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

“殿下應了頡利的話了?”李恪剛出大帳,在帳外等候的王玄策便迎了上去,小聲地對李恪問道。

李恪道:“左右無礙大局,本王已經當場應下了。”

李恪雖身在大唐,但大唐的糧草卻握在李世民的手中,大唐想要要這些糧草到不了突厥,方法實在是太多了。

李恪頓了頓,突然想起了什麼,對王玄策道:“借糧之事倒是還好,不過方纔本王卻在汗帳中聽到了另外一件事情,着實怪異地很。”

“哦?不知是何事?”王玄策好奇地問道。

李恪回道:“趙德言竟向頡利進言,要頡利加重對草原各部的稅賦,以此緩解汗庭上下的短糧危機,本王覺得趙德言的這個建議着實是有趣地很。”

漠北突降大雪,受災的不止汗庭,突厥上下,甚至是整個草原,幾乎所有的部落都是如此,眼下突厥各部無一不是糧食短缺,都難撐過這個寒冬。

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趙德言竟然爲了緩解汗庭的壓力,建議頡利向各部加賦,這豈不是要逼地各部首領跳腳嗎?

畢竟突厥與大唐不同,大唐君臣上下從屬嚴密,又幅員遼闊,就算關中受了災,也總有豐產的州郡,縱然臨時加徵糧稅下面的官員也不會怎樣,可突厥卻與大唐不同。

突厥各部只是臣服於可汗之下,各部的內務仍舊是各部首領自行統轄,頡利也沒有任免之權,他們在這種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又豈會把頡利的話放在心上。

他們總不會叫自己的部落子民餓着肚子,而將牛羊糧草送去汗庭吧。

天災當前,本該是同甘共苦的時候,頡利竟出此昏招,看來頡利在突厥的威信又要大打折扣了。

“趙德言的話倒是有趣地很,他這是要把頡利放在火上烤啊。”王玄策聞言,對李恪笑道。

李恪道:“本王與趙德言打過交道,此人機敏非常,不像是出此昏招的人。”

李恪雖與趙德言不熟,但因爲康蘇密之事,李恪同趙德言也打過交道,以李恪對趙德言的瞭解,他不像是如此昏聵之人。

頡利是突厥人,對大唐不熟,但趙德言卻是漢人,難道他還不知道突厥與大唐之間的區別嗎?

王玄策道:“殿下之言極是,趙德言此人不簡單,說不定他另有所謀也未可知。”

李恪點了點頭,嘆道:“此人背後藏着太多東西,着實叫人捉摸不透啊。”

就在這一刻,李恪心中突然生出了一種疑問:趙德言雖看似對頡利忠心耿耿,但他所做之事,一樁樁,一件件,當真是真的爲了頡利嗎?爲了突厥嗎?興許趙德言從頭到尾就不是頡利的人呢?

李恪心中出現這種想法,竟被自己驚住了,他也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會突然冒出這種想法。

趙德言在突厥有宰相之實,一國宰相竟然不是可汗的人,這樣的結論該有多荒謬。

李恪自己也覺得這種想法實在是不可思議,於是便將這種想法按壓在了心中,連王玄策都沒有告知。

——————

與此同時,當漠北大雪飄飛的時候,整個關中正是秋高氣爽。

在長安城北的東宮宜秋殿內,李恪的生母楊妃正帶着次子李愔在園中散步。

時值入秋,此時宜秋殿的景色正是整個東宮爲最雅緻的所在,走在夕陽下的花園中,天色微黃,與滿園的秋色融爲一體,嗅着撲鼻而來的菊花香氣,再煩躁的心也能得到平靜

“阿孃,馬上便是秋夕了,今年阿兄還不能回來嗎?”小李愔拉着瓶兒的手,一起跟在楊妃的身後,看着滿園已經花開的秋菊,對楊妃問道。

李愔口中的秋夕便是中秋,李愔雖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差,在李愔的記憶中,李恪是去歲過完了秋夕不久便離去的,眼看着馬上秋夕將至,李愔思兄,於是問了出來。

楊妃被李愔這麼一問,先是微微一愣,眼中閃過一絲哀色,在心中思索了片刻,竟不知道該如何去回李愔的話。

楊妃頓了一會兒,才道:“今年的秋夕你阿兄怕是趕不及了。”

李愔不解地問道:“爲什麼趕不及,我聽先生說過,長安與突厥雖然相隔千里,但阿兄卻會騎馬,阿兄若是騎馬回來,怎麼會趕不及呢?”

李愔年幼,尚在讀寫識字開蒙的書籍,哪裡懂得什麼叫做質子,他只當李恪是被父皇派出去做官了,因爲公務繁忙,始終不得回京呢,他哪裡知道,現在的李恪根本身不由己,豈是他想走便能走的了的。

這下子,李愔的話問住了楊妃,愛子在外漂泊,她何嘗不想愛子早日還京,可這又哪裡是她能決定的。

就在楊妃不知該怎麼回答李愔的時候,一旁的瓶兒看着楊妃已經微微泛紅的眼眶,蹲了身子對李愔道:“現在北邊不安穩,那邊正離不開三皇子,今歲秋夕三皇子怕是趕不回來了。”

瓶兒生怕李愔難過,已經儘可能地將話往輕了說,可李愔聽了丹兒的解釋,稚嫩的臉蛋上依舊難免露出了失落的神色,叫人疼惜。

李愔低着頭,沉默了片刻,也不知在想些什麼,過了會兒竟又突然擡起了頭,問道:“那重陽呢?阿兄能回來過重陽嗎?”

瓶兒聽了李愔的話,無奈地搖了頭。

“那元日呢?阿兄總能回來過元日吧。”得到了否定回答的李愔並不氣餒,接着問道。

李愔年幼,記不全歷數,他算着日子靠的都是這些節日,所以他一直問着瓶兒這些,想以此數着日子,盼着阿兄回來的那一日。

可這些話,瓶兒又哪裡能回答了他,秋夕、重陽、元日,誰能知道李恪歸國的日子。

楊妃強忍着已經在眼眶中打轉的淚珠,俯下身子,摸着李愔的腦袋對李愔道:“你阿兄回來的日子娘也說不準,不如這樣可好,你以後好生跟着先生習字,待你能夠自己寫信了,你便自己去信到你阿兄那邊,問問他,要他告訴你回來的日子,可好?”

“好!”李愔哪能聽出楊妃話中的敷衍之意,只當楊妃說的是真的,只要他寫了信去,阿兄便會回給他歸來的日子,脆生生地應了下來。

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二章 夜襲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章 面聖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
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章 破陣第十二章 夜襲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四章 面聖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十四章 求親第二十章 尋人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