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1章 今非昔比

也就是說,巴西和東非相比至少落後三十年,然而,賬肯定不能這麼算,畢竟東非通過幾輪世界經濟危機的重大機遇,兩個五年計劃,以及這次一戰實現了彎道超車,這個過程卻足夠其他按照正常速度發展的國家走上上百年時間了。

如今東非看待巴西就是工業強國看待落後農業國的標準,雖然巴西的工業規模和其他殖民地或者落後國家相比還不錯,但只能是矮子裡面拔將軍。

就拿巴西的工業來說,大部分都是輕工業,重工業大部分都是採礦業,而且巴西經濟主要被外國資本控制,所以巴西工業命脈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羅德斯說道:“如果佩雷拉先生到過東非的其他城市,就會明白我所言非虛,在東非汽車的普及率十分驚人,只要是城市,基本上都能見到這種車流如織的景象。”

“我們東非城市中,達累斯薩拉姆市的經濟雖然排在第一位,但是其他城市和達累斯薩拉姆市差距並不大,諸如沿海的羅安達,卡賓達,貝拉,新漢堡港市等等,內陸的新法蘭克福,姆貝亞,卡拉雷還有我們首都等等,都是人口超過五十萬的大城市。”

東非人口超過百萬的只有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市,而且都只有一百多萬,這和倫敦,紐約,巴黎等大城市相差甚遠,但是東非人口過五十萬的大城市卻多的離譜,估計能排在世界第一位。

而這種規模較大的中等規模的城市,也是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市人口不如其他列強頭部城市人口增長速度的主要原因。

東非經濟呈現滿天星格局分佈,不管沿海還是內陸,經濟都相對均衡,所以東非人口自然也不需要一股腦的往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擁擠。

這一點巴西反而就是反面素材,巴西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里約熱內盧等幾個少數沿海城市。

對於羅德斯的話,佩雷拉沒有絲毫懷疑,他說道:“確實如此,我們這次參會人員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到達達累斯薩拉姆市。”

“一個是像我這樣,直接通過海路乘坐輪船,一個則是通過卡賓達和羅安達的鐵路,我們已經有不少企業前幾天就抵達達累斯薩拉姆市了。”

巴西這次參加展會的企業不少,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產品特性,選擇不同路徑,如果不着急的自然是選擇海運,有時間要求的則通過東非的鐵路,還有一些企業是順路。

畢竟和東非打交道的巴西企業很多,他們絕大部分在東非西海岸開展業務,所以到東海岸來,不如直接派自己人從西海岸駐地帶着產品抵達達累斯薩拉姆市參展。

佩雷拉接着說道:“這一路下來,我們離開南美后,直接從好望角穿過,分別在馬普托和貝拉兩個城市停留過一段時間。”

“其他諸如新漢堡港市,特拉瓦約,彭巴,欣代等等城市的發展都讓我們歎爲觀止,曾經我以爲開普敦就已經是南非地區城市發展的天花板了,直到來了東非後,才發現開普敦在東非城市中恐怕都排不上號。”

開普敦也就是英國南非殖民地的首府,而要論南部非洲城市的出名度,恐怕很多東非城市都比不上開普敦,畢竟靠着好望角這個交通要道,開普敦早在幾百年前就十分出名了。

而東非很多城市連幾年歷史都沒有,加上長期閉關鎖國政策,東非內陸不少發達城市的知名度更是低的可憐。

對於佩雷拉的稱讚,羅德斯開玩笑道:“開普敦這些年發展的其實還算不錯,畢竟開普敦曾經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大城市。”

而現在開普敦這個曾經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大城市,卻事實上被東非衆多城市超越,自然說明東非發展的迅猛。

而佩雷拉則有些苦澀的說道:“是啊!東非絕對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畢竟我們巴西建立的時間可是比貴國早不少年,但是如今卻被貴國甩的連影子都看不到了!”

羅德斯口中的曾經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大城市開普敦,或許不被羅德斯這個東非人放在眼裡,但佩雷拉卻不能忽視開普敦的發展。

因爲巴西除了首都里約熱內盧以外,能和開普敦相提並論的城市並沒有,也就是說,開普敦這個殖民地首府城市,放在巴西也能排在全國第二。

所以開普敦發展的其實並不算差,反而因爲東非經濟的崛起,開普敦也吃到了不少紅利,因爲東非東西海岸的海運貿易,基本上都要經過好望角。

所以東非經濟貿易飛速發展,反而刺激了開普敦地區的經濟,光是爲過往東非船隻提供相對應服務就能大賺一筆。

如果不是英國殖民地的話,開普敦說不定城市建設和發展不會遜色於東非城市。

畢竟英國政府不是開善堂的,所以英國對南非殖民地的索取大於投入,這使得開普敦市的城市擴建,基礎設施更換都很不到位。

而且因爲東非的威脅,南非殖民地反而要把剩下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軍事上,以換取英國的武器裝備和支付皇家海軍的保護費。

畢竟,南非有大量布爾人,甚至可能是和東非有着血海深仇的布爾人,所以這些年東非和南非的關係一直算不上太好。

兩國邊境貿易幾乎爲零,這主要是布爾人和英國人吃過虧,曾經東非就使用過經濟貿易的手段,對兩個布爾共和國進行滲透,所以吃一塹長一智,如今南非殖民政府,斷絕了和東非的陸地貿易。

當然,放在東非政府眼裡,南非殖民地政府這種行爲完全就是小心眼,如今東非是什麼國家?

那是世界頂級列強,國土面積千萬,人口過億,軍隊規模四十多萬,海軍軍艦數量能排進世界前五的超級大國。

而南非殖民地在東非面前就像一隻小螞蟻,隨便就可以捏死的那種,所以南非殖民地小動作,在東非政府眼裡完全不值一提,光是海軍軍艦繞着南非殖民地沿海走個過場,就足夠對其進行威懾了。

如今南非殖民地和前世南非共和國完全不同,南非共和國好歹內陸資源豐富,所以腹地經濟和人口並不算少,而南非殖民地的城市和人口基本上分佈在沿海地區,而且因爲德拉肯斯山脈的原因,沒有腹地經濟,內陸只有一些零星的牧場。

所以東非只要攻擊南非殖民地的沿海,整個南非的經濟基本就完蛋了,其腹地人口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因爲東非的原因,其內陸還有幾乎大半的地方是沙漠或者半乾旱區域,最多也就養些羊,作爲東非羊毛來源地而已。

不過即便如此,其首府開普敦也不是巴西這個虛假的世界大國很多城市可以碰瓷的。

目前巴西除了國土面積大,資源豐富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尤其是其工業水平,更是無法和東非相提並論。

對於這一點,佩雷拉現在是深有認同,光是從達累斯薩拉姆市來看,其城市建設,工業,交通等等領域,就可以把巴西引以爲傲的里約熱內盧甩幾條大街。

第1315章 交接第93章 姆特瓦拉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385章 煽動第837章 颱風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471章 漏洞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1159章 交易和威脅第1422章 蘇聯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29章 艱苦行軍第287章 西逃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236章 敖德薩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302章 巴庫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882章 出口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942章 宣戰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503章 縱火案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1092章 菜市場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714章 伊林加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330章 跑路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299章 預判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981章 捷徑第968章 分歧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1315章 交接第249章 熱度第1239章 兵變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09章 事後第215章 交涉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
第1315章 交接第93章 姆特瓦拉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385章 煽動第837章 颱風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279章 溫斯頓的計劃第471章 漏洞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1159章 交易和威脅第1422章 蘇聯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29章 艱苦行軍第287章 西逃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984章 一五計劃之鋼鐵產業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236章 敖德薩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985章 第一大路橋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881章 經濟作物機械化的可行性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302章 巴庫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252章 戰爭爆發第882章 出口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942章 宣戰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343章 法國動搖第814章 捲土重來?第585章 變革時代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1503章 縱火案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1092章 菜市場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714章 伊林加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326章 “中央運河”工程第278章 三千多公里第760章 421師野望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330章 跑路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299章 預判第312章 劍指阿比西尼亞帝國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731章 損失慘重第1523章 電氣化鐵路比例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195章 新能源城市第981章 捷徑第968章 分歧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1315章 交接第249章 熱度第1239章 兵變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626章 封閉和開放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09章 事後第215章 交涉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636章 分擔壓力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121章 姆萬紮船廠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