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5章 庫夫拉地區

德國的潛在反東非情緒,有可能對東非在德國的一些商業領域投資造成損失,至於不被情緒所左右,那是完全不可能的,現在德國的狀況就是向着極端民族主義方向發展,沒有阿道夫,也會有其他德國人被這股逆流推上德國政治的前臺。

東非並不反感民族主義,但是德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並不將東非視爲“同一民族”,至少阿道夫這種人心裡,就是這麼想的。

其實,德國和東非漸行漸遠,兩國地緣和經濟上的衝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奧匈帝國,東歐還有中東這些地區。

這些地區都有一個共同點,既是東非的重要市場,又是德國的重要市場,上個世紀,東非作爲一個農業國,和這些地區的主要貿易,以農產品出口爲主,20世紀初,東非開始有能力向這些地區出口初級工業品。

而到了現在,東非已然成爲和德國同一水平的強大的工業國,而且因爲完整的工業體系,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等等,東非工業品比德國工業品更加物美價廉。

這事實上對德國傳統的商品市場形成了衝擊,以前,東非和德國的出口商品不形成競爭關係,自然你好我好,現在,東非這等於是從德國的飯碗裡扒飯。

當今世界,東非,美國和德國在工業領域三分天下,僅這三個國家的工業產值,就佔到全世界的七成以上。

東非和美國因爲地緣位置的原因,選擇性比較多,比如東非有亞洲,歐洲,南美三大市場;美國則有歐洲,遠東,美洲三大市場。

德國就比較難受了,唯一能倚仗的只有歐亞市場,而且同時面臨着東非和美國對這塊市場的激烈競爭。

因此,德國面對兩個工業上的主要競爭對手,能有好臉色就怪了,“東非(美國)搶走了德國工人的飯碗。”在如今德國就很有市場。

先不提東非和德國之間的矛盾,對於東非而言,德國其實已經成爲一個對東非無足輕重的國家,在歐洲大陸上,奧匈帝國對東非的重要性都要比德國高的多。

經濟上,作爲半工業國家的奧匈帝國和東非暫時無法形成競爭關係,合作大於競爭,甚至農業上兩國都能形成互補。

政治上,魯道夫皇帝和萊茵皇室關係密切,兩國政府間的關係也一直比較融洽,至少相對於德國,奧匈帝國更願意和非洲大陸上的東非合作。

尤其是奧匈帝國境內的非奧地利地區,他們對德國並不信任,更害怕德國和奧地利合併,形成大德意志,對如今的地位造成威脅。

反之,奧地利,尤其是奧地利的工業資產階級,對東非沒有太大好感。

總而言之,東非和德國,奧匈帝國的關係是十分複雜的,兩國國內的不同地區,利益集團,各種政黨,企業對東非的態度都有各自的理解。

不過,這些問題,絲毫不會影響到東非,現在東非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圍繞本國利益,按部就班的穩步推進。

如今,德國的反東非情緒上升,無非是德國在經濟上難有作爲,只能在政治上樹立“敵人”,轉移矛盾罷了,而東非卻依舊穩紮穩打的發展本國經濟。

……

1931年3月7日。

達爾富爾北部的庫夫拉地區。

在去年,東非政府大筆一揮,前世比利亞西南部的庫夫拉省範圍,四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土地,正式劃入達爾富爾殖民地。

這使得整個達爾富爾殖民地的面積超過了一百萬平方公里,人口卻不足十萬,且絕大部分居民集中於南部。

至於新併入的庫夫拉地區,面積接近五十萬,但是人口可能連千人規模都不到,當地稱之爲無人區也不爲過。

一支東非的地理勘察隊正在茫茫無際的沙海中,快速的穿行,這是一支車隊,由十幾輛卡車和一輛汽車組成。

在一輛卡車的篷佈下,一名東非地理專家喀布正在和他的學生講述一些關於庫夫拉地區的知識。

“在20世紀以前,現代文明可以說對庫夫拉地區一無所知,極端惡劣的沙漠環境,導致這裡成爲人類禁區,甚至這裡比剛果雨林深處都要可怕。”

“在汽車出現以前,幾乎很難超越這片沙漠構成的死亡之海,不管是經驗豐富的商人,還是冒險家,皆是如此。”

“包括歐洲,在19世紀,可以知道成功抵達過庫夫拉地區腹地的探險家,只有德國的古斯塔夫。”

“當然,當地也生活着極少數的圖布人,但是他們基本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圖布人是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遊牧民族,主要分佈在提貝斯提高原,至於庫夫拉地區的圖布人,說他們倒不是遊牧生存,反而更像是沙漠的“囚徒”,被困死在庫夫拉綠洲。

所謂的庫夫拉綠洲,其實就是幾處依靠地下泉水存在的幾處人類定居點,能夠種植極少量的農作物。

前世,庫夫拉綠洲最大的城鎮,焦夫市的人口也纔不到兩萬人,而在東非進入當地之前,焦夫的人口更是隻有數百人規模。

前世焦夫的人口能達到萬人以上,這主要得益於利比亞政府的投入,他們通過打深井,獲取沙漠下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從而開闢大量農田,才讓焦夫市能養活這麼多的人口。

喀布接着說道:“焦夫鎮,是整個庫夫拉地區最大的物資補給點,或者說水源補充地,在東非進入庫夫拉地區之前,當地的圖布人,甚至依靠地下水發展出農業,這也是他們最基本的生存來源。”

“除此外,庫夫拉地區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綠洲,而且規模都不大,有的地方,甚至沒有人類活動,我們東非發現這些地區,還是依靠飛機在天上觀察到的。”

20世紀初,東非政府組織派遣了不少冒險隊,進入庫夫拉地區排查,最後東非政府得出結論,那就是,庫夫拉地區除了焦夫等幾個所謂綠洲以外,幾乎無法生存,當地連一條河流都不存在。

只有極其罕見的情況下,纔有可能產生降水,而這也是東非爲什麼能成功吞併這將近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原因。喀布的學生張樹林問道:“教授,既然庫夫拉地區的環境如此惡劣,那帝國想要建設利比亞鐵路,怎麼能實現?”

“按照你之前的說法,庫夫拉地區幾十萬平方公里,這麼大面積,卻只有幾處水源地,連基礎的水資源都如此匱乏,簡直無法想象建設這條鐵路,會有多艱難。”

對於學生的質疑,喀布解釋說:“關於水源的問題,你們不需要擔心,因爲根據我們之前的調查,庫夫拉地區實際上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只不過這些地下水,以前圖布人受制於技術條件,難以開發。”

“但是,我們東非作爲世界最強大的工業國家之一,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難了,據我所知,目前,帝國已經在庫夫拉地區打了十幾口數百米的深井。”

“未來,帝國建設利比亞鐵路時,就可以以這些地下深井,獲取基本的飲用水。”

利比亞的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庫夫拉地區,至於這些地下水豐富到了什麼程度。

前世利比亞政府有一項工程,就是通過修建數千公里的管道,從而把這些沙漠腹地的地下水,引入利比亞沿海城鎮,以解決水源短缺問題。

根據前世科學家的推算,利比亞沙漠地下的地下水資源甚至可能超過數百億萬立方米,而貝加爾湖的水量也纔不過二十多萬億立方米。

而東非又不打算用這些水資源開發農田或者發展工業,或者作爲大型城鎮水源,只是開發當地的地下水資源,來保證後續利比亞鐵路的運營,以及鐵路沿線生態防護帶的用水需求。

喀佈教授說道:“如果沒有對這些沙漠地下水的發現,那政府自然不可能推動利比亞鐵路工程的建設。”

“這條鐵路沿線,未來會配套對應的生態防護帶,我們以前建設西南省鐵路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

“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水房,爲生態防護帶提供基礎的水源保證,從而避免在流沙區域,風沙對鐵路的侵蝕。”

西南省鐵路,也是東非最早建設的沙漠地帶鐵路,那裡的條件也就比庫夫拉地區好上一點,因爲臨近大西洋的原因,至少還有一些降水。

至於庫夫拉地區,地中海的水汽基本抵達不了,能依賴的也只有當地的地下水,前世這種地下水也稱爲“化石水”。

化石水,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種地下水資源的難得,在進入工業文明以前,這些地下水除了焦夫等幾個綠洲以外,根本沒有得到利用和開發,它們儲存在沙漠下的岩層深處。

之後,喀佈教授繼續和學生們講述着庫夫拉地區的各種知識,包括東非在此地發現的古人類文明遺址。

在庫夫拉地區有許多壁畫,壁畫上有許多古代庫夫拉地區原始居民狩獵和生活的景象,也包括各種動物,比如長頸鹿,牛,獅子等等。

喀布說道:“這些發現,說明在遠古時代,庫夫拉地區的氣候和今天有很大差異,那個時候,庫夫拉地區可能存在大量的草原,並且發展出大量原始部落。”

“而這些原始部落後來也基本隨着氣候的惡化,而最終消散在歷史長河之中,一直到千百年後,才因爲帝國對當地的調查,而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除了這些幾乎無法考究的原始文明以外,庫夫拉地區還有一些古代其他地區的文明遺留碎片,比如埃及和阿拉伯地區的陶器碎片等,這說明古代埃及等文明,也嘗試過開闢商路,不過最終沒有成型。”

“而利比亞鐵路建成後,庫夫拉地區也將重新一些生機,這裡未來將是帝國和歐洲貿易最重要的陸地貿易通道之一。”

“可惜,如果不是英國人的阻撓,我們也不至於選擇這條路線,建立和歐洲的新貿易線路。”

相較於利比亞,埃及顯然是東非建設鐵路直連地中海的最佳選擇,畢竟有尼羅河存在,且尼羅河沿岸人口衆多,鐵路建設條件更優越。

但是,英國人顯然不希望東非建設一條從埃及經過的鐵路,繞開蘇伊士運河。

毫無疑問,如果真的能通過埃及建設北非鐵路,那對於埃及和東非兩國經濟都有很大的益處,蘇伊士運河雖然同樣能給埃及在未來帶來收益,但是尼羅河沿岸顯然纔是埃及的中心,而流經西奈半島的蘇伊士運河,無法惠及更多的人口。

以東非的赫赫威名,或者說阿拉伯世界傳播的兇名,就算沒有英國因素,埃及可能也對北非鐵路建設存在異議,畢竟,東非的殖民地可是搞了不少“種族滅絕”活動。

當然,現在東非也不關心埃及和北非鐵路怎麼樣了,如今利比亞鐵路已經立項,並且開始初期工程,等這條鐵路建設完成之後,未來就是埃及求着東非,可能纔再會考慮了。

這些和喀佈教授他們都沒有太大關係,車隊依舊在向着焦夫的方向行駛,只要抵達了焦夫,他們的工作也將正式展開。

焦夫是利比亞鐵路修建的重要節點之一,未來也可能是庫夫拉地區比利亞鐵路沿線,最熱鬧的城鎮。

除了爲鐵路服務以外,它還牽扯到東非未來的軍事部署,在東非佔領庫夫拉地區以後,這也使得焦夫成爲了東非控制的最靠近歐洲的城鎮。

以焦夫鎮爲中心,到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直線距離都在五千公里以內,就比如焦夫到聖彼得堡,愛丁堡(英格蘭)直線距離差不多四千公里,到柏林,巴黎,倫敦只有三千多公里,

而這個距離,也意味着,只要建設一座機場,歐洲南部一些國家就已經處於東非最先進軍事飛機的作戰半徑之內。

而這還只是現階段東非航空工業發展早期階段,未來飛機航程的增加,以焦夫爲起點,東非的軍用飛機就可以抵達歐洲的大部分區域。

除此外,還有中東,北非很多地區,焦夫鎮也可以輻射的到,比如伊斯坦布爾和焦夫鎮的直線距離就不足兩千公里。

因此,東非除了利比亞鐵路建設以外,也會在庫夫拉地區建設一些軍用設施,而這也代表着東非軍事力量進一步向北延伸。

說實話,東非一直以來都想方設法的想讓東非的軍事力量進入到地中海沿岸,可惜一直沒有實現,而飛機的出現和技術快速進步,算是讓東非在這個目標上更進一步。

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73章 消化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612章 美食節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591章 歸途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91章 青檸第336章 東非菜?第66章 《東桑條約》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330章 跑路第867章 推銷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238章 三把“刀”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355章 安卡村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44章 貿易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3章 在柏林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48章 訂婚第1504章 脫鉤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400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197章 建議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063章 推力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183章 到達第498章 和談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336章 東非菜?第1238章 教唆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斐迪南大公第547章 登陸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422章 蘇聯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179章 總部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70章 蒙巴薩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008章 分析第1200章 電氣化第1013章 站隊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631章 準備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435章 雙總部第86章 咖啡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102章 備戰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
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73章 消化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612章 美食節第1508章 鉅額援助第1043章 化工安全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225章 東非王國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591章 歸途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1544章 蠢蠢欲動的意大利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91章 青檸第336章 東非菜?第66章 《東桑條約》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330章 跑路第867章 推銷第962章 提爾皮茨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238章 三把“刀”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355章 安卡村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戰爭的第一槍第144章 貿易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達累斯薩拉姆第1558章 美洲“白蓮花”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3章 在柏林第1291章 印度誘惑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1405章 產業轉移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48章 訂婚第1504章 脫鉤第868章 塵埃落定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400章 互不侵犯條約第197章 建議第835章 大鐵路藍圖第1063章 推力第1242章 “非法”辦學第183章 到達第498章 和談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336章 東非菜?第1238章 教唆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斐迪南大公第547章 登陸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422章 蘇聯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205章 別說沒給你機會啊!第372章 再臨非洲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777章 聖誕節攻勢第179章 總部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70章 蒙巴薩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030章 加入海軍競賽第1008章 分析第1200章 電氣化第1013章 站隊第1393章 世界經濟復甦第631章 準備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435章 雙總部第86章 咖啡第1172章 第54師的不公待遇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1521章 蘇亞雷斯港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279章 索馬里香蕉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麼?第578章 水利建設問題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102章 備戰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1033章 一五計劃尾聲第1417章 四大鋼鐵核心地帶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