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

祿東贊爲首的吐蕃使團向禮部請命,求見唐皇李世民,而因爲李恪的緣故,李世民也比原本更加重視吐蕃這個西南邦國,得知此事後,在百忙之中抽出了小半個時辰準備見祿東贊一面。

而祿東贊通過禮部的手求見李世民,李恪第一時間就得到了消息,李恪掐着時間,搬着昨日祿東贊送他的一箱子珍寶也進了宮。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李恪到了甘露殿時祿東贊還未到,李恪到了宮中便對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看着李恪進宮,擡了擡手示意李恪起身,而後看着李恪身後的箱子,問道:“恪兒這是何意,可是給小兕子帶的什麼新鮮的玩意兒?”

李恪笑道:“若是給小兕子待的小玩意兒,兒臣何必帶到甘露殿來,直接送去立政殿便是了。”

李世民好奇地問道:“那是何物?你每次來宮中,可都是拿着東西出宮,甚少帶了東西來的。”

李恪擺了擺手,命人把箱子擡到了李世民的腳邊,緩緩打開了箱子,道:“父皇且看。”

李世民看向李恪打開的箱子,擡眼望去,裡面竟是滿滿的一箱珠寶,珠光寶氣地一片,煞是扎眼。

李世民身爲帝王,富有四海,最不缺的就是這些身外之物,他對這些東西也提不起什麼興致,但李恪今日拿着這些東西進宮的目的卻叫李世民很是費解。

李世民問道:“恪兒這是何意?”

李恪道:“這是旁人送於兒臣的,父皇可能猜到是誰?”

李世民聞言,面容微怒,只當是朝中哪個官員贈於李恪的東西,用以行賄的。這些東西俱是貴重之物,數額巨大,加起來怕不是在三四萬貫之上。李世民自己尚且勤儉,可朝中卻有臣子如此闊綽,李世民自然不悅。

李世民問道:“這是朝中誰人所贈?”

李恪搖了搖頭道:“兒臣是爲儲君,這些又不是什麼珍惜物件,朝中誰會贈這些東西於兒臣,這些東西不是朝中官員贈於兒臣的,而是吐蕃使臣祿東贊昨日專程送來東宮的。”

“吐蕃?他們這是何意?”李世民不解地問道。

大唐番邦使臣,來長安朝見,爲了和大唐重臣拉好關係,也常有送些物件的,這些李世民多少也都知道些,但出手這般闊綽的卻實在是少有了。

李恪回道:“兒臣也不知,但這些珠寶太過貴重,兒臣覺得自己不該收,故而將它擡來宮中獻於父皇。”

李世民笑道:“你身爲太子,行事確當謹慎,但你有這份心就夠了。這不過些許珠寶而已,朕是不缺的,你只管收下便是了,璄兒再過幾載就到了向學的年紀了,就當是留着給他備些文房四寶吧。”

些許珠寶不值當李恪和李世民再客氣,李恪道:“如此兒臣便代璄兒謝過父皇了。”

李世民點了點頭,問道:“你可問了祿東贊送你這些珠寶所求何事?”

李恪回道:“兒臣並未問他,只是稍作敷衍便將他請出了東宮。”

其實祿東贊所求何事。李恪大致是能夠猜到的,之前吐蕃求娶公主未成,這一次又來,還花了這般多的功夫,多半還是爲了此事。

李世民聞言,好奇地問道:“他送你如此厚禮,難道你就不想知道他們的目的嗎?”

李恪回道:“他送這般重禮,必是爲了要事,而吐蕃和大唐兩國之間事涉兩國邦交,兒臣若是問了,又不知父皇的意思,應下不是,不應下也不是,與其如此,還不如不知地好。”

李世民道:“昨日祿東贊曾託禮部出面請求,欲先見朕一面,他們今日見朕只怕就是爲了所求之事。”

李恪道:“正是如此,兒臣自昨日後便對吐蕃此行的目的頗多擔憂,故而着子敬對他們多加關照,兒臣也是昨日晚些時候才知道他們今日求見父皇之事,故而提前來此,將此事告知父皇。”

李恪之言入耳,李世民滿意地點了點頭。

李恪的話正說進了李世民的心坎中,李恪把自己儲君的定位拿捏地恰到好處,既不越權,又心繫大唐朝務,不會置身事外,這纔是太子該做的事情。

李世民對李恪道:“恪兒有心了,吐蕃之流與此前的薛延陀無異,雖表面上看似對我大唐恭敬,實則包藏禍心,覬覦我大唐富庶久矣,恪兒行事謹慎些也是好的。”

李世民和李恪正說着,就在此時,宮外的內侍傳來了消息,吐蕃使節祿東贊求見。

李恪聽得祿東贊求見,先對李世民問道:“祿東贊求見,兒臣可要先行迴避。”

李世民不假思索地擺了擺手道:“把這些珠寶擡下去便是,你便不必了,你是大唐儲君,將來大唐的江山是要交給你的,邦交之事你怎能不知,一邊坐着便好。”

“諾。”李恪應了一聲,在李世民身邊的錦凳上便坐下了。

當祿東贊隨着內侍走進甘露殿時,擡眼望去,便看到了上首正中位置上坐着的李世民,還有在李世民身旁端坐着的李恪,心中微微有些不安。

李恪嘴上雖然從未說過,但祿東贊始終覺着李恪對他和吐蕃的態度不甚友好,今日李恪在此,只怕和親之事也不會太順利了。

“外臣祿東贊拜見陛下,拜見太子。”祿東贊走到殿中,分別對李世民和李恪行禮拜道。

李世民道:“吐蕃使節快快起身。”

“謝陛下。”祿東讚道了聲,站起了身子。

李世民看着祿東贊,問道:“朕聽禮部之言,使節是有要事見朕,不知是爲何事?”

祿東贊明知李恪在此恐怕於他不利,但事已至此,難得才能見到李世民一面,他也別無選擇了。

果然,李恪聽着祿東讚的話,在心中不自覺地感嘆了一聲。

吐蕃早欲迎娶大唐公主,藉此以壯吐蕃聲勢,此前逼娶未成,此番便放低了姿態,想要再次求娶公主了。

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章 破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
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章 侯君集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章 破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