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三策

李芳齡的高陽公主封號已下,說退顯然是不現實的,李恪也只敢在心裡腹誹幾句而已,他若當真去了,別人不說楊妃都不會饒了他。

不過仔細說來李恪倒也沒有太過擔憂的必要,畢竟現在李芳齡年幼,李恪身爲長兄,只需好生教導,也不怕高陽行事太過忤逆。

難不成他李恪花上十餘年的時間還教不好一個女娃子?

李恪剛回長安,也算是個忙人,李恪在宮中待了小半日,便出宮來尋了岑文本,回京謝師,那也是必不可少的。

岑文本府上看守的門子識得李恪,李恪也不是外人,岑文本也早有交代,也不必通報與岑文本,徑直便將李恪引進了偏廳。

李恪在偏廳中坐了片刻,岑文本便進了偏廳。

“弟子李恪,向恩師問安。”李恪見岑文本來了,忙起身拜道。

李恪在突厥爲質四年,如今已頗有名望,可喜的是李恪不忘初心,在岑文本的面前依舊執禮甚恭,並未因自己小成就而得意忘形。

“殿下快快起身,殿下在突厥四載,受苦了。”岑文本連忙上前將李恪扶起道。

李恪起身道:“弟子不在長安,岑師爲弟子打點長安事務,岑師辛苦纔是。”

李恪不在長安,岑文本這個蜀王府長史便成了李恪在長安的象徵,其中諸多關係自然也要他叢中斡旋權衡,着實不是件輕鬆的事情。

岑文本問道:“殿下連日趕路初回長安,何不在宮中先好生歇息,急着出來尋臣所爲何事?”

李恪一邊說着一邊看着笑道:“回京拜師拜師常道,豈能耽擱了,而且岑師衣冠端正,豈非也是在等弟子嗎?”

此時距離離岑文本下朝已經有段時間,可岑文本依舊沒有褪下朝服,爲的就是等李恪來訪,而且岑文本也相信李恪一定會來。

岑文本笑道:“殿下聰慧,臣正在此處專等殿下。”

李恪看着岑文本身上的深緋色的朝服,對岑文本拱手道:“去歲李恪還在突厥,還未曾當面賀先生晉官之喜。”

就在貞觀三年初,岑文本連續三年政績考課均爲上,被李世民下旨擢拔,如今的岑文本的本職已是秘書少監,輔秘書監蕭璟佐治省內之事。

岑文本聞言,謙虛道:“何喜之有,左右不過修書而已。”

李恪道:“先生有才,哪怕是編書也能編出朵花來。弟子耳聞父皇對先生所上之《藉田頌》、《三元頌》甚爲讚許,恰逢中書舍人高季輔往調吏部,父皇欲用先生爲中書舍人,想來這幾日便該有消息了。”

所謂中書舍人,官拜正四品,掛職中書省,專司皇帝詔令起草,政務參詳,是爲天子近侍之臣,中書舍人共計六人,無一不是飽學之士,天子心腹,能拜中書舍人者,便等於是半隻腳踏進了宰相之位,故而中書舍人亦有中書儲相之稱。

高季輔調往吏部任侍郎,中書舍人出缺,此事岑文本倒也知曉,只是他沒想到李世民竟會有意將中書舍人交給他。

要知道,中書舍人與秘書少監雖只一級之差,但卻全然不可同日而欲。

秘書少監屬閒職,遠離中樞,而中書舍人卻是皇帝近臣,爲皇帝掌管詔令,出謀劃策,位列天子智囊,前途無量。

不過岑文本有望出任中書舍人,他自己卻絲毫不知,岑文本不解地問道:“此事殿下是從何知曉的?”

李恪道:“我助蕭夫人回京,蕭家欠我一個人情,中書蕭相倒還賣我兩分面子。”

蕭瑀與蕭後姐弟情深,李恪自突厥帶回來蕭後,蕭瑀自然感懷,不過他性子剛直,又不願與李恪有太多瓜葛,便轉而舉薦與李恪極近的岑文本爲中書舍人,也算報李恪之恩。

岑文本文采斐然,當今朝堂之上能與他相較的並無幾人,本就是上佳人選,又有中書省首官中書令蕭瑀舉薦,岑文本出任中書舍人已是板上釘釘。

岑文本在朝中本無根基,突然將被提拔爲中書舍人,其中自然少不得李恪之力,岑文本自然知曉。

岑文本道:“多謝殿下舉薦之恩。”

李恪道:“岑師之才,父皇亦知,弟子不過順水推舟罷了,未曾出多大的力。不過弟子初回長安,還有些困惑,此來還是望先生能爲弟子指點迷津。”

對於未來之事,李恪身在突厥時便曾多有規劃,可當他真的回到長安後卻又覺得一頭霧水,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故而向岑文本請教。

岑文本道:“眼下殿下眼下之事有三,開府建衙、籠絡世家、攢名積望,不過眼下最爲緊急還是殿下需外出開府,豐滿羽翼。”

李恪聽了岑文本的話,臉上露出了一絲奇色,不解地問道:“我若外出開府,豈非是不在宮中,離父皇也越發地遠了。”

凡是皇子,欲爭皇位者,無一不是想方設法地留在宮中,想要得到皇帝的恩寵,岑文本卻反其道而行之,倒叫李恪一時不解。

岑文本看着了李恪的困惑,於是回道:“殿下非嫡非長,而且如今太子之位已定,留在宮中縱然去爭陛下恩寵又有何意義,與其如此,倒不如早些出宮開府,一來可私下結交外臣,二來可營建王府勢力。”

李恪若在宮中雖然靠着李世民近些,可爭恩寵,但再怎麼爭又豈能爭得過李承乾和李泰兩個嫡子?所以對李恪而言,靠恩寵上位之路本就不可取。

而且李恪若在宮中,李恪每日進出宮門俱有中官記錄,想要結交外臣實在是難上加難。

與其這樣,倒不如早些出來開府建衙,還能早日營建他的楚王府勢力。

一個虛無縹緲的所謂恩寵,一個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權勢,李恪也是務實之人,不過短暫的衡量便明白了過來。

李恪道:“岑師之言甚是,開府建衙之事弟子當尋機與父皇提起,但這拉攏世家之事,又該從何下手。”

岑文本道:“太子有長孫無忌支持,與關隴世家交好,而魏王爲洛州大都督,節度河南,拉攏山東門閥,殿下若欲與之對抗,當借蕭家之力與揚州大都督之便,收江南世家爲助力,方可與分庭抗禮。”

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章 落雕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章 端午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五章 引薦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章 初定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
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十章 落雕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章 端午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五章 引薦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七十章 騙鉞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三章 南下第十六章 殺機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章 初定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