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6章 焦夫鎮

焦夫鎮。

截止到1931年3月,焦夫鎮的總人口規模達到了三千人,成爲一個規模尚可的小型城鎮,而原本生活在當地的圖布人,東非政府也沒有爲難他們,將他們遷徙到了達爾富爾南部生活。

東非人進入焦夫的時間並不短,早在一戰,東非的探險隊就已經深入這裡,並且和當地人打過交道。

二十年代,東非正式在焦夫設置了據點,之後,這裡成爲東非在庫夫拉地區的中心,不到十年時間,焦夫就從一處原始部落定居地,變成了頗具現代感的小鎮。

不僅修建了自來水,而且還通了電,在20世紀三十年代,單是這兩點,就已經超過了世界上許多落後地區。

除此外,郵局,餐館,電報,電話等等,該有的東西一樣都不少,這座人口僅三千人的小鎮,甚至還有一家小型電影院。

波爾一家就住在這座小鎮,波爾是東非索羅德礦業的一名員工,他的業務主要是爲公司上傳勘探隊的一些報告。

此時,他正在給家裡開闢的一小塊菜地澆水,在焦夫鎮,許多家庭都會種植一些蔬菜和水果來滿足食物多樣化上的需求。

“波爾,你家的辣椒種的很好啊,綠油油的,這應該是你之前說的摩加迪沙辣椒吧?”波爾的鄰居卡莫西多問道。

波爾笑呵呵的說:“是的,卡莫西多先生,在焦夫鎮雖然也有辣椒供應,但是大部分都是國內運過來的辣椒醬放在商店裡售賣,而我這個人吃不慣辣椒醬,所以就想着自己種一些,沒想到種活了。”

卡莫西多指着波爾的辣椒苗說道:“摩加迪沙辣椒,雖然國內大部分地區都能種植,不過光聽名字就知道,這種辣椒也很適合在沙漠地區生長,畢竟摩加迪沙就在索馬里沙漠。”

“而庫夫拉地區也屬於沙漠地帶,除了緯度比摩加迪沙偏高一些以外,環境上沒有太大區別,所以能種活摩加迪沙辣椒也就不奇怪了。”

作爲一個愛吃辣的國家,東非這些年來培養出了不少辣椒品種,摩加迪沙辣椒就是一種由當地農科院培育的辣椒品種,非常適合在沙漠地區的種植。

東非的兩河流域,也就是謝貝利河和朱巴河,本身就是靠着果蔬產業起家,因此摩加迪沙和基斯馬尤兩座城市的農業技術都相當不錯。

波爾說道:“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些辣椒苗估計幾個月後才能正式結辣椒,想要吃上一口新鮮辣椒炒肉可有的等了。”

卡莫西多說道:“主要還是焦夫這裡的位置太偏僻,交通落後,我們有限的耕地只能種植果蔬,糧食基本靠國內運輸過來。”

焦夫原本的耕地,在東非到來之前主要被用來種植小麥,這是圖布人最重要的主食來源,而東非人顯然不同。

圖布人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而東非人的生活水平,早就擺脫了只要吃飽這個層次,而是向着吃的更好的方向發展。

在這一點上,東非又和如今歐美等工業國家不同,受東非官方發佈的居民膳食指南和各種科普宣傳影響,東非民衆在飲食上講究多元化,或者說營養均衡。

因此,雖然同樣爲農業生產大國,東非民衆的許多蔬菜需求量和種植規模,都要高於美國人,同時在糖類和脂肪消耗上又少於美國人。

肉類消費上,兩國倒是不相上下,但是兩國的肉類消費結構又有所不同,東非在豬羊肉消費上高於美國,而在牛肉上要少於美國,同時,東非的內陸水產也比美國消費量大。

油脂上,東非和美國也有很大區別,尤其是黃油這個領域,東非的消費量要遠低於美國,但是各種植物油的多樣性又不是美國可以相比的。

糧食領域同樣如此,水稻,小麥,玉米,小米等等,東非也比美國更加多元化。

而東非這種繁雜的市場需求,也使得東非的中小型家庭農場比較盛行,他們會根據本地城鎮的飲食習慣,種植適合的農業作物,這也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畢竟,如果是那些適合大農場,規模化種植的農業作物,他們反而不可能競爭的過東非的大型國營農場。

可以說,東非多樣化的飲食需求,反而促進了中小型家庭農場的繁榮,尤其是城鎮周邊的農業地帶。

不過,焦夫鎮顯然享受不到這種待遇,受制於水源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焦夫鎮的耕地如何利用,都有明確的規定,當然,像波爾自家開闢的這種菜地,並不算在內。

焦夫鎮不缺土地,畢竟整個庫夫拉地區有接近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但這些地區大部分都是沙漠,缺乏水源,理論上來說,只要有足夠的水,焦夫鎮的居民想種多少地就種多少地。

但是,焦夫鎮的水資源供應是有限的,雖然焦夫鎮政府和軍方打了幾口新的水井,也禁不起胡亂揮霍。

波爾說道:“其實也還好,焦夫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裡只要耐得住寂寞,其實並不比國內其他地方差,未來利比亞鐵路開通後,這裡的日子只會更好。”

就在二人說話間,突然聽見遠處傳來一聲驚呼聲:“有車隊來了!”

波爾和卡莫西多朝着鎮外的方向看去,只見一支規模頗大的車隊正向着這裡焦夫鎮行進,車輪掀起一片塵土。

波爾判斷說:“這支車隊的規模不小,可能有十幾輛之多,看來這次來了不少人,咱們過去看看新人!”

對於焦夫這個相對封閉且平靜的小鎮,最不缺看熱鬧的人,尤其是每一次有人到來,哪怕只是路過,也會有人湊上去和他們攀談。

一般到焦夫鎮的外人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東非人,另一種是一些利比亞的阿拉伯商人。

這支車隊顯然是東非國內的,因爲利比亞的阿拉伯商隊都是駝隊,而且只會從北方過來。

阿拉伯商隊到焦夫,主要是爲了倒賣物資,他們從這裡進貨,然後販賣到意屬利比亞或者法屬利比亞的阿拉伯部落。

這也形成了新的商業路線,而這條路線的形成,也是因爲東非對庫夫拉地區的探索,在此前,東非和利比亞雖然也有陸地貿易,但主要通過埃及或者南德意志地區中轉。

因爲庫夫拉地區的環境過於惡劣,只等到東非人進入該地區,並且進行一些改造後,才建立了一些據點,從而讓當地擁有了一批穩定的水源和物資補給點。在此前,任何想穿過庫夫拉地區的人和組織,用九死一生,甚至無生形容都不爲過,與之相比,反而繞路更具有可行性。

焦夫還不是東非在庫夫拉地區最北端的據點,東非在庫夫拉地區最北端的據點是北方距離焦夫鎮四百多公里的一處軍事據點,或者說的崗哨,僅僅駐紮着七個人,也就是一個班的兵力。

在往北一百多公里,就是意屬利比亞的賈盧鎮,這其實也是一處綠洲,也是意屬利比亞的最南端,在古代是北非重要的貿易站之一,賈盧主要服務的是東西向的貿易,也就是埃及到利比亞西部等地區,它的西邊就是埃及比較知名的錫瓦綠洲。

賈盧鎮基本可以看做東非達爾富爾殖民地和意大利利比亞殖民地的分界點。

前世意大利就是通過此地,進入庫夫拉地區,但是,本時空裡,意大利殖民利比亞的時間就晚了許多,以至於和東非碰在了一起。

而這也意味前世利比亞這個國家的區域內,未來大概率會分爲四個國家所有,首先是以的黎波里爲中心的法屬利比亞,然後是以班加西爲中心的意屬利比亞,而南德意志王國也佔據着前世利比亞的部分領土,最後是東非達爾富爾殖民地佔據的庫夫拉地區。

也幸好利比亞中部和南部氣候條件十分惡劣,資源情況也不太明晰,否則就以現在的地緣狀況,旁邊還有個英國的埃及殖民地,幾個國家非打出狗腦子不可。

現實情況則是利比亞的幾個殖民者不僅和睦相處,而且還比較謙讓,就比如東非的據點,距離意大利的賈盧鎮就還有一百多公里,至於中間這一百多公里範圍,意大利和東非都看不上。

畢竟這裡既沒有人口,也沒有資源,連地面水和綠植都找不到,只有滿眼望不到頭的黃沙。

英國,法國,意大利,東非,南德意志王國幾個國家勢力範圍交匯地帶,差不多都是這種情況,甚至連清晰的邊境線都沒有。

……

此時,焦夫鎮外,在鎮民們的圍觀和歡呼聲中,車隊也終於抵達了這裡。

焦夫鎮的鎮長都親自到鎮外迎接,和普通鎮民不同,鎮長早就知道這支車隊的到來。

他上前迎接道:“你們就是喀佈教授所在的車隊吧?”

沒錯,這支進入焦夫鎮的車隊,正是之前喀佈教授所在的車隊,他們的目的地就是焦夫鎮。

這時,喀布和他的學生已經下了車,他對鎮長說道:“沒錯,我就是喀布,你好,科文鎮長。”

兩人的手握在了一起,相互問候了一下。

鎮長科文說道:“我早就接到了上級的指示,說你們這一兩天會到,所以,住房還有其他物資都已經給你們準備好了。”

“喀佈教授,你們一路從南邊到焦夫來,不知道如今北非鐵路的推進如何了。”

喀布回答說:“現在達爾富爾南邊的鐵路建設還是比較快的,就我們所見,從法希兒一直到安頓的數百公里正在建設,不過,後面一直到焦夫,就沒有太大動作了,只能看到零星的施工點或者營地。”

“總而言之,北非鐵路要修到焦夫,恐怕沒有幾年時間是不可能做到的,尤其是從安頓到焦夫這中間將近七百多公里的線路,建設的難度最大。”

“說不定班加西到焦夫的鐵路會比國內到焦夫更早完工也說不定。”

東非建設北非鐵路,按照計劃是兩段開工,一段是從東非國內,經過達爾富爾向着利比亞方向,一直推進,另一段則是從意屬利比亞首府班加西往南開工建設。

鎮長科文說道:“北非鐵路北段,也就是從班加西到焦夫的鐵路建設難度低一些不錯,但是我個人認爲南段或許會更早完成。”

“因爲現在北段都還沒有進入正式開工階段,現在,北段的主要精力還是在折騰班加西港口改造,短時間內,北段正式開工幾乎不可能實現。”

喀佈教授說道:“我倒是瞭解一些情況,因爲北非鐵路的最終目的,還是爲了方便和歐洲的貿易,因此,鐵路終點站的班加西港,原本的基礎設施就遠遠達不到我們的要求。”

“所以,對班加西港進行大規模改造是必須的,而這也使得,現在班加西港的貨物運輸因爲改造工程受到影響,從國內發往班加西的建材,也因此受到限制。”

“只有等到班加西港徹底完工後,北段才能正式加速建設,畢竟北非鐵路完全採用我國鐵路標準,包括鐵軌,電信號等等都要從國內走蘇伊士運河發往班加西。”

科文鎮長嘆了口氣說道:“看來,沒有五六年時間,北非鐵路想要完工,基本是不可能的了,這對於焦夫鎮卻是一個壞消息。”

“從焦夫回國,雖然可以乘坐汽車,但路況實在難以讓人滿意,而且路上還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只有鐵路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從焦夫到東非國內並沒有公路,或者說現代公路,尤其是庫夫拉地區,別說土路,就是在沙漠上行駛,好在庫夫拉地區的沙漠不算難走,但也足以讓人十分難受了。

對於這一點,喀佈教授深有體會,他說道:“尤其是過了安頓以後,這一路上,只能看指南針和一些特殊的標誌識別方向,道路完全是沒有。”

公路本身就具有指向性,畢竟沿着公路總不可能迷失在沙漠之中,但是,從安頓過後,一直到焦夫,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俗話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而在東非以前,達爾富爾北部一直到焦夫鎮,幾十萬平方公里生活的人連一萬都達不到,因此,當地自然也就沒有現成的道路。

放在古代,光是方向問題,就足以讓絕大部分人對庫夫拉地區望而卻步,而東非也是依靠國家力量,先進的機械設備,比如飛機,指南針等等,深入探索庫夫拉地區,這才爲北非鐵路的建設打下了最根本的基礎。

如果連這裡的情況都搞不清楚,自然也就不可能設計和規劃北非鐵路。

第861章 分贓第631章 準備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882章 出口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第315章 清倉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521章 申請第293章 入關!第865章 高原省第1223章 “療養”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740章 古戰法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1450章 摻沙子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431章 居所第1463章 代理人第1141章 學習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945章 空軍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505章 提速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385章 煽動第780章 追蹤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695章 納塔爾第964章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401章 駁回第1250章 謠言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394章 硬氣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615章 交流電第837章 颱風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556章 氣吐血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1012章 萌芽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99章 岸防炮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1377章 賄賂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1046章 毅力號戰列艦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
第861章 分贓第631章 準備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882章 出口第1394章 形勢判斷第1368章 魯道夫的人口計劃第315章 清倉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521章 申請第293章 入關!第865章 高原省第1223章 “療養”第1162章 弗朗茨四世來訪第1219章 先兵後禮第740章 古戰法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262章 英俄態度第1450章 摻沙子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1089章 最終圖謀波斯灣第580章 達累斯薩拉姆市電纜國營一廠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431章 居所第1463章 代理人第1141章 學習第1370章 節水農業第945章 空軍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458章 廢掉的一代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1467章 回籠資金第505章 提速第1253章 印太路橋第1456章 內訌和逼宮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737章 奇葩的印度人第385章 煽動第780章 追蹤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695章 納塔爾第964章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1072章 七大城市羣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1546章 南斯拉夫聯盟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401章 駁回第1250章 謠言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394章 硬氣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432章 美泉宮談話第1553章 準備後路第615章 交流電第837章 颱風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1086章 以法國爲底線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754章 東非海軍困境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954章 恩斯特“上班”路第799章 威尼斯會議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699章 兵役登記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556章 氣吐血第1391章 國際會議第1012章 萌芽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99章 岸防炮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1377章 賄賂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443章 韜光養晦第1046章 毅力號戰列艦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