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

“全部退散,全部退散!”一陣呵斥聲,縣衙的衙役走了進來。

進來的衙役約摸十來人,領頭的是一個身着一身深青色官服的衙吏,正指着滿堂看熱鬧的酒客,呵斥道。

“殿下,是山陽縣衙的人。”看着十數人身着縣屬差服的縣衙差役進了門,席君買對李恪道。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

來人身着深青色官袍,顯然是八品不入流之官,而八品官之中,掌安捕盜之事便就是山陽縣尉,看這人的模樣多半便是了。

不過縣尉主掌縣中治安,助縣丞協理一方,鬧市毆鬥確在其職責之內,但縣尉在李恪看來雖不入流,甚至算不得什麼官職,可在地方大小也是個人物,下屬也有辦事的人,這樣的人竟親自上手拿人,着實叫李恪覺得奇怪,莫不是這縣尉竟是個事必躬親的良吏?

不過李恪顯然是想岔了,因爲就在片刻之後,鹽行的帶頭男子便上前同這縣尉套起近乎來了。

“原來是尉督在此,小人鹽行李越拜見尉督大人。”鹽行帶頭的男子名爲李越,上前對縣尉拜道。

李恪聽了李越的話,和身旁的王玄策互視了一眼,臉上露出了譏笑。

所謂“督”者,監巡治政之職,理一方軍政爲督,糾察百官爲督,巡牧邊府爲督,他縣尉一個八品官,如何用得起一個督字。

不過這縣尉倒是對李越的稱呼很是受用,看着李越上前,拿腔作調地對李越問道:“怎的又是你們鹽行的事?”

李越似乎與縣尉很是熟稔的樣子,笑着回道:“小人行事不當,叫尉督費心了。”

縣尉道:“你們鹽行啊,每日賺的都是大錢,金山銀山地搬回去,倒是勞地我每日上下幫你們打點,這腿都快走斷了呀。”

李越聞言,當即賠笑着回道:“尉督放心,尉督的大恩,小人們都記着呢,回頭必定稟告主人,不會忘了尉督大恩的。”

縣尉聞言,眼中露出了難掩的笑意,道:“區區小事,怎敢勞煩陳爺。”

聽着縣尉的意思,他口中的陳爺想必就是李越口中的主子,也就是楚州鹽行的主事。

李恪聽着李越的話,頓時明白了過來,這縣尉哪是來辦事的,分明就是趁着機會向鹽行討好處來了。只是李恪沒想到,一縣的縣尉竟也對鹽行主事口稱爲爺,可見鹽行勢力之大。

李恪見狀,上前對縣尉問道:“閣下既爲一縣縣尉,既然民有糾葛,你自當秉公問事,你來此之後只同鹽行之人近乎,不問苦主,是何道理?”

“你是何人?”縣尉一向在山陽城橫行慣了,除了州縣兩個衙門的主官,他倒還真沒怕過誰,倒是沒想到竟還有人敢這樣同他說話。

李越忙道:“方纔小人在行我鹽行的行規,便是他橫加阻撓,引來了尉督大駕。”

縣尉聞言,看了眼身前的李恪,縣尉到底見多識廣,看李恪衣着華貴,他身後站着的幾個家奴個個精幹,更是與他以往見過的大不相同,心知眼前的這個少年恐非常人,也不願輕易開罪。

縣尉道:“看公子的模樣不是山陽人,公子還是仔細些的好,免得到了公堂之上,無論好壞都是麻煩事。”

縣尉不知李恪深淺,他的話多半也是在試探李恪,借公堂來恐嚇他,希望李恪知難而退。

可李恪乃堂堂皇子,百官朝會的太極殿也不過是他家的正堂而已,又豈會懼了小小一個山陽縣衙。

李恪道:“縣衙?我倒是還從未去過山陽縣衙,今日難得有這個機會,豈能錯過了?”

李恪的模樣渾然不把縣衙公堂放在眼中,反倒覺得新奇地很。

李恪越是這樣,縣尉反倒越發地沒底了,山陽乃運河要津,每日來往於此歇腳的各地商客旅人無數,他哪裡知道李恪是什麼身份,萬一真的踢到了鐵板,惹了不該惹,又惹不起的人該如何是好?

縣尉問道:“這縣衙畢竟也是官府所在,不是尋常人想進便能進了的,還未問公子是何人?與吳六可是親眷,爲何要幫着他說話?”

李恪自然知道縣尉的意思,於是故意回道:“我是姓楚,家中排行老三,家中都管我叫三郎,我與吳六非是親眷,不過奉父命南下打點族中產業,途徑此地而已。至於爲吳六說話,不過是路見不平罷了。”

“我道是誰,原來是家中有些產業的富家子。”縣尉聽了李恪的話,心中想着,頓時放心了不少。

李恪若是權貴人家子弟,哪怕是世家子,縣尉都輕易不敢開罪,可他若只是家有餘財的富商,那在縣尉的眼中便算不得什麼了。

縱是他家財萬貫,只要在官場中無人,對縣尉而言也不過是送上門的肥肉罷了。

縣尉道:“路見不平?你若真是路見不平,當往縣衙訴告,而非私下毆鬥,今日你落到了我的手中,竟還敢尋事狡辯,當真是大膽。”

李恪聞言,笑道:“我不過是幫吳六講一句公道話罷了,何來毆鬥一說,縣尉的話未免武斷了吧。”

縣尉道:“武斷與否,現在說了還早,你既想去縣衙,便隨我去一趟,到了那邊自有公斷。”

此處大庭廣衆之下,縣尉多少還要仔細些影響,免得被人嚼了舌根子,傳出去需不好聽,而一旦他回到了縣衙當中,那便是他的地盤了,要如何盤問李恪,自然就是他的事情了。

縣尉擺了擺手,便要命屬下衙役上前拿人。

可李恪何等人物,莫說是一個縣尉了,就算是百官之首的左右僕射見了他都得行人臣之禮,豈是他輕易能夠冒犯的,山陽縣衙的衙役剛要上前,便被李恪的王府衛率擋在了身前。

“我家公子並未犯事,更無口供人證,你就此捉拿恐怕不妥吧。”王玄策上前,對縣尉道。

縣尉雖當李恪是商戶人家子弟,但看着李恪和王玄策有恃無恐的樣子,心中到底還是有幾分忐忑。

左右不怕李恪逃了,他倒也不必急於這一時發難,於是命衙役退下,對李恪道:“既如此,那你便自己隨我走一趟吧。”

李恪道:“這縣衙自然是要去,不過在此之前我還需叫家僕帶句話給家中,還請縣尉稍待。”

縣尉見李恪年少,只當他的進了縣衙心中生憂,故而送信家中,請他們使錢來護他,這倒是縣尉想要看到的。

縣尉當即道:“如此也快,你快些說吧。”

“多謝。”

李恪應了聲謝,把王玄策喚到了身邊,對王玄策耳語道:“你拿着本王的帖子去一趟楚州刺史府,要楚州刺史方安速來縣衙見駕。”

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一章 接風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章 騙鉞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九章 拒親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章 結好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九章 飲酒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章 石室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八章 聘禮第五十九章 賬簿
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一章 接風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章 騙鉞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七章 仙娘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九章 拒親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五章 引薦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四章 藥箱第三章 結好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章 破陣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九章 飲酒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章 石室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八章 聘禮第五十九章 賬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