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

李恪!

馬周雖然在長安不久,但對於這個堪稱如雷貫耳的名字,他又豈會不知。

唐皇李世民三子,身懷兩朝帝血,少時便議貞觀之名,八歲出塞,北上爲質,十二歲攜潑天之功還朝,一十四歲獵殺猛虎,拜封右驍衛大將軍。

李恪雖年少,但他的事蹟卻比許多年邁的大臣還要來地豐富。

聽聞面前站着的竟是大唐楚王,馬周雖然面露驚訝,但心裡卻沒有太多的疑慮。

馬周相信自己的眼睛,以李恪方纔的氣度和做派,確有皇室子弟的模樣,不似作僞。

大唐諸王中,若論賢,李孝恭和李道宗亦可稱賢王,但若論名,名聲最大的卻是李恪。對於這個愛民之聲在外的皇子,馬周本就極有好感。

馬周面色一正,俯身拜道:“小人不知殿下在此,失禮之處還望勿怪。”

李恪有意拉攏馬周,又哪會見怪。

李恪將馬周扶起道:“我與先生一見如故,何來見怪一說,先生快快請起。”

“謝殿下。”馬周起身謝道。

馬周起身後,李恪看着馬周,突然開口道:“本王新任右驍衛大將軍之職,麾下尚缺錄事參軍事一人,不知先生可願屈就?”

馬周聽了李恪的話,一下子有些愣住了。

方纔李恪說願做他的伯樂,馬周只當李恪或用他爲幕僚,亦或是品級更低些的文佐之官,但他萬萬沒想到李恪許給他的官職竟是錄事參軍事。

右驍衛錄事參軍事,官居七品,節制六曹,助大將軍掌各部文書,糾查府事,雖官職不顯,但卻是真正的心腹之臣,非親信不可任之。

秦末漢初,漢高祖劉邦還是沛公之時,蕭何便是他的錄事參軍事,此位之重可見一斑。

沒有人比李恪更加清楚馬周之才,李恪用馬周爲錄事參軍事,自然就是要收馬周爲心腹,加以重用,倚爲臂膀。

李恪貴爲親王,禮賢下士,如此看重於他馬周,說不欣喜,那是不可能的,但隨着欣喜而來的卻是擔憂。

一個親王,若當真賢明,遇到了自己極爲推崇之人,自當推舉於朝廷,推舉於皇帝,可李恪卻沒有這麼做,而是欲用馬周爲麾下臣屬,收入府衙。

李恪的心思是什麼,馬周自不知曉,但他卻也能猜出個七七八八。

李恪其人,如此作爲,只怕並非如坊間傳聞的那般賢德,興許他只是一個掩藏地深些的野心之輩罷了。

馬周其人雖放浪不羈,但卻學受儒家正統,自幼便知長幼有序之說,李恪非嫡非長,帝位本就與他無緣,李恪若是覬覦皇位,在馬周看來自然與道義相悖。

因馬周心有所思,故而未能一口應下,而就是這短暫的猶豫,卻被李恪看在了眼中。

李恪雖與馬周不熟,卻也知他生性直率,乃赤誠君子,馬周的猶豫,恰恰說明了他內心對李恪的疏遠。

李恪問道:“怎麼?先生可是不願嗎?”

願,抑或不願。

馬周自己在內心也有些搖擺不定,所謂士爲知己者死,馬周於鄉野蹉跎三十載,漫天下人,真正把他視若王佐之才的卻只有李恪一人,現在如此,以後可能還是如此。

一個被否定了三十年的人,終於遇到了知己之人,面對尊貴如李恪的讚許,馬周心中有着的絕不僅僅是欣喜,還有自心而起的感動。

馬周雖對李恪的用意和立場頗多質疑,但要他斷然回絕李恪,馬周卻也有些張不來嘴,不止是因爲李恪的知己之恩,也是爲了他自己的抱負。

馬周少時便熟讀名臣傳記,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如那些名臣一般治國輔政,稱量天下,但這個世道太難了,難到一個寒門子弟想要出頭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州郡官吏銓選,士子舉薦,多爲世家子弟所壟斷,至於所謂的科舉制,更是難比登天。

君不見,每逢科舉大考,應試之人十之八九皆是世家子,至於中了第的,便更是如此。

馬周今日若是回絕了李恪之邀,就連馬周自己都不知他還有否出頭之日,他的一身所學能否還有施展的一天。

馬周的反應真真切切地落入了李恪的眼中,李恪看着馬周舉棋不定的模樣,短暫地思慮後心中已經有了思量。

不等馬周開口,李恪已經再次道:“此事幹系甚大,先生決斷不必急於一時,我給先生兩日的時間,兩日後便是我前往右驍衛上任之時,兩日後的辰時我還在此處候你,你若願爲本王效力,便來此處,若是不願,便不必來了。”

說完,李恪朝着馬周拱了拱手,竟轉身離去了。

李恪走的突然,就連一旁的秦懷道也有些措手不及,他見李恪出門,也連忙跟了出去,只留下了馬週一人在雅間中躊躇難定。

李恪走的突然,走的也快,順着木梯下樓,秦懷道連趕了數步才攆上了李恪。

“殿下既有心拉攏馬周,爲何不等他做了決斷,反倒甩手離去是爲何意?”秦懷道是個急性子,心中藏不住問,剛一出了酒樓的門,便連忙對身旁的李恪問道。

李恪回頭看了眼身後的酒樓,對秦懷道道:“懷道與本王乃至交,本王之志,懷道自知。蓋因本王所圖之事幹系重大,身邊絕容不得首鼠兩端之輩。這馬周雖有才略,但若非我輩中人,本王寧可棄之不顧,也絕不涉險用他。”

李恪既用馬周,自然是要引爲心腹,馬周若是猶疑不決,李恪對他又豈能放心。

李恪同秦叔寶之間互有救命之恩,而李恪又拜秦叔寶爲師,秦叔寶雖未明言,但翼國公秦府上下早已是鐵打的楚王黨羽,而秦懷道同李恪相交莫逆,更是如此,李恪言中之意,秦懷道自然清楚。

秦懷道道:“殿下是擔心馬周有變節之憂,用之不妥?”

李恪回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本王給了馬周兩日時間,他自當思慮周全,否則若貿然用之,恐怕不妥。”

秦懷道皺眉道:“殿下之言甚是,可若是馬週迴絕了殿下之意,又該如何?”

李恪聽了秦懷道的話,眼中閃過一絲與年齡全然不符的厲色。

李恪有非常之志,行非常之事,自當用非常手段。

今日李恪已然出言拉攏馬周,若是馬周仍舊不能爲李恪所用,那便等同是與李恪對立。

與李恪對立之人,才幹越強,對李恪的威脅便越大,李恪豈能留他?

李恪的雙拳不自覺地緊握,似是對秦懷道,又似是對自己道:“若不爲本王所用,雖芝蘭擋路,吾亦除之!”

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章 拒辱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章 夜襲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章 李世民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十章 收局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三章 召見
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章 拒辱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章 夜襲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三十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章 李世民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章 落雕弓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一章 定帥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十章 收局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三章 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