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

過兄弟之子往繼爵位在宗室之中並不少見,李泰自己就是個例子。

早年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李世民三弟李玄霸亡故,李淵便曾將時爲宜都郡王的李泰過繼給李玄霸爲嗣,已繼李玄霸衛王爵。

但所謂繼子繼爵,大多是宗親無子或是早亡的情況,皇帝不忍其國滅失封,沒了香火血食故而如此,單純爲了給繼子爵位的情況還是少見的。

李泰爲魏親王,又是嫡子,將來他的諸子中嫡長子可以繼爲嗣魏王,剩下的則爲郡王,就算是差一點的也可爲國公,保得富貴自然是不憂了。

李世民寵愛愛孫,更憐憫李承乾,此事雖不會明說,但也人盡皆知,李世民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倒也合理,並不出乎李泰的意料。

過繼李象於自己,其實對於李泰來說並不是難事,甚至還更有好處,因爲既然是李世民爲了留的李承乾一脈的富貴而故意爲之,不管是李世民還是將來的李恪,都會有意給李象擡封,不會佔用李泰諸子的份額。

李泰當即應道:“這有何難,父皇心疼象兒,象兒也是兒臣的親侄,兒臣又何嘗不是如此,莫說是分繼爵位了,就是直繼兒臣的魏王爵也無不可。”

李泰這句話不過是嘴邊的順話而已,說着好聽的,畢竟李泰自己的嫡長子還在,過繼子嗣也沒有過繼爲嫡長子的道理,魏王爵位自然是他的嫡長子李欣的。

不過李泰雖然是隨口說說,可李世民似乎卻不是隨口聽聽的意思,李世民竟突然開口對李泰笑着問道:“你讓象兒繼承魏王爵,那欣兒怎麼辦?”

www★TTKдN★c○

李世民的話聽着有些玩笑的意思,但李泰聽在耳中,卻較了真,想進了心裡。

現在是什麼時候,朝中羣起而彈劾李恪的時候,難不成是李世民也有了什麼想法,特地來試探他的嗎?畢竟李世民最重的就是諸子和睦,自然也希望將來的大唐皇帝能夠友愛兄弟,也能夠疼愛子侄。

李泰在心思快速地轉着,心中也想到了這種可能,如果說李世民因爲朝中之事便已經動了易儲的意思,那倒還遠遠不至於,但現在可能是李世民的潛意識裡面已經有了這種心思,纔會如此問他,若是李泰答地好,叫李世民滿意了,李世民心中對他的傾向也會更高些。

一瞬間,這看似不過玩笑般的一問,也和李泰的前程掛上了鉤,叫李泰萬分重視了。

李泰不過稍稍思慮了片刻,便回道:“象兒是兄長的嫡長,孩提時又遭受此難,自然更叫人疼惜,兒臣也一直記掛於心,過繼後襲繼魏王爵也是應當的。”

李泰的話說着是義正言辭,大有把兄長之子看地更重於自己親子的意思,李世民聽着起初也很是高興,畢竟李泰這麼說,說明他也是把兄弟之情放在了心上。

李世民接着問道:“可象兒畢竟不是親子,你若是將王爵傳於象兒,就不怕欣兒那邊鬧將起來嗎?”

李欣纔是李泰的嫡長子,若是李泰把王爵給了李象,必定會多起紛爭,李世民也想知道李泰面對此事時的態度。

李泰不假思索地回道:“皇兄和兒臣乃是至親兄弟,象兒既然過繼於了兒臣,那兒臣便會視象兒爲親子,傳承爵位更在情理之中,欣兒若是曉事還好,若是不曉事,兒臣寧可棄了欣兒這個嫡長子,不再相認,也要立象兒爲世子。”

李泰現在的話,比起之前說的還要更激進些,儼然是把兄弟之情看地比什麼都重了,但在李世民細細咀嚼後,李世民又覺得李泰的反應和回答卻又有些過了,顯得有些怪異。

棄子傳侄,說着自然是好聽,但要能做到這一點又談何容易,李世民也有手足兄弟,他自問對諸子已然萬分盡心,疼愛入骨,但對於兄弟之子,他的態度卻不過尋常,要他把侄兒視作承繼之人,他反正是萬萬做不到的。

更何況,昨日羣臣在大殿之上彈劾李恪,李泰尚且未能站出來爲李恪說話,只是潔身自保,李泰對於手足兄弟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兄弟之子呢。

李泰若真的如此看重兄弟情義,突厥叩門,擇皇子爲質的時候他在哪裡?李恪偶有失當,羣臣彈劾的時候他在哪裡?當初李承乾被廢,性命岌岌可危的時候他又在哪裡?

每每在兄弟爲難的關頭,冒天下之大不韙,主動站出來爲兄弟開脫,爲父分憂的都是李恪,從來都不是李泰,李泰只是站在朝堂中明哲保身的那個,這一點李世民是看得到的。

李泰的話李世民越想越覺得荒誕,這樣的胡話李世民不是傻子,又怎麼會相信呢?

既然此事不合理,更不和李泰的一貫作爲,李泰這麼講話,背後的功利性也就暴露無遺了。

李世民對李泰的回答不免有些懷疑和擔憂,但當着李泰的面,李世民也不便當面質疑他,揭穿他。

李世民帶過此話,轉而對李泰問道:“青雀,你的《括地誌》修地如何了?”

對於《括地誌》一書,李世民還是頗爲重視的,畢竟修書對於盛世王朝無異是最好的錦上添花的東西,更何況這本書還是皇子主持編撰的,爲此李世民還特開旨意,準李泰在魏王府開館納賢,與東宮的弘文館相類,李世民自然頗爲重視。

而《括地誌》又是近幾年來整個魏王府集上下之力而有的成就,是李泰在士林之中大攬名望的最大依仗,李泰也時時放在心上。

李泰聽得李世民問及此事,笑着回道:“進程已經過半,快到收尾的關頭了,只消再多做篩改,最快明年此時便可完成。”

“好!”

李世民聞言,撫掌道:“《括地誌》乃國中鉅著,朝中許多人都在看着,此事你需多上些心,待完本之日爲父一定厚賜你們文館上下。”

“兒臣謝過父皇。”李泰聞言,當即領了聲謝。

李泰不知道李世民口中的厚賜是什麼,但對於李泰而言,《括地誌》於他意義重大,若是此番李恪能夠名望掃地的話,那《括地誌》完本之日便是他衝擊太子之位的最好時機。

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七章 命格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章 拒辱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三章 自請
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七章 命格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十三章 拜師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七章 武家女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章 拒辱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三章 自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