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3章 1919年

東非佔領卡塔爾的時候,英國這個卡塔爾名義上的宗主國果然如東非所預料的一樣選擇了視而不見。

而事實上,東非入侵卡塔爾的過程和結果早就已經在周邊傳開,尤其是那些從卡塔爾離開的第三方人員,主要是各國的商人和外交人員,包括英國在卡塔爾的外交人員,在東非攻陷貝達之後,都十分默契的撤退到巴林等國家。

在此前,奧斯曼帝國在卡塔爾其實也有一支小規模的駐軍,僅僅兩三百人,但是早在奧斯曼帝國和英國戰爭爆發後就回國了,所以東非入侵卡塔爾的時候,島上並沒有其他國家的軍事人員存在。

所以說,東非吞併卡塔爾的過程可謂波瀾不驚,但是,這並非卡塔爾不重要,只要等東非在卡塔爾的一系列軍事和戰略部署完成,東非將成爲波斯灣地區最具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雖然東非本身就是世界大國,同時軍事實力強悍,加上之前擁有北部灣領地這個嵌入中東的楔子,所以在波斯灣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但是這種影響力卻不足以讓東非具有和英國,俄國一樣在波斯灣地區平起平坐的水平,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東非在波斯灣地區缺乏軍事上的威懾力。

這種軍事上的威懾力,就類似前世中東如果出現不利於美國人的局勢,只要將航母編隊開進波斯灣,就可以對波斯灣的大小國家形成一種強大的心理壓力,就比如伊拉克戰爭時期,美國第五艦隊的航母數量直接增加到五艘。

換算到這個時代,最震懾人心的海軍大殺器就是戰列艦,但是第三艦隊卻沒有停靠戰列艦的大型母港,東非海軍在波斯灣的威懾力自然要下降一個層次。

而坐擁巴林等重要波斯灣海軍基地的英國人,就沒有這個煩惱,卡塔爾半島補齊了東非這方面的短板。

雖然說戰列艦不一定完全代表着海軍的戰鬥,但是這個時代,只要不是孤陋寡的的國家,最認可的就是這種最強大的海軍戰艦。

就像前世,伊朗的導彈可以對美國航母造成威脅,但是航母的威懾力更能具象化,具有更大的威懾力。

而陸軍方面,之前俄國對中東的威懾力顯然也要大於東非,畢竟俄國直接和中東接壤,形成了一種泰山壓頂的氣勢。

當然,這種陸地方面的威懾力是要小於海軍的,尤其是對波斯灣沿岸國家,所以之前俄國在波斯灣的影響力雖然排在第二位,但是和英國的差距很大。

而東非和波斯灣隔着印度洋,最終對當地的威懾,還是要靠海軍起到主導作用。

……

時間轉眼來到1919年。

放在前世,這個時間段一戰都已經結束很久了,但是如今即便美國參戰後,歐洲大陸和中東依舊戰爭打的火熱。

在1918年下半年,同盟國和協約國各有勝負,因爲美國的加入,英法穩住了西線的局勢,成功頂住了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攻勢。

但是在南線戰場,協約國的情況並不樂觀,尤其是奧匈帝國帶領下,同盟國陣營在巴爾幹半島和中東取得了一系列軍事勝利。

同盟國成功打通和進一步鞏固了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安納托利亞半島)之間的陸地通道,這樣一來柏林到巴格達的鐵路再次暢通,只要擊敗波斯灣沿岸的協約國聯軍,那波斯灣航線將重新恢復。

希臘和阿爾巴尼亞兩個國家,在1918年末,最終還是被擊潰,這使得協約國的勢力從巴爾幹半島上萎縮到地中海一線。

而在東非佔領卡塔爾的同時,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聯軍也抵達了伊拉克,這極大振奮了奧斯曼帝國的士氣。

這也意味着南線戰場的焦點轉入紅海沿岸和波斯灣沿岸的爭奪,而波斯灣的重要性對於目前同盟國來說,要遠超過紅海沿岸。

一方面,同盟國在紅海沒有可利用的大型港口,另一方面,從紅海到同盟國核心區域的交通並不便利,而且可能受到地中海方向,英法海軍的襲擾。

西線和南線兩個方向的戰爭,使得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的平衡難以被打破,而這種情況下,唯一獲益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正在積極鞏固政權的的俄國工黨。

而隨着1919年的到來,東非政府距離1920年更近了一步,這也代表新一輪的政府統計工作也要全面展開。

包括人口,工業,經濟等各方面的數據開始向萊茵市彙總,爲東非下一個經濟週期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各方面的數據支撐。

在萊茵市的政府會議上,恩斯特強調道:“如今世界處在轉向的風口階段,接下來的二三十年大概率就決定着我國在世界所處的位置。”

“所以,這次人口普查,經濟普查要做到嚴謹和細緻,尤其是要杜絕過去的政績性數據造假,各個部門都必須實事求是。”

“由中央政府派出監督小組,全國抽查和監督數據統計的真僞,以及誤差情況,而這些情況也會被計入檔案,影響個人履歷和未來的官員升降。”

可以說對於這次全國數據統計工作,東非政府包括恩斯特在內的高層都十分重視。

除了趕上1920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依照慣例東非會對本國的人口等重要數據進行統計以外,還和國際形勢的急劇變化,以及歐洲戰爭中東非經濟的全面爆發等因素息息相關。

而實際上,從1918年中開始,政府的部分統計工作就已經正式開展,也就是說這次統計時間,將會達到一年多時間,趕在1920年到來之前,所有統計結果要全部出爐。

恩斯特接着說道:“除此外,這次還要廣開言路,尤其是通過國民議會等形式,接受民間對政府一些決策的納言建策,糾正過去我們在經濟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解決我們過去不重視或者冗積下來的弊症。”

“對過去經濟發展中,部分品行不良亦或者消極怠工官員的追責,對市場經濟下,部分官員的經濟問題進行審查,總結市場和社會風氣問題,進一步推動健康市場發展。”

東非是一個強調政府在經濟中作用的政府,所以對於市場經濟必然要進行人工的糾錯和整改,畢竟在市場經濟下,不可能避免腐化權利機構和部門,市場惡性競爭,壟斷等問題。

恩斯特當然不指望能把這些問題全部解決,畢竟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做到這一點,就算俄國工黨那種完全放棄市場的國家,也不可能阻止黑市的存在。

對於東非政府而言,只要能夠解決大部分問題那就不錯了,而這個大部分顯然是一個模糊不清的詞彙,到底佔比多少算大部分,恩斯特認爲超過百分之五十就可以算。

而隨着恩斯特話落,也是讓東非政府的一些官員們頓時陷入了緊張的狀態,畢竟這麼多年下來,東非政府積累的問題可不少,沒有人敢保證自己沒有任何問題,當然,小問題還好說,一些實在太離譜的肯定會被選爲典型,然後被殺雞儆猴,所以自然會有部分人做賊心虛。

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964章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387章 初交手第953章 新家第228章 留學生第1559章 南美德意志化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230章還在審覈……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313章 交易達成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1513章 兩黨合流第128章 打探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784章 自己人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964章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865章 高原省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50章 教育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1395章 下藥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871章 “萊茵”市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79章 閒談第149章 王位第1193章 “理想國”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49章 王位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524章 幸福第385章 煽動第389章 易手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298章 香蕉園第472章 備戰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820章 購艦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74章 “整肅”運動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354章 電報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77章 “貨物”到港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878章 無線電第1117章 輿論請假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681章 金沙薩第109章 聖誕節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137章 補丁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962章 提爾皮茨
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917章 東,法邊境衝突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403章 歹毒計劃第964章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61章 桑給巴爾新朝雅政第387章 初交手第953章 新家第228章 留學生第1559章 南美德意志化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230章還在審覈……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1483章 北非鐵路第1446章 第四十五個省第901章 東非大運河計劃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313章 交易達成第11章 黑興根財團第1100章 莫斯塔爾水電站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441章 交通強國第1513章 兩黨合流第128章 打探第951章 想法破產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366章 德伯爾恩的野心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784章 自己人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964章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865章 高原省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1385章 年末經濟會議第1229章 百花齊放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50章 教育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1395章 下藥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871章 “萊茵”市第1532章 轉移文化資產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367章 經濟寒冬第365章 詐騙式移民第79章 閒談第149章 王位第1193章 “理想國”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149章 王位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524章 幸福第385章 煽動第389章 易手第1258章 君臣對話第1552章 1933年貿易形勢第298章 香蕉園第472章 備戰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820章 購艦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1522章 水利專家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第74章 “整肅”運動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1407章 重要地位第354章 電報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77章 “貨物”到港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878章 無線電第1117章 輿論請假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681章 金沙薩第109章 聖誕節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137章 補丁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841章 大國使團第1355章 鐵血總統第962章 提爾皮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