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尼古拉一世的長女: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
在歐洲的歷史上,文學與藝術始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歐洲各國的皇室,文學愛好者、保護者和實踐者可謂是層出不窮,或者說,文學教育本身就是各國皇室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環,即便是俄國的羅曼諾夫家族也同樣如此。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葉卡捷琳娜大帝,她作爲一個政治家的同時,非常熱衷於閱讀和寫作,不僅閱讀了大量啓蒙思想家和古典作家的作品,還創作了戲劇、歌劇劇本、寓言故事、回憶錄、政論文章和大量的書信。
到了那位擊敗拿破崙,帶領俄國走向歐洲中心的亞歷山大一世,他則是癡迷於浪漫主義文學,尤爲崇拜拜倫。
而在尼古拉一世這一代,尼古拉一世本人暫且不提,他的子女確實是受到了良好的文學教育,在這其中,後來以“解放者”聞名的亞歷山大二世算是一位詩人,他的情詩被評價爲“君主詩作中的傑作”,而這哥們有時候可能是寫詩寫嗨了,他的部分愛情作品甚至都帶有色情色彩。
至於教導尼古拉一世的子女的教師,便是前邊提過的俄國浪漫主義大師茹科夫斯基,他如今雖然遠在德國,但依舊通過書信等形式發揮自己對俄國的影響力。
如持續向聖彼得堡寄送翻譯手稿,像呂克特的抒情詩和海涅的政治詩,影響貴族文學圈趣味;爲批判作家辯護,直接致信第三廳負責人奧爾洛夫伯爵,爲遭到審查的作家們辯護“文學是社會的鏡子,非反叛工具”;向沙皇家族寄送歐洲文學評論,軟化尼古拉一世對批判文學的壓制態度等等等等。
而就在最近這段時間中,茹科夫斯基向當今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長女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遞來了這樣一封信件:
“致尊貴的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殿下:
對於您正式遷入馬林斯基宮一事,我在此向您表達我最誠摯的祝賀。而您上月來信中提及您已經採購了弗里德里希的畫作《橡樹林中的修道院》,這是一個十分恰當的選擇,或許此畫中孤寂的僧侶與荒原,恰似我們深愛的俄羅斯,那在信仰與苦難間掙扎的靈魂。
而您正身處聖彼得堡,不知您近來是否聽聞一位才華橫溢的平民作家?此人名爲米哈伊爾·羅曼諾維奇·拉斯科爾尼科夫。自我瞭解了聖彼得堡文學界出現了這樣一位新人後,關於他的每一篇詩歌、每一篇小說和每一篇消息總能令我大吃一驚。
您一定要看看,他的作品當中包含着俄羅斯最爲渺小的鄙俗和最爲高尚的情操,他繼果戈裡之後,正在頑強地推動我們俄羅斯的文學向更深處發展。尤爲令我驚詫的是,他的名聲似乎已經開始在法國流傳,最近我得知了一些這方面的消息,卻始終感到難以置信。
相信有些消息您要比我更加清楚,而在我看來,他或許將成爲您最近想要舉辦的沙龍當中的關鍵人物,等到合適的時候,或許可邀請他前來。
”
對於這封信當中提到的那位作家的名字,其實在茹科夫斯基來信之前,這位瑪利亞女大公便或多或少地聽聞了一些,不過此前由於她正忙着處理一些事務,並無過多去關注,更何況在傳聞中,這位平民作家的作品除了詩歌以外,似乎滿是泥巴的塵土氣息,見不到太多高雅的成分。
但眼見自己那位在俄國文壇舉足輕重的老師都對這位作家如此推崇,因此在稍微閒下來了之後,這位女大公便專門讓自己的侍女去找一找這位作家的代表作品,準備認真地讀上一讀。
之所以是代表作品,那自然是她作爲一個具有文學素養的人相當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再偉大的作家或許都會有平庸的作品,因此看作家們的代表作,纔不會說過多的浪費時間乃至覺得非常一般然後心生惡感。
只是當她的侍女打聽一番之後,卻帶着困惑的神情如此彙報道:“我問了許多人,他們都說這位作家的每一篇作品,似乎都能夠當作他的代表作”
瑪利亞女大公:“?”
真的嗎?我不信。
於是乎,儘管傳聞如此,但這位女大公還是讓自己的侍女挑出來幾篇給她,接着沒過幾天,這位女大公就帶着一種嘆息和沉思的神情,對自己的侍女重新說道:“將他的所有作品都帶給我吧!”
值得一提的是,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的容貌和性格都酷似尼古拉一世,被朝臣描述爲“擁有沙皇般的威嚴面容”,正因如此,她也確實很受尼古拉一世的寵愛,甚至在婚姻這一塊都難得的爲她破了例。
當然,容貌酷似尼古拉一世倒也不算什麼壞事,畢竟尼古拉一世在年輕的時候稱得上一句美少年,而儘管有着堅強的意志,但就像尼古拉一世評價她的那樣:“我的瑪莎有士兵的脊樑和詩人的心。”
於是在閱讀的這個過程當中,這位女大公的侍女們竟然多次看到她對着一些文章流下了眼淚,有些時候也不由自主地就露出了諷刺的微笑。
等到她將這些作品一口氣看完後,她在將印有這些作品的雜誌放進自己書架的同時,也是忍不住對自己的侍女說道:“從今以後,有任何關於他作品的消息都統統告訴我吧,僅僅一年多的時間便能寫出如此多的佳作,在我所知道的作家當中他還是頭一個。我們俄國竟然已經有了這樣的作家?
而不得不說的是,他也是一個很有勇氣的作家,這樣的文章所引起的非議和惡意竟然都沒能打倒他嗎?”
對於這樣揭露現實黑暗的作品,這位女大公的態度確實不同尋常,只因她雖然是受到尼古拉一世寵愛的長女,但她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反對尼古拉一世的文化專制政策。
此前由於還未正式入住自己的居所,有些想法只能在心裡想想,但當她的馬林斯基宮終於修建完成並在1845年正式入住之後,她便藉由這個平臺準備正式開啓自己的一番事業。
簡而言之,她屬於溫和的改革派,在1845年之後,她便多次在馬林斯基宮組織沙龍討論農奴制弊端,而在她的沙龍裡,涅克拉索夫和屠格涅夫都是常客,還由此被記錄在了第三廳的檔案裡:
“女大公沙龍中,涅克拉索夫持續散佈煽動性言論……其詩歌將乞丐與貴族對比,意圖不軌。” “此人借沙龍渠道傳遞《現代人》雜誌(禁刊),但因皇室庇護無法拘捕。”
雖然涅克拉索夫和屠格涅夫在這個沙龍裡念反動詩歌和反動文章,但好在是這位女大公的大腿確實夠粗,因此他們兩個並未遇到太大的麻煩。
而隨着這位女大公開始關注米哈伊爾的作品,並且開始考慮什麼時候正式邀請米哈伊爾來她的沙龍,那麼她自然也是關注起了《現代人》雜誌。
就在米哈伊爾學習和練琴的這段時間,《現代人》雜誌已經發行了兩期,只不過每次拿到手,這位女大公高興的同時難免有些遺憾,只因這兩期除了正在連載的長篇小說以外,其它什麼都沒有,似乎作者正在忙着其它一些事情。
不過即便如此,在拿到新雜誌後,這位女大公還是很快就抽出時間看了起來。
於她而言,這部正在連載的長篇小說最令她感到驚異的無疑還是那些看似充滿了矛盾但似乎又有跡可循的心理描寫,儘管小說中的一個個人物似乎都處於神經質的狀態下,但從他們身上體現出的那種種心理絕非聳人聽聞,而是似乎在向人心的最深處進發。
至於這部小說前面幾期的內容,依舊圍繞着兩條線索推進,在那位可憐的小姑娘涅莉那裡,由於我救了她照顧她,終於是逐漸對我敞開了心扉,並且跟我講了她母親和她的經歷:
“這是一個一度經歷過幸福的棄婦的故事;她貧病交加,受盡折磨,衆叛親離;她可以指望的最後一個人——自己的生父,也對她閉門不納。她父親曾因她而受盡侮辱,後來又由於難以忍受的痛苦和凌辱喪失了理智。
這是一個走投無路的女人的故事;她拉着她認爲還是孩子的自己女兒的手,在寒冷而又骯髒的彼得堡沿街乞討;這女人後來又接連好幾個月躺在潮溼的地下室裡奄奄一息,她父親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都不肯寬恕她,直到最後一分鐘他才猛然醒悟,急忙跑去寬恕她,可是他看到的已不是他愛她勝過愛世界上一切的女兒,而是一具冰冷的屍體。”
這樣的故事,似乎又跟小說中另一條線形成了呼應,娜塔莎拋棄了她的父親,選擇跟公爵的兒子私奔,而小說寫到這裡,那位老人不出意料地輸掉了官司,畢竟一個小貴族又怎麼可能贏得了一位公爵?
這位老人即將破產,由此甚至萌生出了跟那位公爵決鬥的想法。
而那位公爵此前雖然表現得格外高尚和敬重娜塔莎,但熟知他兒子軟弱天真善變的本性的他,無疑是以此充當權宜之計,只要這麼拖下去,他的兒子自己就會變心。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他所料,眼見一切都在朝着他預想的方向發展後,這位此前一直彬彬有禮,表現得十分高尚的公爵,也是變得越來越輕佻和放肆,似乎在傷害了別人還不夠,還希望別人在精神方面爲他們提供一點樂趣,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
“此外,我還想對您說明一點:我性格中還有這麼一個您不知道的特點——我對所有這些庸俗不堪、分文不值的天真爛漫和田園牧歌深惡痛絕,我的最大享受就是永遠裝腔作勢,先是自己裝成這副模樣,採取這種腔調,接着便百般撫慰和鼓勵某個永遠年輕的席勒,然後突然給他一記當頭棒喝。”
“這種突然撕下假面具,這種恬不知恥地突然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真面目的玩世不恭,能使人獲得一種特殊的快感。”
在徹底顯露出這樣的姿態後,他便得意洋洋地說出了內心的想法:
“我記得,在當時,我曾懷着人道主義的目的回到鄉村……嗯,於是我就追起姑娘來了。記得一個牧羊女有個丈夫,是一個很帥的年輕莊稼漢,我把他痛打了一頓,想把他送去當兵(這都是過去的惡作劇,我的詩人!)但是沒有送成。他死在我辦的那家醫院裡了……
我在村裡辦了一家醫院,有十二張病牀——設備好極了……話又說回來,這家醫院我早停辦了,然而當時卻引以自豪:我是個慈善家,可是一個莊稼漢卻因爲妻子被我打死……
啊呀,您怎麼又做鬼臉了?您不愛聽,噁心?觸怒您那高尚的感情了?好了,好啦,請稍安毋躁!往事如煙,俱往矣。我做這事的時候,滿腦子全是理想,想造福人類,建立一個慈善社會……當時我就走上了這條路。我打人也就在這時候。現在我不打人了;現在該裝腔作勢了;現在,咱們大家都在裝腔作勢——時局使然……
但是現在我感到最逗的還是那個大傻瓜伊赫梅涅夫(管家)。我有把握,這老傢伙肯定知道這莊稼漢故事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可是那又怎麼樣?他由於心地善良,他的心好像蜜糖做的.而且十二年來硬是袒護我,替我撐腰,直到引火燒身,燒着了他自己。
哈哈哈!好了,這一切全是扯淡!來,乾杯,我的年輕朋友。我說:您喜歡玩女人嗎?”
懷揣着某種頗爲特殊的心理,這位公爵已經完全興奮起來了,以至於向小說中的“我”說起來自己的人生準則:
“比如說,我早已經自我解放了,沒有任何羈絆,甚至不受任何義務的約束。只有當某事能給我帶來好處的時候,我才認爲自己責無旁貸。不用說,您對凡事凡物決不會這麼看;您的手腳被捆住了,您的口味是病態的。
您追求的是理想,是美德。但是,我的朋友,我倒挺樂意承認您惠予宣示的一切;但是,倘若我十拿九穩地知道,人類一切美德的基礎乃是徹頭徹尾的自私自利,我怎麼辦呢?一件事越高尚,其中自私自利的成分就越多。
愛你自己——這是我承認的唯一準則。人生是一筆交易;不要做冤大頭,不要虛擲金錢,但是,當有人爲您做了什麼事,倒也不妨略予酬勞,這樣做,您也就爲他人盡了自己的全部責任——如果您硬要說什麼道德不道德,這就是我的道德。
雖然,不瞞您說,依愚見,還是不付給他人報酬爲好,要迫使他人爲您白乾。我沒有理想,也不想有理想;我從來也沒有感到有追求理想的必要。人生在世,即使沒有理想,也能過得很開心,很美……”
看到這裡,儘管之前早就驚歎於這部小說當中精深的心理描寫,但是到了這一部分,隨着這位此前彬彬有禮、表現得極爲高尚的公爵顯露出自己真正的面目,這位瑪利亞女大公在唾棄這位公爵的無恥的同時,整個人的身心都彷彿隨着這暴風雨一般的思想洪流飛到了天外。
等到一切落幕,餘下的只有如同洪鐘般的文字的迴響,隱隱間似乎還傳來了作者的激憤和痛斥,正義何在?公理何在?這便是上流社會的貴族?而人除了無恥地生活下去纔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生活,難道就真的別無他法?
善良和勤懇只能淪爲何物?
等到這位女大公從震顫中回過神來的時候,她往下翻的手竟然微微有些顫抖
與此同時,由於這一期的內容是如此赤裸裸且富有衝擊力,也是讓這一期的《現代人》,引起了更大的討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