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6章 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
直升機的用途和應用場景,遠比赫爾穆特少尉和保羅兩人想的還要多樣,在軍事領域,直升機的出現甚至不遜色於坦克。
在民用領域,直升機的用途和市場同樣十分廣泛,比如草原,森林、高層建築滅火;醫療救援、災民轉移;邊境巡邏,稽查走私,反恐等等。
東非本土對直升機的需求就很大,作爲以熱帶草原氣候爲主的國家,東非整體氣候偏乾旱,每年都有野火在草原地帶發生。
而直升機可以快速發現火情,搭配特殊裝備後,還可以參與人員轉移,以及滅火行動。
不過,目前直升機在東非的製造還沒有推廣開來,別說民用,就是軍事領域的推廣也相對滯後。
否則的話,赫爾穆特少尉也不至於在見到這架直升機後,如此驚訝。
保羅說道:“這架最新型號的直升機,應該還處於保密狀態,就算我們試驗場的人,也很難近距離接觸,有專門團隊負責。”
“所以,赫爾穆特少尉,還請你牢記,離開以後不要多嘴。”
作爲一名軍人,赫爾穆特少尉也知道這個道理,他說道:“那是自然,我可不會給自己找麻煩,要是被請去喝茶,那就什麼都晚了。”
聊完了這個話題,保羅這時纔開口問道:“赫爾穆特少尉,這次你給我們試驗場送過來的是什麼東西?”
赫爾穆特少尉笑呵呵的把船上的防雨布掀開,一件類似背攜式農藥噴霧桶的東西出現在眼前。
保羅一眼就認出了這件物品,恍然大悟着說:“原來是噴火器。”
噴火器,也可以稱之爲“火焰噴射器”,這同樣是東非研發出來的裝備,當然,噴火器在人類歷史上早就已經出現,就比如遠東帝國,古代南北朝時期就有一種“噴火”裝置,並且應用於戰爭中,宋代更是出現了十分成熟的“猛火油櫃”,在西方也有“希臘火”,被東羅馬帝國裝備。
一戰時期,火焰噴射器在戰場上發揮了極大作用,尤其是針對一戰戰場上大量的塹壕和坑道作戰,火焰噴射器有奇效。
英國人甚至在此期間研發了四門重達兩噸的火焰噴射器,部署在索姆河戰場,不過,很顯然,這種異想天開的設計沒有取得實際效果,被德國人的炮兵輕易摧毀。
既然在歐洲戰場上火焰噴射器發揮了重要作用,自然而然的這種武器,在一戰後,也被其他國家學習並且加以改良。
東非對於這種武器就比較重視,實際上保羅所在的3207所,重點研發的武器裝備類型中,火焰噴射器就是重要的一項。
赫爾穆特少尉說道:“這是你們單位,最新改良的29式火焰噴射器,我想你對此並不陌生,這次我們一次帶過來了四臺。”
保羅對於29式火焰噴射器當然不陌生,在卡爾斯試驗場,這一個月以來,不知道對29式火焰噴射器進行了多少次實驗。
在卡爾斯試驗場周邊有多處區域,可以見到燒焦的痕跡,那些都是29式火焰噴射器的傑作,在試驗場外圍,還有專門修建的塹壕,坑道和堡壘,進而模擬熱帶環境下29式火焰噴射器的破壞和殺傷力。
卡爾斯試驗場作爲3207所下的試驗場,再將實驗結果,通過電報反饋到三馬林達市的3207所分部,進行改良。
同時,該試驗場還要針對火焰噴射器,摸索應對這種特殊裝備的手段,就比如如何修建防火牆,佈置坑道,預防敵人同類型武器的危害。
這些數據,最終都會彙總到東非國防軍總參謀部下的熱帶雨林海島作戰研究小組,爲東非國防軍在南洋地區的作戰提供參考數據。
所謂的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是參謀部下屬的一個比較獨立的單位。
它產生的原因,則是東非本土和南洋地區的差異太大,就比如氣候,交通,地形等等,南洋和東非本土都有很大區別。
但是,東非國防軍主體上的組織形式,還有戰術,武器裝備基本和歐美國家相似,更重視大兵團作戰,還有本土防禦。
這也很好理解,任何國家的軍隊,他們的首要目標都是保證國土安全,是爲了保家衛國,然後纔是侵略擴張,殖民,外部干預,海外維和等等任務。
所以,東非國防軍的首要目標就是維護東非本土的國防安全,這樣一來,東非國防軍在組織,戰術,武器裝備上,自然要依據本土的實際情況爲核心進行佈置。
而東非本土面積廣闊,幾乎和歐洲一般大小,多高原地形,土地平坦,植被以稀樹草原爲主,人口相對稠密,交通發達,氣候上,得益於高原較多,東非絕大部分區域,也更類似於溫帶那些國家和地區。
這從降水上還有溫度就可以看出來,東非大部分區域的降水,維持在六百到一千二百毫米左右,溫度內陸平均氣溫多爲二三十度左右。
南洋地區就完全不同,大部分區域的降水都能達到兩千毫米以上,甚至超過三千毫米也不足爲奇,一些山區甚至超過五千毫米,就比如緬甸北部,世界雨極乞拉朋齊更是直接過萬。
整體而言,南洋地區的平均降水量,至少是東非本土的兩倍,溫度也比東非更加炎熱。
地形上,南洋地區也比東非更加複雜,東非高原比較突出,除了高原外圍地形起伏相對較大以外,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比較開闊平坦。
而南洋山河相間,地勢崎嶇,且地形非常破碎,加上密林環境,還有火山地震等等,情況更加複雜。
換句話說,東非和歐美,亦或者其他溫帶國家跑到南洋地區,都很難適應,軍事上也是同樣如此,會產生水土不服的情況。
過去,南洋地區因爲和歐洲文明差距過大,就比如以冷兵器對抗熱武器,所以歐洲殖民者可以在南洋耀武揚威,但是隨着南洋地區國家的發展,他們和世界的差距,實際上是在縮小的,再配合地形環境,未來就有可能讓外部勢力狠狠翻個跟頭。
而東非把南洋地區,視作自己的半個地盤,自然不可能放棄在南洋的利益,所以,在軍事層面,爲了應對南洋地區的特殊情況。 總參謀部的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也就應運而生,這個小組的權力極大,他們可以插手南洋地區的大部分軍事問題,不限於兵力部署,基地選址建設,武器裝備改良和採購等等。
之前提到的3207所,就可以看做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管理下的特殊研發部門。
通過這些消息,其實都可以看出,東非在南洋地區下了一盤大棋,在軍事層面,一直在爲南洋地區的戰爭做些準備。
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的成立,就像德國爲了對付蘇聯,專門成立一個特殊部門,從而對蘇聯的氣候,地形,交通等等領域進行摸查。
當然,現實裡德國顯然沒有這種部門存在,否則的話,前世德國在二戰中,也不可能被蘇聯擊敗,一些德軍甚至連合格的棉服都沒有,就凍死在蘇聯的冰天雨地裡。
說到底還是太輕敵了,而恩斯特對於南洋這種比蘇聯要落後的多的地區,就不敢有一絲小覷,至於原因,還是前世美國在南洋吃的虧太多。
前世美國可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在南洋地區被日本教育了一番,同樣的還有英國人,在南洋更是丟盔棄甲,再後面,美國更是在越南戰爭裡甩了一個大跟頭。
同樣的例子,還有遠東帝國和越南的戰爭,這場戰爭雖然遠東帝國收益更大,可也整整打了十年之久。
時間就很能說明問題,對於絕大部分戰爭而言,拖的太久都不是一件好事。
恩斯特不希望未來東非國防軍在南洋也遭遇這種情況,那就必須把所有不利因素都提前找出來,並且尋找解決的辦法。總參謀部熱帶雨林海島作戰小組就是恩斯特主持建立。
回到29式火焰噴射器上,保羅說道:“最新改良的29式火焰噴射器,聽說這次所裡對其燃料配比進行了優化,也不知道效果怎麼樣。”
“不過,在南洋地區,29式火焰噴射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南洋不太可能發生世界大戰那樣的塹壕戰,但29式火焰噴射器對付當地的雨林,也有很大作用。”
在南洋當然會出現塹壕和坑道作戰,不過這種情況發生在未來,而不是現在,至少現在爲止,東非軍隊在南洋地區就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對手。
過去,東非在南洋的擴張過程中,土著更傾向於遊擊作戰,在雨林中游蕩,而不是構築工事,藉助地形優勢和東非對抗。
不過,土著的作戰模式在現階段,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因爲即便他們構築工事藉助地形優勢和東非軍隊對抗,東非也不缺乏重火力壓制對方,反而更害怕他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想要構築工事和東非這種現代化軍隊對抗,除非敵人的武器和東非的代差不大,否則很難發揮作用。
赫爾穆特少尉說道:“29式火焰噴射器,具體效果還是你們清楚,我們軍隊裡裝備的還是21式火焰噴射器。”
“以前,我最喜歡用21式火焰噴射器燒林子,不過21式火焰噴射器,太過笨重,也不耐用,29式火焰噴射器就輕便的多了。”
保羅說道:“這也是我們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通過材料,結構還有配方上的不斷進步,以後火焰噴射器只會更加輕便,威力也更大。”
“當然,我最感興趣的還是這次29式火焰噴射器的威力,既然他們說改良了燃料配比,那應該在射程還有單範圍上有所進步。”
赫爾穆特少尉說道:“這次我帶來的新染料就不少,都在油桶裡裝着,放在船的後面。”
之後,卡爾斯試驗場和赫爾穆特少尉的人,就將這次的貨物依次卸下船,除了29式火焰噴射器之外,赫爾穆特少尉同樣帶來了大量食品,藥品還有驅蚊蟲的東西。
在東加里曼丹,蚊蟲比東非本土還要多得多,東非本土的蚊蟲,尤其是湖區比較氾濫,而東加里曼丹是全境都深受其害。
因此,這裡對驅蚊產品還有一些藥物的需求比東非本土都更加旺盛。
不過,東加里曼丹移民幸運的地方在於,它們的宗主國是東非,東非是唯一一個熱帶強國,在針對熱帶蚊蟲還有疾病的手段上,無出其右。
上個世紀,東非本土從東非高原往內陸殖民的時候,背後可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支持,各種物資,尤其是藥品更是極其缺乏。
等到東非徹底佔領並準備對東加里曼丹進行開發的時候,一戰都快打完了,而同時期東非已經成爲了所謂的“初級工業強國”,初級更像是調侃,後面的工業強國纔是關鍵。
前世的遠東帝國,或許也可以這樣自稱,比如發展中的製造業強國,既是發展中國家,又是製造業強國,這兩者本來就有一定的衝突,但偏偏又都不算錯。
不過,放在20世紀前期,東非提所謂的初級工業強國概念,基本就沒有什麼國際認同了,畢竟前世發展中國家是有實打實標準的。
20世紀前期,強國就是強國,一些民生和經濟質量問題,國際社會根本就不重視,就像日本後世戲稱貧窮帝國主義,這個時候就根本沒有這種說法,不說在亞洲,即便歐美國家一樣會把日本看做同一級別的對手。
還有一個典型案例就是蘇聯,完成兩個工業計劃以後的蘇聯,就成爲了所謂的“工業化國家”,但是,後世人就很清楚,蘇聯的工業化有很大的跛腳問題,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都能達到一流水平,輕工業和民用工業和其他列強對比就顯得比較落後,甚至勉強達到二流水平。
蘇聯在輕工業和民用工業達到世界二流水平,一定程度上不是蘇聯有多出色,而是世界上還有太多的國家和地區,過於落後,還處於農業社會,因此,哪怕蘇聯的輕工業和民用工業發展遠不及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對比它周邊國家也很先進。
這個周邊,同樣包括東歐,比如波蘭,西烏克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等,他們的發展水平就很低,只有少量的工業,且這些工業還不一定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德國,奧匈帝國這些國家商人進行投資的,可是一旦外部資本撤走資金,技術還有人員,原本就少的可憐的工業,就有崩塌的風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