不是,太子何許人也,若只是食魚,臣豈敢叨擾,臣今日請太子來此,是想跟太子做一筆交易。”

聽到“交易”兩個字,李恪的臉上不禁浮現了一絲笑意,李恪喜歡做交易,而且他做了這麼多的交易,他還鮮少有折了本的,以往不會,他相信這一次也不會。

李恪道:“本王雖然不是生意人,但也喜歡做買賣,司空但說便是。”

長孫無忌道:“臣老了,能走到今日也已經足夠了,早已沒有雄心壯志,不想也沒有下場弄潮的心思了。但長孫家不想做漁,也不想成了魚,不止是現在,將來也是,所以臣想跟太子做這個買賣。”

長孫無忌和整個長孫家不想成爲別人眼中的魚獲,最好的法子就算跟打漁的人站在一起,這個人現在是李世民,將來就是太子之位穩固的李恪,和李恪冰釋前嫌,自然就是長孫無忌今日所求了。

李恪問道:“司空所言對本宮而言不難,其實也是本宮一直所想,但買賣畢竟是雙方的事情,不知本宮從其中又能有什麼賺頭?”

長孫無忌問道:“貴妃主持後宮多年,已隱有母儀天下之勢,難道太子就不想再推一把嗎?”

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一章 朝覲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章 武家女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九章 奪河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章 將行
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章 陰山下第十六章 殺機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一章 朝覲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章 武家女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九章 奪河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章 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