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4章 整合資源

高速列車的牽引機車可以是蒸汽機車,也可以是內燃機車,亦或者是電力機車,英國和美國是蒸汽高速列車研究領域最頂尖的兩個國家。

英國現在運營的飛翔蘇格蘭人號,最高速度能達到一百六十公里每小時,美國最快的蒸汽列車也能達到一百四十公里每小時,而這還不是英國的極限,前世再過幾年,英國研發的蒸汽列車甚至創下超過二百公里每小時的記錄。

至於美國,雖然也有內燃機車研發項目,但還沒有大規模應用,前世一直到四十年代後,美國纔開始大規模淘汰蒸汽機車,使用內燃機車替代。

在世界主要工業強國裡,可能也東非在蒸汽機車研發領域基礎和實力最薄弱,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在19世紀末,東非工業還在學習歐美,本世紀初,東非的自主研發能力才提升上來。

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內燃機的天下了,蒸汽動力也就在船舶製造業領域還能大發神威,但也面臨內燃機的競爭。

不過這也使得在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領域,東非和德國排在世界第一梯隊,在1910年以前,德國還穩居首位,20年代開始,東非軍工和科研全面發力追平德國。

雖然東非佈局早,可不能忽視德國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的強悍工業實力和雄厚人才積累。

在1903年,德國就研發出了時速超過兩百公里的電力機車,只不過受制於技術沒有商業化,這也是德國技術應用的一個縮影,截止到當前德國還有大量蒸汽列車運營。

而同時期的東非蒸汽機車佔比已經降到極低水平,內燃機車現在在東非鐵路中佔據主要地位,而電力機車更是快速發展,已經在東非鐵路系統中佔比很高,威脅內燃機車地位。

鐵道部部長威爾斯說道:“皇儲殿下,總結來說,帝國鐵路事業想要繼續發展,最根本的就是和公路交通形成差異化競爭,尤其是在中遠途客運領域。”

“鐵路虧損的原因,基本上是客運導致的,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就是遠東帝國,蘇聯那種公路交通尚未發展的國家,鐵路客運盈利表現不錯。”

“當然,這些工業水平低下的國家,本身鐵路線路比較匱乏,客運線路也更少,民衆和企業選擇不多。”

“而東非就不一樣,我們的鐵路總里程超過三十萬公里,形成了比較密集發達的鐵路網絡,而這也造成了客運分流,原本乘客只能選擇一條線路,並且輻射範圍更大。”

“現在,在東非鐵路全面網格化下,乘客的選擇就變多了,且同一區域的民衆也可以選擇最便利的車站上車。”

“但是,這也導致我們鐵路系統的運營成本增加,可這種基礎民生工程,顯然不能以經濟利益衡量。”

不僅是東非,歐洲許多國家的鐵路也會考慮這個問題,就比如德國,爲了照顧低收入羣體的出行需要,德國鐵路也會對一些非盈利線路進行補貼。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名詞,那就是“汽車貧困”,這種現象在美國和東非這種汽車大國尤其突出。

畢竟汽車也是需要燃油和保養的,如果低收入羣體購買車輛,反而會因此加重負擔,壓縮在食品,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消費。

美國政府可以不重視這個問題,東非政府顯然不是這種態度,反映在東非就是重視對公共交通的發展。

公共交通中,鐵路無疑也屬於這個範疇,尤其是區域間的往來,因此爲了滿足低收入羣體的需要,廉價的公共交通服務必不可少。

如今世界各國工黨猖獗,如果不重視基礎民生和社會公平問題,那就有可能引發社會動盪。

這也是歐洲許多國家重視社會交通公平的原因之一,當然,歐洲各國可能還會從能源角度考慮,就像德國,因爲石油資源匱乏,所以反而更重視鐵路領域的發展。

弗里德里希皇儲在聽完威爾斯的辯解後,也沉默了片刻,他說道:“既然如此,鐵路系統的改革,可以暫時放緩,當前主要任務就按照你所說,放在兩個方面,一是優化線路,二是繼續推進鐵路電氣化改造。”

“尤其是我國東部,中部區域的鐵路網絡,你們鐵道部做一個詳細的調查和論證,將全國一些不合理的線路還有車站取締,綜合社會方面的建議和需求,完善帝國鐵路網。”

“眼下,帝國正在大規模興建水運,這一點你們應該也重視起來,和交通部,水利部,國家電網等部門和單位溝通。”

水運對鐵路的競爭力同樣比較顯著,如果說公路主要搶的是鐵路客運的飯碗,那水運搶的就是貨運飯碗。

而貨運,尤其是大宗商品運輸恰好是鐵路最主要的收益來源,這一點各國都是一樣的。

就比如前世美國鐵路客運徹底完蛋後,絕大部分線路就專心於貨物運輸,畢竟貨運運輸和客運不一樣。

鐵路客運必須考慮乘客的時間要求,不能像公交車和汽車一樣,可以隨意變動,更加靈活,這就導致鐵路客運空車問題比較嚴重。

這還是在東非經濟和人口,城鎮分佈相對均衡的情況下,美國的問題就更突出,現在美國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中西部都比較薄弱,而美國從上個世紀以來,又在中西部建設了大量鐵路,這也是美國鐵路客運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

弗里德里希接着說道:“最近幾年,隨着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落地,全國電力格局也會發生重大變化,而這和帝國鐵路電氣化息息相關。”

“畢竟,鐵路電氣化必須考慮電力資源和輸送問題,縱觀世界各國,鐵路電氣化程度高的國家,水電基本都不弱,在發電結構中佔比很大。”

“我們東非本身也是水電資源極其充沛的國家,中西部鐵路電氣化過程中,電氣化程度就比全國其他區域要高,所以,你們在線路優化過程中,應該重視這個問題。”

東非中西部的水電資源極其豐富,大約就是前世剛果,安哥拉,贊比亞三國所在區域,尤其是剛果河流域,剛果河的衆多支流被東非開發利用,成爲東非水電能源基地。

而中西部水電資源在東非只是比較具有代表性,其他地區的水電資源同樣比較可觀,就像這次贊比西河流域治理開發,將進一步提升和調節東非全國發電格局。

目前,東非水電在發電結構中的佔比已經超過百分之一五十,就很能說明問題,而在二十年代以前,水電發電量在東非還不到百分之三十。“這些年,尤其是南方還有東部的水電增長速度很快,等到卡布拉巴薩水電站等工程建成後,更是將全面改變帝國電力產業區域分佈。”

“你們可以和水利還有電力部門合作,加快電氣化鐵路建設進度,在七五期間,全國電氣化鐵路佔比,最好能達到百分之四十。”

這次比例已經很高,哪怕前世21世紀,電氣化鐵路佔比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國家也並不是很多。

就以前世非洲來說,除了南非電氣化鐵路佔比超過百分之三十以外,其餘非洲國家的電氣化鐵路就沒有超過百分之十的。

當然,前世非洲許多國家別說電氣化鐵路,連普通鐵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都不常見。

而非洲之外,也就遠東還有歐洲的電氣化鐵路程度高,21世紀電氣化程度最高的依舊是瑞士,幾乎達到百分之百,然後是比利時,超過百分之八十,日本和遠東帝國都超過百分之七十。

反而北美鐵路發展落後於歐洲和遠東,美國和加拿大的電氣化鐵路佔比都不到百分之一水平,這就類似如今美國和加拿大內燃機列車佔比極低,蒸汽機車佔據主導地位。

不過這也很好理解,北美,尤其是美國和加拿大,兩國地形一馬平川,而這也就意味兩國水電潛力不高,同時公路交通出現後,加上後來的航空業,兩國更是沒有動力發展鐵路交通。

弗里德里希的大餅依舊沒有畫完,他繼續說道:“到1940年以前,我國電氣化鐵路佔比要超過百分之五十,尤其是中部經濟帶區域,要全面實現鐵路電氣化。”

中部經濟帶,它並非指的是東非的中部,而是東非南北國土中段,和赤道平行的廣大區域,該區域包括前世的坦桑尼亞,莫桑比克,馬拉維,津巴布韋,剛果,贊比亞和安哥拉。

也就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東非人口最集中,經濟最發達,城市最密集的區域。

而中部經濟帶的鐵路客貨運輸量在東非全國鐵路網中佔比也是最高的,畢竟這個區域,不僅承擔東非國內主要客貨運輸,同時也是印度洋和大西洋貿易的重要樞紐。

就比如巴西的貨物,可以先海運到東非西部的港口,然後通過東非的鐵路抵達東非東部港口,再輸送到印度洋甚至是太平洋沿岸。

雖然在大宗商品運輸中,成本依舊比不過直接繞道好望角,但對東非本國經濟意義重大。

而且,這個時間段,南美東部國家和亞洲的貿易本來就不算多活躍,畢竟雙方都是農業國,經濟互補性並不強,反而東非處在中間位置,成爲了絕大部分貿易的最終交易地點。

就拿橡膠產業來說,巴西橡膠出口到東非,完成加工後,出口到世界各地,而遠東帝國沒有橡膠種植,可它也不需要和巴西交易,畢竟東南亞的橡膠就很便宜,距離也近,而東非本身就在南洋有殖民地。

同理,遠東帝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像豬毛,桐油,礦產等,南美各國也幾乎不需要,主要還是出口到東非等工業國。

畢竟南美各國主要進口工業製成品,而不是工業生產原材料,他們本身的工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樣一來,地處於歐亞大陸,大洋洲和南美洲之間的非洲,在世界貿易中的地理優勢就得到了體現,而作爲非洲第一工業強國的東非,也在這套東非積極培養的貿易系統中佔據了優勢地位。

弗里德里希就說道:“東非是世界貿易的關鍵節點,而交通領域的發展,能不斷鞏固我們在世界貿易中的優勢。”

“鐵路在帝國交通領域佔據重要地位,所以,提高鐵路運輸效率,減少中間環節,壓縮鐵路運輸成本,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在帝國公路交通大發展的背景下,鐵路部門不能消極應對,除了提升技術水平,優化內部系統以外,還要和公路,水運部門加強合作,實現公路,鐵路,水運的聯運。”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線路各個部門就應該進行協商,避免重複建設問題,就像贊比西河流域,日後贊比西河干流通航後,那贊比西河沿岸的大宗貨運運輸,必然會優先選擇水運。”

“鐵路和公路部門,就不應該在其區域內過度建設和投入,甚至要放棄部分投入和運營。”

“同理,一些中短途運輸中,因爲公路的出現,你們鐵路部門應該拿出氣魄,主動放棄和公路的不利競爭。”

“當然,其他交通部門也要這麼做,總而言之,帝國的交通發展方向是多元化均衡發展模式。”

“相較於競爭,合作纔是未來東非各個交通部門的主要方向,從而推動帝國建立世界最高效的交通運輸網絡和格局。”

簡而言之,弗里德里希的意思就是減少東非內部交通的內耗,在國家統一協調下,各種交通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聯動發展。

放在20年代以前,東非交通雖然也講究均衡,但是各個交通領域的發展過程中,更重視堆量,且東非國家歷史短暫,缺乏經驗,這就導致了交通發展領域的一些混亂和浪費。

現在東非經濟早就過了粗放的發展模式,尤其是在國際競爭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才能繼續鞏固東非在世界市場中的優勢。

就像現在,美國經濟一團亂麻,就算等到美國經濟重新梳理恢復後,這個時間段內,東非和蘇聯等國家早就多跑了幾步,東非是放大領先優勢,而蘇聯是追趕和其他工業國之間的差距。

事實上,作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東非是否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還有爭議,畢竟東非工業規模雖然排在世界首位,但是人均問題上,東非和歐美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

這從城市化水平方面就能有一定的體現,所以,東非更要利用經濟危機這個重要歷史機遇,整合國內資源,縮小和其他國家的差距,從而讓東非成爲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強國。

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49章 疾病防控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591章 歸途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1422章 蘇聯第1502章 雅利安人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1293章 肢解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867章 推銷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103章 “大殺器”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9章 接觸戰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160章 革新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472章 備戰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1075章 肉類消費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031章 軍火貿易第861章 分贓第930章 漢薩省第577章 收尾第810章 海岸線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53章 土豆種植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801章 恭賀第949章 戰敗第930章 漢薩省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395章 下藥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380章 夜談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926章 機耕路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655章 茶產業發展狀況第577章 收尾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367章 鐵甲艦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10章 數據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1325章 卡塔爾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1084章 底氣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542章 生個艦隊第1324章 預謀第1317章 流亡政府
第1384章 德奧出兵第1332章 軍事半島第683章 瓜分世界第一階段完成第621章 歐亞果籃計劃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1554章 雙翼市場第1469章 查科戰爭第49章 疾病防控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194章 鐵礦商機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591章 歸途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1422章 蘇聯第1502章 雅利安人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1293章 肢解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705章 德蘭士瓦人的算盤第867章 推銷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103章 “大殺器”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9章 接觸戰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1235章 難以預料的發展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160章 革新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472章 備戰第1299章 喀山國庫劫案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1075章 肉類消費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1031章 軍火貿易第861章 分贓第930章 漢薩省第577章 收尾第810章 海岸線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53章 土豆種植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801章 恭賀第949章 戰敗第930章 漢薩省第1056章 以德國爲首第1074章 市場和矛盾第181章 武裝使團第897章 遠東戰爭結束第1395章 下藥第1494章 被架空的威廉二世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806章 “小會”辦大事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697章 石油產業佈局第259章 意大利:這次該輪到我上場了吧!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380章 夜談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1452章 化工產業第926章 機耕路第1234章 戰場均勢第655章 茶產業發展狀況第577章 收尾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795章 難兄難弟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096章 北部灣領地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367章 鐵甲艦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10章 數據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1325章 卡塔爾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1084章 底氣第1121章 康斯坦丁離世第542章 生個艦隊第1324章 預謀第1317章 流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