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章 奔走呼籲

總有人要爲一戰負責,前世承受這個代價的是同盟國,德國背上鉅額戰爭賠款,奧匈帝國解體,奧斯曼帝國解體,保加利亞割地賠款……

這並不是東非想要看到的結果,但是目前來看,同盟國想要快速取勝的希望也比較渺茫,就像前世俄烏戰爭一樣,如今一戰已經徹底變成了消耗戰,不可能因爲某一個國家的加入就馬上結束。

關鍵問題還是因爲美國,除非東非能夠有參戰後,必然短時間戰勝美國的能力,否則同盟國和協約國的戰爭就不可能短時間結束,東非可不想打上好幾年的仗。

而現在,如果能夠促成停戰,結果又不一樣,歐洲又繼續維持脆弱的平衡,東非不需要承擔戰爭的風險,美國的投入也將打水漂。

東非和美國不同,美國對歐洲投入了大量財力,尤其是貸款方面葷素不忌,而東非雖然也從歐洲賺了不少,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本身用於了償還戰前的鉅額貸款,一直到1916年以後,才真正從歐洲貿易中獲益。

所以,此時停戰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是輸家,這反而對東非最有利,同時東非政府也考慮到戰後的清算問題,這個黑鍋丟給猶太人正合適。

畢竟,從歷史經驗來看,歐洲在中世紀和近代,各國面臨財政危機時,都喜歡拿商人開刀,而在歐洲猶太人在一定程度上和商業劃等號,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歐洲就掀起一股反猶浪潮。

東非的做法,應該算是復刻歐洲傳統做法,將各國矛盾轉移到特定羣體上來。

1919年2月。

東非駐歐洲各國外交使館開始發力,這種政府層面的的交流,東非自然大談和平,不談其他,但是言辭中帶着刻意引導。

資本集團,尤其是各國間資本的爭端是一戰的根源,畢竟這輪戰爭本身就是資本主義分贓不均引發的,而猶太資本控制歐洲的大部分商業活動,同時一直都是歐美比較強大的資本團體勢力。

當然,簡單把所有罪責歸於猶太資本顯然不正確,畢竟歐洲舊貴族,官僚和本土資本家也乾淨不到哪去。

柏林。

“和談,停戰!”普魯士皇宮裡,威廉二世彷彿被氣笑了:“柯貝林大使,你們的想法簡直就是兒戲,德國已經爲這場戰爭付出了一百多萬將士的性命,如果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你讓我如何和全體國民交代?”

柯貝林大使對着已經魔怔的威廉二世說道:“陛下,你們已經被戰爭衝昏了頭腦,就像兩個醉酒的酒鬼,因爲衝突而引發爭執,最終大打出手,完全喪失了理性。”

“這個時候,就算打死另外一個人,結局也不會像你們所預想的那樣發展,這場戰爭發展到今天,歐洲註定不會有贏家。”

德國在一戰中本來就是賭徒,所以柯貝林認爲德國政府所有人都被戰爭衝昏了頭腦,陷入了一種無法自拔的魔怔狀態完全就是客觀描述。

威廉二世滿是怨氣的說道:“柯貝林大使,你說的不錯,因爲你們東非確實成爲了最大贏家,光是從戰爭中賺到的鈔票,就足以讓東非的經濟再上一個臺階,但是我必須要爲德國人民的未來負責。”

柯貝林大使解釋道:“當然,我十分理解陛下您所承擔的責任,整個德國二十二個邦國,三個自由市,一個直轄領地的命運都掌握在您的手中。”

“同時,在您的帶領下,實現了經濟領域的騰飛,工業和軍事空前強大,並且建設了世界第一強大的陸軍和世界第二強大的海軍,所以我可以理解你想帶領德國更進一步,達到這個國家所從未抵達的高度和榮譽……”

柯貝林並不着急反駁和否定威廉二世,反而是對威廉二世的功績進行了大肆吹捧,畢竟東非外交部門對威廉二世的心理還是十分了解的。

威廉二世是一個比較自卑和自負的人,希望得到世人,尤其是德國民衆的肯定,但是思想也極其固執,所以柯貝林投其所好,先把威廉二世誇上天去。

而在柯貝林喋喋不休,且如數家珍的羅列威廉二世所創造的豐功偉業的時候,威廉二世本人都被吹噓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畢竟柯貝林說的也都是事實,如果在一戰前,威廉二世給德國民衆的印象確實是一位有爲的君主。

這也讓威廉二世在潛意識裡相信了柯貝林的話,也讓他的氣消了大半,但他還是面色冷峻的說道:“好了,柯貝林大使,吹捧的話就不要多說了,我想你應該知道,如今德國所面臨的困境,如果你們東非真心想要幫助我們的話,那就加入我們,只要東非加入同盟國,那協約國距離戰敗只是時間問題。”

“我本人也可以許諾,在戰後給予東非巨大的利益,共同瓜分世界的權柄。”

眼見威廉二世的情緒已經穩定下來,甚至反客爲主,邀請東非加入戰爭。

柯貝林這個時候纔開始和威廉二世說道:“陛下,雖然你的提議十分誘人,但是我並不認爲將戰爭繼續下去對德國是一個好主意,即便德國的高層們能夠團結一致,可德國的軍民恐怕也支撐不下了。”

“不知道,陛下,您對如今的俄國怎麼看?”柯貝林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向威廉二世說起了俄國。

威廉二世完全不知道柯貝林的腦回路,但還是出言道:“尼古拉二世那個廢物麼?也就是他的自大和低能,纔會導致如今俄國的失敗,被敵人鑽了空子。”

顯然,威廉二世所說的敵人,正是俄國工黨。

柯貝林說道:“不錯,如今俄國已經變了天,工黨基本穩定了國內局勢,但是正因爲如此,俄國的前車之鑑才更值得警惕,陛下,你認爲俄國工黨憑什麼能夠在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席捲全國,並且擊敗前政府。”

柯貝林的這句話,引起了威廉二世的思索,在沉默了片刻後,他說道:“無非是通過煽動不明真相的俄國刁民,還有趁着俄國局勢糜爛的空虛期才取得成功罷了。”

而威廉二世的看法,也引發了柯貝林的共鳴,他說道:“不錯,俄國工黨具有極強的煽動性,而民衆又是愚昧的,他們甚至策反了沙皇的軍隊,如果沒有俄國軍隊的倒戈,尼古拉二世怎麼也不可能淪爲階下囚,並且生死不明。”

“但是,尼古拉二世當初所面臨的困境,我想陛下也應該警惕,因爲我在如今的德國,也看到曾經俄國所面臨的困境。”

“如今已經是戰爭的第五個年頭,就算德國軍隊擁有比俄國軍隊更強的作戰意志,但是,這種作戰意志也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得寡淡,而德國整個社會,厭戰的情緒已經開始瀰漫。”

“麻木的民衆是十分可怕的,而德國同時又是工黨和不良猶太商人活躍的區域,德國工黨同樣可以利用如今德國民衆的不滿,從而威脅到陛下的統治。”

“很多黑心的猶太商人趁着戰爭的機會,大發國難財,倒賣戰爭物資,哄擡物價,這讓如今本就困難的德國經濟,更加雪上加霜,而且他們的行爲,也深深刺痛了德國的普通民衆,這反而更加有利於工黨在德國的活動。”

“所以,如今德國其實已經到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地步,如果戰爭再繼續下去,不管是工黨,還是猶太人都可能斷送帝國的前途。”

“內部的危機,我就不多強調,因爲德國現在的社會問題積累的太多,矛盾一直都處在高壓線的邊緣,隨時有可能爆發,我相信陛下也能感受到這一點。”

“連陛下這種身份尊貴的人,如今都感覺到困境,德國民衆的困境只會更加艱難,可以說德國已經成爲一座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爆炸。”

“而外部的威脅,也十分明確,那就是如果戰爭不能迅速結束的話,等到俄國內戰結束,俄國工黨必然會發動新的戰爭,甚至他們不需要發動戰爭,只要對歐洲的工黨進行支持,就足以讓整個歐洲陷入巨大麻煩。”

“而這也是我們東非所擔心的,我們不能看着歐洲最終落入工黨手中,面對這個大敵,我認爲不管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應該暫時握手言和。”

柯貝林所說的都是客觀事實,只不過是選擇性的提出來,德國如今確實處於高壓狀態,工黨確實活躍,一些猶太商人也確實做了不少容易引起公憤的事。

這些難道威廉二世不清楚麼,他當然清楚,但是正是因爲如今德國面對的困難,他才更想贏得戰爭。

他反問道:“可是,柯貝林大使,我們就算真的選擇停戰,我們所面臨的這些困難就迎刃而解了麼,不知道你們有什麼想法來教我?”

柯貝林搖搖頭說道:“陛下,我從來沒有說過,停戰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不停戰,德國就必然要面對這些問題。”

“不過,停戰的話,帝國政府才能更加從容的解決這些問題,而且情況可能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糟糕。”

“停戰的後果,完全可以甩鍋給猶太人,畢竟他們發國難財是事實,民衆只需要一個宣泄口,將這五年來的情緒發泄出來。”

“工黨也是一個很好的理由,畢竟他們的活動,確實對戰爭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所以戰後問罪工黨和猶太人,將他們賣國的事實灌輸給民衆,足以平息民憤。”

“同時,還可以緩解戰後政府的財政壓力,德國的大部分財富,在戰爭期間,可都是流入了他們的腰包。”

還有你們東非!威廉二世在心裡腹誹道,想到這裡,威廉二世又來了氣,當然,他也沒有針對東非,而是問道:“那協約國呢!我們如果停戰的話,協約國要付出什麼代價?”

柯貝林大使說道:“陛下,稍安勿躁,事實上這個時候停戰,對於德國而言,絕對是弊大於利的。”

“德國確實爲了戰爭付出了很多,但是你們已經拿到一部分戰利品,尤其是東歐的土地,這本身就是一個勝利,而協約國什麼也拿不到。”

“同時,你們也實現了削弱法國的目的,法國人的損失比德國大的多,可以說如今法國損失了大量的人口和經濟。”

“而人口問題一直都是法國的硬傷,他們如果想再次恢復,那將十分困難,肉眼可見,下次法國想再挑戰德國幾乎不可能。”

“現在,對貴國而言,最重要的是解除戰爭的封鎖,擺平社會矛盾和恢復經濟,同時打擊工黨和猶太人,平息民憤。”

不得不說,在柯貝林的一番蠱惑下,威廉二世還真有些心動,畢竟柯貝林給出的一些辦法,還是有操作性的。

而且,如果比慘的話,協約國好像比德國更加悽慘,真停戰的話,德國還能獲得一些戰利品,而協約國都虧麻了。

當然,威廉二世在短時間內顯然拿不定主意,他對柯貝林大使說道:“這件事我會考慮,不過,也要貴國能說服英法兩國再說。”

如果,英法不想和談,那也是白搭,而柯貝林說道:“這是自然,這次我們東非的遊說活動,已經在歐洲各國開展,和平對整個歐洲都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在如今歐洲大陸上工黨分子頻繁活動的情況下。”

威廉二世沒有再和柯貝林多聊,在送走柯貝林後,他立馬將德國的高層們召集過來,就是否停戰這件事進行了一番討論。

而德國高層們的態度也多有分歧,極端好戰分子自然支持繼續戰爭,但也有不少人支持和平。

雖然開戰前,德國內部的好戰情緒高昂,但是那是當初,如今已經是戰爭的第五年,大部分人的情緒早就消耗殆盡了,不少人對戰爭感覺精疲力竭。

當然,停戰可以考慮,但是德國必須體面的停戰,而東非提出的讓工黨和黑心猶太商人背鍋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在德國,當家做主的畢竟是容克貴族,所以如果能通過甩鍋猶太資本,從而擺脫發動戰爭的罪名,大家毫無心理負擔,畢竟前世這幫容克還跟着阿道夫狠狠清算過猶太人。

完全可以將一戰的爆發歸罪於猶太資本,他們對歐洲各國進行了挑撥離間,所以導致了大戰的爆發,而工黨則是猶太人的幫兇,反正只要德國的普通人信了,那其他問題也就好解決了。

在德國高層進行商量的時候,東非外交官員,也是在歐洲各國進行遊說,除了英、法、德、奧四個主要國家以外,其他歐洲小國也在東非爭取的範圍之內。

至於美國,完全不在東非的考慮範圍之內,只要歐洲各國達成共識,美國根本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而且美國本身就是猶太資本的大本營,東非遊說美國政府根本不可能實現。

美國的猶太團體,已經在政治上取得了相當大的話語權,這和歐洲是完全不一樣的,除非美國的昂撒人和猶太翻臉,但是這樣一來,恐怕美國就要重新爆發內戰了。

在對各國政府進行遊說活動的同時,東非的國防安全局等部門也在歐洲展開了輿論攻勢,大量反戰宣傳,在歐洲傳播開來。

一戰本身就是各國通過挑起本國民衆的情緒而引發的,自然也有人可以藉助這股力量,來達到逼迫各國政府停戰的目的,如果一意孤行,那沙皇俄國就是前車之鑑,絕對不能小看民衆的力量。

東非這算是雙管齊下,畢竟歐洲政府和民衆的利益並不一致,尤其是底層民衆對戰爭的態度,顯然是厭惡的,在德國,奧匈帝國,英國和法國,百分之九十九的民衆都希望戰爭早日結束,只有極少數人爲了個人野心和利益,不願意做出改變,執意繼續戰爭。

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549章 潰兵第560章 記者會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840章第809章 事後第164章 肉類第595章 鼓動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75章 大逃亡第640章 工地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298章 香蕉園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31章 部落衝突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463章 站隊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531章 兵城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379章 黃金葉第629章 教育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701章 城市化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7章 擴大生產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1081章 消耗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37章 戰爭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101章 招人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1185章 速成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498章 和談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488章 情報戰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545章 孤兒第871章 “萊茵”市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615章 交流電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7章 擴大生產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926章 機耕路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24章 水井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797章第1519章 會議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517章 過剩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998章 貝拉市第304章 調停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832章 押解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36章 濱海區第945章 空軍第381章 國禮第1156章 軟刀子第991章 抵達第562章 世界列強
第921章 西班牙不按套路出牌第1549章 潰兵第560章 記者會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860章 克利夫蘭總統的糾結第840章第809章 事後第164章 肉類第595章 鼓動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1534章 航空工業會議第362章 第一鐵路總體設想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75章 大逃亡第640章 工地第659章 對阿貿易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298章 香蕉園第1428章 金融產業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31章 部落衝突第22章 殖民地開發第463章 站隊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250章 敵在巴黎第531章 兵城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379章 黃金葉第629章 教育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363章 百萬畝橡膠林第701章 城市化第1530章 高緯度作戰問題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7章 擴大生產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257章 東荷再協商第1081章 消耗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37章 戰爭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101章 招人第1202章 家電廚具第1482章 魯道夫改革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1185章 速成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498章 和談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488章 情報戰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545章 孤兒第871章 “萊茵”市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615章 交流電第979章 西部機遇第7章 擴大生產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926章 機耕路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1049章 農業危機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124章 水井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797章第1519章 會議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517章 過剩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437章 霍亂和黑幕第998章 貝拉市第304章 調停第148章 教育移民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1346章 城市轉型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832章 押解第1104章 第一百二十六 訛詐第36章 濱海區第945章 空軍第381章 國禮第1156章 軟刀子第991章 抵達第562章 世界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