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朝議分封

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乃前隋齊國公、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長孫無忌小妹。

前隋大業初年,長孫晟與唐國公李淵交好,兩家便爲子女定下婚約,許長孫家幼女觀音婢於李家次子李世民。

大業五年,長孫晟故去,觀音婢便隨其兄長孫無忌居於舅父高士廉府上,也就是在此時,長孫兄妹便已與李世民相識、相知,謂之青梅竹馬。

而後待觀音婢長成,一十三歲的豆蔻年華之時,便由舅父高士廉主張,依長孫晟所定之婚約,嫁於時年十六歲的李世民,而後兩人一路相扶至今。

以爲妻者而論,長孫皇后謂之賢妻良母分毫不差,以皇后而論,長孫皇后爲李世民主政後宮,護庇忠良,堪爲千古賢后,縱論古今,亦少有能及者。

於長孫皇后而言,李恪也是頗多敬意,只是無奈,李恪其志不小,不甘爲一親王而已,故與長孫皇后生來便是相對,也無他法。

李恪可以對付李承乾,可以對付長孫無忌,但在面對長孫皇后時,卻有了一種無力之感。

在李恪的眼中,長孫皇后就像是一座擋在在奪儲之路上的一座大山,想搬,卻難搬動,甚至可以這麼說,李恪要做儲君,最難對付不是太子李承乾,也不是長孫無忌,而是那個看似離朝局深遠,但實則身處正中,甚至一句話便可定鼎朝堂的長孫皇后。

所以李恪要破長孫皇后的局,決不能與長孫皇后硬碰,他動不得,也動不過,便只能借滿朝文武之力。

貞觀七年末,三日後,旬日大朝。

太極宮,兩儀門,李恪正立於門外的宮道之上,時不時地擡頭北眺,似乎在看着什麼,心沉靜如水,一如七年前,李世民東宮登基時,重明門外的那個懵懂少年。

只不過如今,李恪的處境卻已與當年大不相同,現在的李恪立於宮門之下,已不再會遭人無視,更非那個煢煢獨立,形單影隻,只能看着李承乾左右逢源的漢中郡王。

現在的李恪已然是朝中最爲尊貴者之一,不止是血脈,更是權位,現在的李恪無論站在何處,身後都會不經意地聚集起一團人,他們既是與李恪親近的朝中大臣,李恪的好友,他們更有一個相同的名號:“楚王黨”。

這些人中有淮南、江南籍的文臣,也有府軍統將,還有朝中重臣,這些人與李恪站於一處,和不遠處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相互呼應,竟已成三足鼎立之勢。

盞茶之後,隨着一聲鼓響,兩儀門洞開,滿朝文武依次序魚貫而入,於兩儀殿上分文武大臣,宗室勳親而列。

李恪身爲皇三子,楚王,當屬宗親,本該位列太子李承乾之後,但李恪有身兼任實職,官拜揚州大都督,右驍衛大將軍,至於驃騎大將軍之勳,更在滿朝武臣之上,故而便列於李靖之前,站武臣班首,於李承乾左右並列。

李承乾與李恪一向不和,看着李恪站在自己的身旁,心中自然不悅,一聲輕哼,以餘光撇了李恪一眼,便扭過了頭去。

李恪耳目聰穎,李承乾的模樣也被李恪看在了眼中,李恪的臉上也露出了笑意。

“小弟出鎮在外,近一載未見皇兄,皇兄一向可好?”李恪站在李承乾的身旁,對李承乾笑着拱了拱手道。

李承乾看着身旁的面帶笑意的李恪,還未開口,眼中已經帶上一絲恨意。

李恪廬州遇刺,誰最冤,自然是李承乾最冤。

李恪遇刺,和李承乾根本全部半分關係,但就因爲李承乾酒後隨口一句,便被侍御史權萬紀參劾,而後又被李世民呵斥,險些丟了太子之位。

而如今,他雖然保住了儲位,但他的朝野風評已然差到了極點,而這一切的源頭都是一個人,那便是李恪。

不過眼下正在朝會之上,衆臣當前,李承乾雖對李恪頗爲憤恨,但還是拱了拱手回道:“有勞三郎掛懷,本宮尚好。”

李恪似模似樣地接着道:“皇兄安好便好,如此我在揚州也就放心了。”

李恪的野心不小,雖從未表於朝堂,但李承乾又豈會不知,李恪早對李承乾坐下的儲君之位虎視眈眈,又怎會盼地他一切安好。

李承乾看着李恪假惺惺的模樣,心中便不由地生起了一團怒火,輕微地悶哼了一聲,道:“三郎遠在淮南,還是關心着自己便是,否則沉迷女色,再如江陵那次,恐怕就無人能救得你了。”

李恪風流好色之名,本就傳於長安,又經蕭月仙一事後,便就更加坐實了,李承乾這麼說李恪,多半也是爲了膈應李恪。

不過李恪對此倒是毫不在意,非但臉色未有半分不悅,反倒笑道:“說起此事,我倒想了起來,我與平康坊擷玉樓的主事相熟,此番回京,擷玉樓的主事還特命人來問,擷玉樓中近來新了幾位姿容絕佳的清倌人,邀我前往賞鑑一番,我欲請皇兄同往,可好?”

李承乾聽了李恪的話,臉色頓時難看了起來。

李承乾酒後醉言外泄,權萬紀收到檢舉密信的地方便是在平康坊,在李承乾想來,泄密之人興許便是那日在東宮侍酒的兩個清倌人之一,李恪現在當着李承乾的面又提及此事,簡直就是在揭李承乾的短了,李承乾的臉色頓時又難看了幾分。

李承乾面色暗青,正要再回李恪的話,可就在此時,李世民已經自殿後走了進來。

李世民剛一進殿,便看到了在衆人最前,李恪和李承乾二人正靠着說話,只當兩人正是兄弟閒談,於是笑着問道:“太子和楚王正在商談何事,可否說於朕聽聽。”

大唐立國之初,君臣和睦,哪怕是朝會之上也隨意許多,並無太多規矩,君臣之下信口問話也是常有的。

李恪擡頭看着李世民,笑着回道:“回父皇的話,兒臣與皇兄一載未見,方纔正商議着待朝會散後往東市尋個酒肆小酌上兩杯,以敘手足情誼。”

在朝臣面前,李世民自也是望着諸位皇子兄弟和睦,李恪的話正中了他的心窩,叫李世民聽着很是舒坦。

李世民笑着回道:“你和太子手足情深,想着小酌敘舊自無不可,不過此事你們大可朝後在議,朝堂之上議論此事成何體統?”

李世民的話聽着雖是在訓斥李恪,但衆人聽在耳中,卻也能聽出李世民對李恪的寵愛。

李恪應道:“父皇說的是,兒臣受教了。”

李恪之言剛落,李世民便又接着道:“今日你既在朝,朕也正有一事與你想幹,要於朝中商議,你便也一同聽着吧。”

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章 命格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四章 取義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章 收局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章 佯攻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章 拒辱第十六章 殺機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六章 殺機
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十九章 尋機第七章 命格第六章 分封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四章 取義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章 收局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章 佯攻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四章 取義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二章 拒辱第十六章 殺機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六章 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