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2章 化工產業

而蘇聯的工業,目前甚至停留在連山寨和抄襲都比較艱難的程度,說到底還是人才匱乏導致的結果,即便有現成的機器,卻沒有熟練的工人操作,現成的技術,卻無法理解和應用。

當然,蘇聯的工業底子已經比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要好太多,至於缺口和短板只能一步步解決,而這個過程註定是比較緩慢的。

前世即便到蘇聯解體前,蘇聯龐大的工業體系,也有相當多的問題沒有解決,尤其是輕工業領域更是完全落後於西方世界。

至於現在,蘇聯不僅輕工業拿不出手,重工業也十分落後,也難怪約瑟夫沒有和帝國主義國家硬頂到底的底氣。

……

1927年3月2日。

萊茵帝國,貝拉市。

貝拉是東非最重要的化工業中心之一,近些年來,貝拉更是已經成爲世界化工產業的新中心之一,匯聚了大批優質企業落地。

作爲東非東海岸的港口城市,貝拉靠近原料產地,能夠有效利用東非南洋殖民地的石油資源,未來北海灣(波斯灣)的油氣資源得到開發後,也能通過海運便利的輸送到此地。

同時,貝拉距離東非的三大煤炭產地,太特省,波西米亞省和漢薩省距離都不遠,這也就意味着貝拉市能夠獲得相對廉價的基本原材料供應。

在市場方面,貝拉市背靠東非中部工業地帶,也就是中央省,波西米亞省和洛林省,太特省等東非重要工業省份,同時也能方便對外出口工作的開展。

資源,市場,交通,政策,人才等因素綜合在一起,這使得貝拉市在20世紀初成爲東非毋庸置疑的化學工業第一城。

所以,考察東非的化學工業發展,繞不開貝拉市,1927年初,帝國皇儲弗里德里希親自到貝拉市視察。

羅德西亞省和貝拉市的官員們親自到貝拉市火車站迎接皇儲專列的到來。

上午七點,專列緩緩的駛入貝拉站,如今東非列車大部分已經換成了內燃機車,而帝國皇室專列也是如此,至於原來的蒸汽專列則被送進了東非國家交通博物館,供帝國民衆參觀。

除此外,東非部分鐵路的電氣化改造也已經完成,電力機車在東非也有一定的佔比,但是這種電氣化鐵路只有在特定區域才能見到。

而皇室專列目前顯然不會採用電力機車牽引,不管從安全性還是可靠性,亦或者交通通達性的角度來說。

很快弗里德里希西裝革履的出現在車廂門口,和歐洲諸多王室不同,萊茵帝國皇室在衣着上更傾向於日常化,注重舒適性。

而歐洲君主貴族或者領導人,這個時期以軍裝爲潮流,尤其是德國,法國,奧匈帝國和蘇聯等歐洲大國,就比如德皇威廉二世,蘇聯領導人約瑟夫等。

如果不考究衣料,做工,品牌,個人氣質等因素,就弗里德里希的打扮走在帝國街頭,都顯得有些平平無奇。

“歡迎皇儲殿下到來我們省視察!”羅德西亞省高官皮埃爾熱切的上前說。

貝拉市是羅德西亞省的省會,所以這次迎接弗里德里希的人員,既有省裡的高官,也有貝拉市的官員。

弗里德里希公式化的和皮埃爾等官員打了招呼,隨後開始四處打量起來。

“貝拉站看起來有些擁擠,規模小了點。”

皮埃爾解釋說:“皇儲殿下,貝拉站建立的時候,貝拉市還僅僅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城鎮,當時也沒有考慮到如今規模發展到這麼大。”

貝拉是東非排名前十的城市之一,近幾年人口已經突破一百萬,而當初貝拉市車站建成的時候,當地人口僅有十幾萬,雖然當時的設計人員,按照五十萬規模城市規劃,應對未來貝拉市的發展,可現在貝拉火車站的運營也稍顯吃力。

弗里德里希說:“貝拉已經成爲了東非東海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甚至能夠輻射到萊茵市等內陸腹地,貝拉火車站也應該擴建。你們的貨運站,應該不會也像客運站這樣吧!”

客運站小點,旅客可以選擇公路出行,而鐵路貨運如果也超負載,那就有可能影響到貝拉市經濟發展,甚至是拖累地區經濟的發展。

就比如東非重工業基地的波西米亞省,貝拉市是其最重要的出海通道,如果鐵路貨運能力不足,這會極大拖累波西米亞省對外貿易發展。

對於這一點,皮埃爾倒是信心滿滿的說:“貝拉市的鐵路貨運能力絕對是能滿足區域發展需要的,當初貝拉市建設時,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爲內陸經濟服務,所以鐵路設施的設計冗餘是足夠的。”

“至於客運方面,現在貝拉市確實存在短板,畢竟誰也想不到貝拉市會發展如此之快,而且當初貝拉市的產業也沒有考慮到人員往來會達到如此規模。”

貝拉市靠的是工業起步,但是貝拉市如今顯然成爲了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那樣的開放性城市,海內外人員往來每年都在增加,而且貝拉本身是東非一個比較重要的交通樞紐,所以轉車的人也比較多。

這些原因,讓如今貝拉市火車站的運營超過了其設計上限。

皮埃爾接着說:“不過,我們已經準備建設新的車站,供應本地市民還有國內外旅客出行需求,如今貝拉市東站已經選址完成,正在準備進入建設階段。”

弗里德里希對這個解釋還是比較滿意的,事實上,鐵路方面顯然不歸地方政府管理,但是皮埃爾卻能清楚的瞭解這方面信息,這也說明了他平時工作的態度。

畢竟,試想一下,一個連自己管理區域內基本情況都搞不清楚的官員,如何能指望他管理好自己的區域呢!

弗里德里希說:“交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最早集市的形成也要選址在交通便利的區域,所以對區域內的交通規劃,應該在配合國家整體交通規劃的大前提下,儘可能的因地制宜,提高交通通達性和效率。”“尤其是貝拉市,本身就是全國水鐵聯運的重要樞紐,同時又是工業和人口大市,對交通領域的需求和標準要求也更高。”

“對於貝拉市,帝國政府的期望是未來能夠成爲東海岸的五個對外開放中心,你們貝拉市剛好在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馬普托,新漢堡港中間,算是東非東部沿海的重要紐帶。”

實際上,東非東海岸的港口城市還有不少,但是其他港口城市的發展,已經被這五個城市拉開了距離。

就比如贊比西河口的欣代市,作爲大河入海口,可惜因爲贊比西河自身條件的劣勢對欣代市的作用很有限,而南方的伊尼揚巴內港則缺乏經濟腹地,北方的克里馬內和納卡拉等港口發展較快,但綜合條件比貝拉還是差了一點,姆特瓦拉和林迪則不在東非經濟發展的主線上。

“好了,我這次來的目的主要還是對你們市的產業進行視察,接下來由貝拉市政府的人員陪同即可,你們的主要任務還是工作。”弗里德里希說。

於是,皮埃爾等省內官員只能離開,接下來弗里德里希則由貝拉市市長克亞爾陪同參觀本市的產業區。

貝拉市的產業區,或者說工業區依託蓬圭河口建設,衆多工廠組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區域矗立在蓬圭河岸。

高聳的煙囪,向天空中排放着濃煙,在城市上空,形成一片肉眼可見的暗色窪地,這裡也是東非最大的石油煉化工廠所在地。

貝拉市長克亞爾向弗里德里希介紹說:“每天都有油輪將南洋等地區的原油資源輸送到貝拉港,我們當地的石油和化工企業,將這些原油進行提煉,亦或者更進一步加工成塑料,乙烯,丙烯等等產品,再通過鐵路公路送往內陸的波西米亞工業區或者全國其他地區。”

“目前,我們市的一些化工產業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不過,和德國還有一定的差距。”

德國的化工業依舊是世界第一,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在一戰前後,德國的化學可以說又迎來了一次跨越式,將東非和美國等國家甩在身後。

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實際上在於國情的不同,東非和美國化工業發展的條件無疑比德國要好一些,尤其是對原材料的獲取上。

但這反而更容易讓東非和美國相關企業不思進取。

而德國本身資源相較於其他世界大國算是比較匱乏,在一戰期間,因爲封鎖的原因,德國企業更是不得不通過科研技術創新,從而彌補當時德國物資短缺問題,就比如合成氨,煤化工,合成橡膠,人造硝酸鹽,人造纖維等等領域,德國都處在領先地位。

而且德國在部分化學工業領域本來就具備先發優勢,比如合成染料,在上個世紀就被德國企業壟斷了全世界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市場。

而東非和美國也不能說一無是處,在石油化工以及其延伸出的產業方面,兩國做的不錯。

克亞爾向弗里德里希說:“德國的化學工業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十分發達,而我們東非的化工產業在20世紀初,纔開始起步,所以兩國之間本就有很大的差距。”

“同時,德國在相關領域人才培養方面,具備巨大優勢,這種差距需要國內高校和企業共同追趕,纔有可能追上甚至超過德國。”

“我們貝拉市的許多企業,技術就是來源於德國,同時也有不少德國的化工業巨頭在貝拉建設有工廠,就比如德國的染料巨頭法本公司,掌握合成氨技術的哈伯博施法公司等等。”

在20世紀初,德國憑藉雄厚的積累和技術優勢,採用專利授權和技術合作影響東非,美國、日本等國的化工發展,而德國在貝拉市的投資就多以技術合作方式展開。

東非市場毫無疑問對德國企業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就比如貝拉市的重要客戶,布拉瓦約市,其紡織業就從貝拉買入染料對產品進行加工,而德國的法本公司,就能從中分得一杯羹。

弗里德里希問:“那我們自己的企業呢?”

克亞爾說:“我國化工企業和德國的差距不小,但在特別領域,也有自己的獨門絕技,尤其是石油化工,塑料,化學纖維等方面。”

“而且,帝國化工業近些年來發展速度進入了一個比較快速的階段,只要隨着時間推移,必然能夠超越德國等國家。”

“帝國在化工領域起步比較晚,但是近些年投入大,且越來越多的高校和研究所,實驗室,企業加入進來,就比如今年姆貝亞理工大學,他們就研發出一種新型人造纖維。”

“我們市的企業已經和姆貝亞理工大學進行了接觸,有望投入市場,這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化工領域的進步。”

“而這種案例近幾年越來越多,同時我們也已經吃透了曾經從德國等國家獲得的技術,培養了大批科研人員和熟練工人。”

“未來一段時間裡,帝國的化工領域將迎來一個技術爆發期,極大推動帝國化工業的發展,更好推動全國工業化進度。”

化學工業作爲基礎工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包括鋼鐵冶金,紡織,船舶製造,裝備製造,汽車等等發展都離不開化學工業,它同時關係到軍事和農業等領域的發展,就比如炸藥和農藥化肥。

而這也是弗里德里希親自到貝拉視察帝國化學工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東非的化工業佈局不僅僅如此,而是一個涉及全國衆多城鎮,形成龐大規模和網絡的複雜工業系統,只不過在這個系統中,貝拉市的化工產業更具有代表性。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其他城市的化學工業就弱,比如之前提到的姆貝亞市,其在技術研發領域就更具有優勢,除此外東非首都萊茵市,達累斯薩拉姆,卡賓達,蒙巴薩,羅安達等等,但凡東非的大城市,都有相關產業佈局。

就是許多中等規模城市,也在化工業領域各有所長,就比如太特市和新漢堡港市的煤化工,巴加莫約的特殊塗料研發等等。

克亞爾說:“依照我們東非的資源和規模優勢,只要能保持如今的發展進度,那麼超越德國只是時間問題,畢竟德國的精力和資金,人員是有限的,而帝國能覆蓋的領域和產業更多,未來反而是美國可能繼續成爲帝國的主要對手,就比如現在,我們和美國在石油化工方面的競爭比較激烈。”

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387章 初交手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293章 入關!第1141章 學習第463章 站隊第95章 兵工廠升級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926章 機耕路第380章 夜談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424章 奔逃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287章 西逃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967章 奧拓第624章 要人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463章 站隊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861章 分贓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012章 萌芽第418章 學徒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797章第194章 迎接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618章 良知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2章 戰場間隙第775章 紹奎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1238章 教唆第904章 卡賓達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606章 後悔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463章 站隊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454章 軍演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475章 出手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053章 波斯灣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704章 底氣第968章 分歧第187章 勸說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536章 間諜第1199章 討論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418章 學徒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1384章 德奧出兵請假第1194章 鐵礦商機
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387章 初交手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1533章 施瓦本省第293章 入關!第1141章 學習第463章 站隊第95章 兵工廠升級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926章 機耕路第380章 夜談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1392章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273章 雞飛狗跳第424章 奔逃第1150章 羅德斯公司第287章 西逃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967章 奧拓第624章 要人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687章 近衛師境況第463章 站隊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861章 分贓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1012章 萌芽第418章 學徒第159章 實驗基地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957章 農林牧漁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846章 東非牛仔第1409章 薩丁迪達平原第797章第194章 迎接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618章 良知第980章 大西洋經濟區第118章 啤酒館聚會第1438章 會議召開第12章 戰場間隙第775章 紹奎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1238章 教唆第904章 卡賓達第751章 西線反攻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525章 視察軍隊第606章 後悔第1419章 東非人的優越性第463章 站隊第813章 馬達加斯加島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133章 西北移民工作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398章 歐洲共識第5章 火熱的製造業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454章 軍演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501章 四海兩湖兩內陸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475章 出手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053章 波斯灣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456章 帝國主義第704章 底氣第968章 分歧第187章 勸說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536章 間諜第1199章 討論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418章 學徒第721章 1885型重機槍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1384章 德奧出兵請假第1194章 鐵礦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