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

“雅間天字甲號房周公子賞錢千貫!”

聽到自大堂中傳來的清唱聲,向充的臉上頓時難看了起來。

他還本想着一口把價擡到百貫,鎮住煙雨樓中的衆人,藉此來邀得仙娘專爲李恪獻上一曲,以此博得李恪好感,也爲自己仕途鋪路。

可是突來的鹽行周家幼子周叔平卻一下子攪亂了向充的計劃。

向充不過把價擡到了三百貫,可週叔平張口便是一千貫,着實打地向充一個措手不及。

向充貪財,也頗有些家資,一千貫他倒也不是拿不出來,只是他若貿然叫出一千貫,他該如何去跟李恪解釋這些錢財的來處?

更何況周叔平乃鹽行行主周鼎方幼子,家資鉅富,就算他叫了一千貫,又如何打的住?恐怕就算他把自己的全副身家都砸進去,也未必夠看。

向充聽到一千貫,心中已經起了退縮之意。

只是他早已當着李恪的面誇下了海口,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收場了。

向充還不知該如何回話,倒是一旁的李恪先開口了。

李恪對身旁侍酒的女子問道:“這周家幼子向來如此嗎?”

單看模樣,李恪自己也是少年,但說起旁人來卻是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彷彿真是周叔平的長輩一般,看得一旁侍酒的女子也不禁露出了笑意。

女子回道:“周公子愛慕仙娘早已不是一兩日了,自打三月前周公子初見仙娘以來,恐怕在她身上下了已不下千貫,甚至揚言要以萬貫錢財替仙娘贖身,不過仙娘對他無意,從未應下罷了。”

“一萬貫,有些意思。”李恪聽着他的話,臉上也露出了一絲笑意。

鹽行之主周鼎方出手闊綽,最得他疼愛的幼子原也不差,倒也是個捨得花錢的風流性子。

不過李恪性子如此,他若是未爭也就罷了,可他既爭了,又豈會退縮漏怯。

李恪對門外的僕童道:“兩千貫。”

李恪的話一傳出去,煙雨樓的大堂內頓時轟然炸開了。

堂下之人興許都不知這天字丙號雅間裡坐的是何人,但周叔平是何許人也,旁人豈能不知。

鹽行周鼎方家的幼子,拋去那些田連阡陌的世家門閥,其家財之巨,縱說是揚州各家之首也不爲過,究竟是何人竟敢同他在這青樓中鬥富?

不過且無論旁人怎麼想,這周叔平倒是個寸步不讓,周叔平不知李恪的身份,李恪的兩千貫剛開出去,那邊便命人叫出了三千貫來,誓要把李恪給壓下去。

三千貫錢,已經遠遠超出了向充的預料,向充已經露了怯,但李恪聽到這個數字,李恪臉上的笑意卻越發地濃了。

三千貫對周家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可對李恪而言又何嘗動了筋骨?

李恪雖不做買賣,但李恪自己的俸祿,每歲李世民的賞賜,封地的稅賦,田莊的田產,李恪的身家已然厚實地很,幾千貫錢還不在眼中。

李恪對着門外道:“四千貫。”

李恪之言再出時,大堂中的譁然已經漸漸小了許多,相反地,衆人反倒擺出了一副看好戲的神色,盯着天字甲號房的方向,想看看這名冠揚州周家公子該如何應對。

倒也沒叫衆人失望,李恪的四千貫剛叫出去,天字甲號房中便傳出了周叔平的聲音。

“六千貫!”周小公子不甘示弱地回道。

周叔平急切地叫出了六千貫的天價,李恪還未及開口,反倒是李恪一旁坐着的向充面色蒼白道:“今日之宴本是末將做東,原是想着爲大都督添個樂子,誰曾想竟到了如此田地,還望大都督恕罪。”

事情的發展已經越發地超出了向充的預計,六千貫錢,照這個勢頭若是再叫下去,就算把向充的全副身家壓上,也不夠數了。

不過李恪看着向衝額頭上的汗珠,卻笑了笑道:“此事與向統軍無干,此乃本王之事,你不必介懷。”

李恪說完,渾然不把周叔平的話當做回事,用手指蘸酒,一臉雲淡風輕地在桌上畫了個“八”字,對身旁侍酒的女子道:“本王嗓子叫的乏了,你去替本王叫一聲。”

能在煙雨樓雅間侍酒的女子自不尋常,出了容貌出衆外,也是個頂個的機靈。

方纔向充和秦懷道口稱李恪大都督、殿下,眼下又見得如此情狀,哪還不知李恪的身份。

女子偷偷地看了李恪一眼,心中對樓下的仙娘滿是豔羨,何時他才能遇到如李恪這般俊俏,又甘願爲他一擲千金的貴公子?

“諾。”

女子應了一聲,悠悠地出了房門,對着樓下的女侍道:“天子丙號房公子賞八千貫。”

八千貫!

女子的話音剛落,大堂之中已經有人竊竊私語了起來,八千貫,足可以在揚州的鬧市再開一間青樓了,絕不是尋常富貴人家能夠隨意拿得出的,衆人已經在紛紛猜測起了李恪的身份。

更有甚者,還有起了疑心,懷疑這屋中之人是否只是閉着眼睛漫天叫價,來煙雨樓裹亂來了。

片刻之後,天字甲號房的周叔平已經坐不住了,再叫下去,恐怕就算是他,也快扛不住了。

鹽行雖富,但畢竟不是他的,他手中能拿出來的錢也是有個限度的。

周叔平自己走出了房門,看着李恪房門的方向,叫道:“這位兄臺,我若出得一萬貫,你也加得起嗎?”

李恪聽得屋外傳來動靜,也應聲走出了房門,看着眼前已經有些氣急敗壞的周叔平,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

李恪自然知道周叔平爲何如此,一來是他手中未必能再拿出更多的錢來,二來,以一萬貫錢爲仙娘贖身,興許還說的過去,可拿來買一首曲子,已經也已遠遠出了他的預料。

周叔平能硬着頭皮叫出那句一萬貫,也是爲了他周家公子的名頭,其實心裡已經是在滴血了。

可他周家公子的名頭值個一萬貫,李恪的名頭又作價幾何?

李恪手扶這欄杆,看着樓下難得露喜,正笑靨如花地看着自己的仙娘,竟覺得此時的仙娘美的動人心魄。

李恪笑道:“我怎敢忍叫美人失笑,一萬貫買仙孃的一首曲子,必也是值得。”

李恪的話入耳,仙娘臉上的笑綻地更甚了。

李恪之言甚得美人之心,周叔平看着眼前的場景,心中卻生了妒火。

以往他在仙孃的身上砸了不少錢,卻也不見仙娘露笑,可如今李恪出現,仙娘竟破天荒地笑了,周叔平豈能不怒。

周叔平道:“一萬貫,你說的輕巧,我不信你真的能拿出一萬貫錢來。”

李恪聞言,也不回周叔平的話,只是反問道:“你說我拿不出,難道你便能拿得出了?”

周叔平面露傲色,對李恪,也是對包括仙娘在內的衆人道:“我周家在淮南有鹽場八處,鹽行十數家,區區一萬貫怎會拿不出?”

周叔平說着,堂下的衆人也是一副深信不疑的模樣,顯然周叔平所言着實不虛,對於周家而言,拿出一萬貫來確不費力。

李恪看着周叔平的模樣,笑了笑道:“你有鹽場八處,本王在揚州尚有永業田一萬畝,你若加得起價,本王就拿着一萬畝永業田奉陪到底。”

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章 將行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章 分封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章 拒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九章 尋機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十八章 聘禮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一章 擇師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
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章 將行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三十章 破陣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章 分封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章 拒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九章 尋機第五章 玄都觀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十八章 聘禮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一章 擇師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章 校場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