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

“咻!”

楚王府,校場,一陣尖銳的破空之聲在耳畔劃過,一枝羽箭如電光石火,一閃而過,正中百步外箭靶靶心。

“殿下好射術,十餘箭連中靶心,竟無一偏差。”李恪一箭射罷,將手中的強弓緩緩擱下,一旁侍候着的丹兒一邊爲李恪送上汗巾,一邊對李恪笑道。

李恪自丹兒手中接過汗巾,擦了擦額角的汗珠,對丹兒笑道:“不知怎的,今日本王只覺神清氣爽,挽弓竟也有如神助。”

在李恪身後站着的王玄策聞言,笑道:“殿下這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射箭自然得心應手。”

李恪回身看着王玄策,笑着問道:“先生可知本王喜在何處?”

王玄策當即回道:“殿下有兩喜。”

李恪問道:“哦?先生且說來聽聽。”

王玄策回道:“殿下請期之禮已過,佳期已定,年中便將與武家小娘成婚,此爲一喜。”

李恪聞言,不置可否,笑着點了點頭。

王玄策接着道:“殿下入宮,勸得陛下罷房相太子詹事一職,斷太子一臂,此爲二喜,不知臣之言對錯與否?”

李恪道:“先生之言深得我心,房玄齡身爲宰相,掛職東宮終究不妥,此番將他摘了去,確是斷了太子一臂。”

王玄策聽了李恪的話,稍稍皺了皺眉頭,對李恪道:“只是臣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

李恪道:“你我相交多年,你我之間何來的這般多的規矩,先生但問便是。”

王玄策問道:“殿下雖使陛下免了房相的太子詹事之位,但爲何又將魏侍中推於了陛下,魏侍中在朝中聲望雖不及房相,但畢竟身爲宰輔,執掌門下,豈不是又爲太子平添助力嗎?”

魏徵官拜門下侍中,爲門下省首官,位高權重,在朝中極有名望,雖不及房玄齡,但也相去不遠了,李恪把魏徵推到李承乾的身邊,着實有些怪異。

李恪看着王玄策,問道:“先生以爲魏玄成可會爲了太子濫動門下之權?”

王玄策想都不想,不假思索地回道:“此事斷無可能。”

魏徵之所以爲魏徵,便是因爲他公私分明,剛直不阿的性子,他連李世民的賬都不買,數年間打回了李世民的聖旨也不在少數,又怎會爲了李承乾徇私。

李恪道:“這便是了,魏玄成入主東宮詹事府,除了魏玄成那張毫不容情的嘴,太子還能得到什麼?魏玄成爲人剛直,眼中可揉不得沙子,以太子之行,待魏玄成去了,東宮多少還要熱鬧上幾分。”

王玄策問道:“殿下就不擔心魏徵敦促之下,太子痛改前非嗎?”

李恪笑道:“東宮屬臣于志寧、杜正倫、孔穎達一衆,誰人不是坦蕩君子,若是勸諫之法可行,太子早就歸於正途了,又何至於落得今日這般田地。”

李世民對李承乾寄望甚高,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杜正倫,崇文館學士孔穎達,無一不是朝中名臣,海內大儒,在規勸教導太子之事上從無憊懶,但結果如何也都是有目共睹,又怎會因一個魏徵,便大有改觀。

而且李恪還有一處用意,是他從不曾對旁人說過的,那就是爲了激惱李承乾。

李承乾與李恪同齡,年不過十六,正是意氣之年,也是最爲叛逆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李承乾若是同他好生商量,讓着他幾分,興許他還能聽得進去話,可若是凡事直諫,動輒加以爲君不道,桀犬哮日之語,李承乾能聽得進纔是怪事。

魏徵強項,想來直言慣了,而李承乾也是如此,依着這兩人的性子,日後相處,多半是魏徵往東,李承乾便偏要往西,魏徵往北,李承乾便偏要往南,如此一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如何坐得穩?

李恪和王玄策正在說着,門外的席君買走了進來。

“殿下,吏部司封司傳來的消息,東宮的官封定了。”席君買把手中的一封密信遞到了李恪的手中,對李恪道。

李恪聞言,當即自席君買手中接過了密信,打了開來。

“殿下,東宮之事如何?”王玄策上前,對李恪問道。

李恪將手中的密信揉作一團,遞到了身旁丹兒的手中,要到丹兒拿去處理乾淨,而後對王玄策道:“正如本王所願,父皇調朝中諫官入儲宮,除魏玄成兼太子詹事外,又以李百藥爲太子右庶子,張玄素爲太子少詹事,高士廉暫攝太子少師。”

王玄策聞言道:“李百藥、張玄素、高士廉,無一不是當世名臣,一部堂官,陛下對太子,當真是仁至義盡了。”

李恪笑道:“太子潛邸之臣,無一不是名聲在外,可縱是如此,又能如何?名聲越大,越難駕馭,越難爲太子所用,最後只會使得內外失調罷了。”

李承乾不同於李恪,李世民對李承乾太過關切,然關心則亂,李承乾的臣子,在入東宮前俱已是功成名就,身居高位,他們雖在太子府下,但都是李世民的人,誰又會記太子之恩。

反觀李恪,李恪麾下,也都是青史留名的一時之選,馬周、岑文本、王玄策、蘇定方、席君買,俱是如此,但這些人也都有一個共點,那就是他們都是由李恪一手擢拔而起,是李恪真正可以託付以身家性命的心腹,這些人是李承乾所沒有的。

李恪笑了笑,又接着道:“父皇諭旨,還親提了一個太子家令,先生可能猜出是誰人?”

王玄策看着李恪的模樣,想了想,回道:“太子家令掌太子府內諸事,干係重大,看殿下的神情,想必也是一錚諫之人了。”

李恪道:“此人何止錚諫,簡直好諫,父皇調侍御史權萬紀爲太子家令,恐怕日後太子的日子不好過了。”

王玄策道:“權萬紀其人,最好沽取直名,多行譖毀爲是,告訐爲直之事,再加之他此前與太子又有些舊怨,日後這東宮可是熱鬧了。”

李恪雙拳微握,對王玄策道:“權萬紀號爲廉約忠直,但其人貪名好譽,本王不信他便沒有把柄可抓,而且就算他沒有,他的族親也該有,你即日遣人去一趟天水權家,徹查權萬紀此人,權萬紀既爲太子家令,本王日後當有重用。”

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章 汗庭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八章 鞠文泰第十章 請辭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九章 奪河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章 自請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六章 質子
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五章 汗庭第十七章 仙娘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八章 鞠文泰第十章 請辭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九章 奪河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八章 惡陽嶺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章 自請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八章 請旨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六章 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