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0章 節水農業

“這個貝尼託也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乍一看不起眼,但是仔細一查,他的所謂意大利戰鬥隊人數已經超過了萬人,而且帶有政黨性質。”

皮切爾啤酒館的角落裡,東非特工洛蘭特對着自己的同事謝夫芝說道。

謝夫芝喝了一口啤酒,往着貝尼託演講的地方瞄了一眼,隨後道:“這個貝尼託的父親就是一個資深的意大利老工黨成員,之前他也是工黨的一員。”

“不過,就貝尼託的個人經歷來說,他更像一個混子,從上學時代就是如此,喜歡說大話,當老大,口才也算一流,想法也多,而且不僅敢說,行動力也很強,要不然也不可能拉起這麼大一支隊伍。”

“除此外,此人的思想上推崇集權和擴張,而如果意大利戰鬥團繼續發展的話,很有可能成爲意大利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要知道這個所謂意大利戰鬥團成立還不到兩年時間。”

洛蘭特皺着眉頭聽完貝尼託的情報後說道:“聽起來是個人物,不過他的性格和做事風格,我認爲不是不可持續性的,也就是他沒有和現在的意大利政府發生衝突,要不然早就完蛋了。”

對於洛蘭特的評價,謝夫芝說道:“我也是這麼認爲的,從他的演講中就可以看出來,他並不像傳統的政治家,反而更像歌劇演員,嗓門很大,動作浮誇,不過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帶有很強的煽動性,可以調動人的情緒。”

洛蘭特說道:“既然如此,那我們也就不需要對於這種人物過於關注。”

東非情報部門在都靈的人員關注到貝尼託完全就是一個巧合。

在意大利,都靈的情報組織主要是爲了把握意大利王國的政府情報信息以及觀察意大利工黨在當地的活動。

而因爲貝尼託曾經工黨的身份,以及他的家庭背景,所以都靈情報部門認爲他可能和意大利工黨有所關聯。

不過,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收集的情報,這個貝尼託顯然和意大利工黨尿不到一個壺裡。

就是他所成立的組織也和意大利工黨風牛馬不相及。

而爲什麼之前東非情報機關懷疑他的意大利戰鬥隊和工黨有牽連,這和工黨組織在歐洲的複雜形勢有關。

歐洲工黨,甚至各國工黨不乏因爲政治路線不同,而分道揚鑣,或者另立門戶的存在,但是這種分裂或者新成立的組織,本質上依舊是工黨,只不過他們的路線不統一罷了。

這並不奇怪,就拿已經成功的俄國工黨來說,其黨首弗拉基米爾就和之前歐洲工黨有不同路線之爭。

弗拉基米爾主張通過暴力手段奪取國家政權,從而建立工黨政權國家,而他的路線已經被證實成功了。

所以,脫離工黨組織後單幹的貝尼託纔會引起東非情報組織的注意,畢竟在沒有接觸前,誰知道這個貝尼託是不是因爲和原意大利工黨內部意見不合,所以出走建立一個新的工黨組織。

不過,結果是“好”的,這個貝尼託完全不是工黨分子。

否則像他這種大張旗鼓在都靈等地方從事政治活動的組織,早就被意大利王國政府列爲打擊對象了。

……

萊茵市。

1920年末。

歐洲流感在東非全國爆發並且達到高峰,而最能證明這一點的就是實行嚴格封鎖的萊茵市,也已經出現了大量病例,這讓今年東非本就情況不容樂觀的經濟雪上加霜。

“整個1920年,全國感染者數量已經無法統計,不過好消息是病毒的殺傷力大幅度削弱,目前我國因爲歐洲流感而導致死亡的人數僅有二十八萬多例。”

“其中有十萬多例,是歐洲流感在今年年中兩個月內造成的,過了七月之後,歐洲流感反而致死率大大降低。”

“目前,全國的累計感染者數量可能超過三千萬,不過對於帝國的總人口來說,感染率遠低於歐洲各國。”

東非總人口一億六千多萬,三千萬也就相當於全國人口的兩成左右,而且這裡面還有重複感染的倒黴蛋。

這也就意味着目前東非疫情的致死率甚至不到千分之二,而這主要得益於相對嚴格的隔離政策以及東非政府的充裕“彈藥”。

這裡的“彈藥”主要指的是醫療物資,尤其是一些特效藥大大降低了感染者死亡風險。

這些特效藥的具體藥效不明,但是確實有可能提高了東非民衆的抵抗力,之所以如此,主要是這些特效藥很多是東非的中成藥。

“而這次歐洲流感,損失最嚴重的是印度和遠東帝國,這種人口稠密,且醫療衛生水平低下的國家。”

“這種國家的疫情情況,完全無法估計,不過肉眼可見其情況十分糟糕,今年遠東帝國的移民申請都因此增加。”

歐洲大流感,禍害最嚴重的還是那些落後國家和地區,隨着歐洲流感的威力削弱,像東非這種工業國,至少有充裕的物資來對抗疫情。

而很多落後國家和地區,不僅要和歐洲流感對抗,還要忍受饑荒,營養不良,糟糕的衛生環境,各種自然災害,甚至是戰爭等各種問題。

就比如遠東帝國,雖然歐洲流感的情況十分嚴重,但是其產生的影響卻沒有國內的軍閥混戰情況更大。

而今東非看遠東帝國,甚至就像前世遠東帝國看非洲一樣,前世非洲各國應對疫情基本上就是“無事發生”,或者說和其他災難相比,疫情完全算不上大事件。

“而其他國家,諸如歐美大國的傷亡人數普遍在幾十萬人左右,俄國的情況不明,而除了俄國以外,死亡人數最多的是美國,上個月美國公佈的死亡人數大約是六十萬。”

這個數據的水分很大,按照東非的估計,美國死亡人數應該在百萬以上,不過這也很正常,各國防疫部門在統計數據的時候,都會有所隱瞞。

就比如東非的所謂三十八萬死亡人數,真實數據應該比這個多,但是誤差大不了多少,就算翻一倍也不過和美國公佈的死亡人數相當,但是東非的人口可比歐美國家大的多。

就是人口世界第四的俄國,人口也比東非少了數千萬。

而在列強國家中因爲歐洲流感死亡人數最少的國家則是法國,法國的死亡人數在二十萬左右,不過法國的人口在列強中屬於偏低的,同時還是嫌疑最大的疫情策源地。

如果不是克列孟梭頂着壓力出臺了世界最嚴的疫情管控政策,那對於當前法國絕對又是一個沉重打擊。

與之對比,英國的疫情可以說是列強中最嚴重的,死亡人數超過五十萬人,僅次於美國,但是英國本土人口卻只有美國的下半。

聽完了衛生部的數據,恩斯特說道:“希望這場瘟疫能在明年徹底結束,不過,現在我們已經無法繼續和瘟疫消耗,社會的生產活動要繼續,而第五個五年規劃也要正式開始推進。”

“鑑於今年和明年的疫情形勢,首先開啓農業領域的項目,等到明年年中再依據疫情的發展情況,決定工業和服務業領域的項目開展。”

農業是受疫情影響最小的,畢竟鄉村地區人口分佈相對均勻,生產活動也比較固定,不像城市那樣人口集中的同時人口流動還十分頻繁。

於是,在1921年,東非政府的第五個五年規劃,首次以農業爲發展打開基礎。

而這一點和之前東非的五年計劃有着顯著區別,以前東非的五年計劃,實際上可以用五年工業計劃來形容,優先發展工業是基礎。

而第五個五年規劃不僅首次將第三產業制定爲發展重點,同時因爲疫情的特殊原因,最先下場的反而是農業。

而五五規劃中,關於農業的重點,這次體現在兩個方向,一個是土地綜合整治,另一個則是節水農業。

而接下來就輪到農業部門向恩斯特彙報工作了。

“陛下,根據如今東非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農業部以及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等,通過聯合調研和研究,認爲第五個五年規劃期間,農業領域的發展應該進一步朝着着集約化方向推進。”

“1920年,全國的耕地面積達到了二十七億畝,糧食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二位,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一位。”

“帝國的農業總產值位居世界首位,遠超世界其他國家。”

“通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僅全國農用拖拉機擁有量就高達八十多萬臺,除此外,其他穀物或者農作物種植和收割機數量也大幅度提升。”

“農藥和化肥產量也大幅度增加,進一步提高了帝國的農業產量,機械化和農藥化肥的使用,使得我國糧食產量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

這也就是說,東非用世界第二的糧食種植面積,種植出了比美國更多的糧食。

而在世界農業危機持續的情況下,東非能夠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實也和東非的國情分不開關係。

因爲要清楚一點,因爲人口差異的原因,東非比美國多出了六千萬張嘴,所以東非必然要在農業,尤其是糧食作物種植上狠下功夫。

除此外,東非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已經達到世界第一水平,同時東非的主要糧食作物以水稻爲主,而美國則以小麥爲主。

很顯然,一般情況下水稻的產量要高於小麥,除此外東非作爲熱帶國家,大部分土地一年實現一年兩熟,而實際上東非的糧食作物,基本上實現了兩年五熟。

這種情況下,東非的糧食產量超過美國也是必然,雙方在耕地面積上本就相當,而東非的氣候實際上也不錯,至少光熱條件比美國更好。

而東非和美國在農業自然條件上的顯著劣勢,也可以總結爲兩點,那就是土壤和水源。

而接下來,農業部門也提到了這兩點。

“我國在農業領域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但是農業發展中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首先就是水資源的限制,讓我國農業的潛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我國本質上是一個水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

雖然印象中非洲是比較乾燥的大陸,但是從紙面數據上來看,東非的水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其實並不低。

先不說東非境內有全世界第二大的熱帶雨林,單就是一個索倫湖(坦噶尼喀湖)的水資源總量就接近十九萬億立方,僅次於貝加爾湖和美國的五大湖。

僅這一個湖泊,東非的水資源總量就比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還要多,就比如遠東帝國,其全國水資源總量也才兩萬多億立方,還不及東非一個湖泊的水量。

不說索倫湖(坦噶尼喀湖),就是大湖(維多利亞湖)就足夠和遠東帝國全國水資源相提並論了。

不過很顯然,這種數據和現實情況有着很大的區別,至少就東非而言,其可用的水資源實際上還不如遠東帝國。

而大湖,索倫湖,馬拉維湖等等世界排名靠前的超級湖泊,只能惠及周邊地區,而不能惠及東非全國。

農業部就指出:“我國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但是分佈極其不均,而涉及到我國大部分農業產區,不管河流還是湖泊,亦或者降水都比較緊張。”

“過去,我國雖然建設了一批水利設施,但是這些水利設施同樣受制於規模,技術,自然條件等原因,不能完全解決我國部分區域的農業用水緊張問題。”

“尤其是我國的南方最爲嚴重,在贊比西河以南,工農業用水競爭相對尖銳和激烈,在其他地方也存在類似問題,比如東非高原的中部,帝國東北部等人口,農業相對稠密或者發達的地方。”

“這使得大量優質的糧食產區,水資源情況反而越緊張。”

這裡農業部所指的優質糧食產區主要是從產量和質量上來說,東非的優質土地分佈可以說是圍繞着剛果雨林分佈的,越是距離雨林越遠的地方,反而土壤的養分越高,同時土壤酸鹼度更加均衡。

就比如東非的大湖區西部,因爲土壤偏酸性,所以糧食作物選擇水稻更加合適,而土壤的酸鹼度又和降水存在一定關聯。

就比如遠東帝國,酸性土壤分佈的區域,也就是其南方,雨水多,而北方鹼性土壤分佈區,降水少。

東非的土壤分佈也比較類似,越是靠近剛果雨林,土壤越呈現酸性,反而不適合糧食作物生產。

而大湖區能成爲東非水稻種植基地,是因爲水稻能適應偏酸性的土壤。

而中性土壤的化肥利用率最高,東非的中性土壤分佈主要在南方等區域,且主要位於熱帶草原氣候區域,而熱帶草原氣候的整體降水是偏少的。

農業部提到:“雖然我們建設了大量水利設施,從而使得水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但是就具體情況而言,我國農業對淡水資源的利用依舊呈現出粗獷的特點。”

“而我國本來就降水呈現不穩定性,在氣候異常時期,即便藉助水庫等水利設施,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所以,有必要在水資源嚴重不足,或者氣候相對複雜多變的區域,推廣節水農業,來保證突發情況下,我國農業已經可以正常穩定運作。”

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03章 “大殺器”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396章 推測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84章 消息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958章 巴拉圭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1092章 菜市場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936章 軍售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354章 電報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98章 遊歷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1230章 水權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1344章 輿論戰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492章 靜坐戰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591章 歸途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867章 推銷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196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鍊鋁廠第55章 到東非去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1326章 野望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1293章 肢解第197章 建議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33章 尋找“光明”第596章 壓迫感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396章 推測第222章 體面第1章 穿越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1540章 鐵路橋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60章 革新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222章 體面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494章 假情報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018章 磋商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523章 旱情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402章 妥協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598章 新年第832章 押解
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1447章 阿拉伯部落串聯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03章 “大殺器”第1472章 重返歐洲第1020章 反向移民第1065章 黑人天堂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396章 推測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84章 消息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628章 引入外資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958章 巴拉圭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1092章 菜市場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936章 軍售第1016章 日俄戰爭爆發第1134章 奧匈帝國內部爭議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354章 電報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98章 遊歷第1197章 老天爺賞飯吃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1230章 水權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1344章 輿論戰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105章 葡萄牙人第1408章 技術進步第492章 靜坐戰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591章 歸途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867章 推銷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338章 政治互信第1196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鍊鋁廠第55章 到東非去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703章 有軌電車和東非電力發展機遇第1326章 野望第1310章 禍水東引第1293章 肢解第197章 建議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33章 尋找“光明”第596章 壓迫感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1210章 三大艦隊第396章 推測第222章 體面第1章 穿越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1540章 鐵路橋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60章 革新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222章 體面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494章 假情報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1129章 火藥桶上跳舞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018章 磋商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476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523章 旱情第660章 貿易和產業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402章 妥協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598章 新年第832章 押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