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

兩人互相看了一眼,王鬆道:“回稟老爺,我們作坊裡這兩樣都有,一般如果求快的書籍或者是一些小稿,都是用活字版,需要印刷質量上成,而且又不求趕時間的書籍,就用雕版。”

商毅又道:“那麼你們用的活字版用的字模都是什麼材料做的?”

朱書剛道:“回稟老爺,用的都是木活字模。”

商毅道:“有沒有用銅、鐵、鉛模的?”

朱書剛道:“回稟老爺,銅字模太貴,用不起,而鐵模、鉛模印刷出來的字跡模糊,都不如木模好用。”

商毅點點頭,他知道中國是最早發眀活字印刷的國家,雖然活字印刷並沒有在中國大規模普及起來,但也絕不是像後期一些磚家所說的那樣,中國古代幾乎完全沒有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當然比雕版印刷要效率高得多,同時最終成本也要低得多。但首先需要製做好大量字模, 因此初始成本遠高於雕版印刷,而且技術難度也要大得多。中國歷史上的大規模活字印刷書籍只有幾次,而且還都是官方組織的。民間的活字印刷一直停留在小規模簡易低級的印刷運用上。很少用來印刷書籍。

事實上從明中期開始,在經濟繁榮的江浙一帶,用銅活字印刷逐漸出現並流行起來,其中最著名的有無錫的華家、安家,蘇州的孫家和南京的張家等,他們用銅活字印賣的書籍流傳甚多,印刷效果也很不錯。不過中國本身的銅礦不多, 而且銅又是流通貨幣的原材料,正如朱書剛所說,銅字模太貴,用不起,因此銅活字無法大規模應用,一般只有皇家才用得起。

其實鐵模、鉛模其實也能替代銅模,但由於中國古代主要使用是以煙墨爲顏料的水溶性墨水。在木製的雕版上能夠表現的很好,但是在金屬活字上很容易變成墨水珠子。而且也不能象雕版印刷一樣通過簡單的壓印就能完成轉印。拓印也是個很緩慢的過程,爲了保證能夠有效的印刷,還必須使用吸水性強的紙張,結果就是紙張的背面也會有墨跡,無法做到雙面印刷,無形中又提高了印刷的成本。都不如木活字。

當然木活字也有它的弱點:如果用木活字印書,大約印了200部左右,字模的字劃就因爲吸收煙墨中的水分,脹大模糊。但總的來看,木活字的弱點卻比泥活字和金屬活字要少得多。因此一直到清代,中國的活字印刷還是木刻活字。但即使是木活字,不管是在明代,還是在清代,終都沒有超過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最終退出中國印刷行業,得等到清朝滅亡的前夕。

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爲中國古代沒有使用油墨。而在十五世紀中期,德國人約翰內斯?古登堡創造了以鉛銻錫合金字模和油墨爲原材料的西方活字印刷術,才使歐州在印刷技術上一舉超過了中國。

由於當時正值歐洲文藝復興前期,古登堡的印刷術出現,使得印刷品的成本大爲下降,而速度卻提高了許多,從而也爲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方便。後世有不少學者都認爲,歐州能在十六、十七世際取得飛速的發展,縮短與中國的差距,甚至在十八、十九世際全面超過中國。古登堡印刷術的出現,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雖然現在離古登堡的時代以經過去了二百年,但古登堡印刷術卻依然還沒有過時,而且在技術上也沒有什麼難度,其實中國的印刷技術以經很成熟了,只要弄出鉛銻錫合金字模和油墨,即使是沒有古登堡印刷機,效率也不會差到那裡去。

鉛銻錫合金字模是很容易做到的,其實就是以鉛爲主,加入一定比例的銻和錫。這兩種礦產這個時代中國就以經大量開釆了,只不過這個時候銻和錫往往都被混在一起,全當錫礦來用。世界上最大的銻礦――湖南的錫礦山就是在明代開採的,當時就以爲這裡是錫礦,所以才取了這麼個名字。

當然鑄字也還有一系列的細節工藝:鉛字必須大小一致,字座部分必須完全能夠彼此吻合,以便在排字版上能夠排列整齊。這需要特殊的工藝設備加以保證,還要有專門的修字工人進行磋磨處理等等,即使是在歐州,全套的鑄字工藝也是從十五世紀開始,逐步的改進完善,到十八世紀以後,才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當然鑄字的工作就更不用商毅操心,讓齊文遠去辦就行了。

而古登堡印刷術最關建的油墨,在後世也不是什麼密秘,其實就是用亞麻油來調製,一直到商毅穿越之前,亞麻油還被用來調製油畫顏料。古登堡當年是將亞麻仁油煮沸,冷卻到呈暗黑色,以少量蒸餾松樹脂得到的松節油精與碳黑攪勻後,放置一段後即成了油墨。

在這個時代,亞麻和松樹等原材料都不缺,不過商毅暫時還不打算泄漏油墨技術,因此他只吩咐齊文遠,先去鑄一百個字模,並且將鉛銻錫的配比量告訴他,再三強調一定要按這個配比量進行鑄字,在一個月以內完成,然後等着自己試用就行了。同時又給了他兩百銀子,作爲鑄字的費用。而自己另外找人去調製油墨,兩樣分開進行。這樣就不怕技術泄漏了。

齊文遠雖然也聽得一頭霧水,但現在商毅自己的東家,又這樣吩咐了下來,又拔下了銀子,那麼自己照辦就是了。因此接過銀子,立刻去聯繫鑄字工匠。

辦完了這些事情之後,商毅也覺得十分滿意,這才轉道回衙門。

在路上王夫之也忍不住好奇,雖然他不懂印刷,但剛纔在作坊裡聽着,又看過實物,也明白了不少,知道活字印刷如果真正能夠大規模應用起來,確實可以使印刷書籍的成本大幅下降,儘管他還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重大意義,但有一點他還是明白的,書籍印刷的成本下降之後,更多的讀書人就買得起書了。因此也忍不住問道:“大人,你真的有辦法改進活字印刷的技術嗎?”

商毅點點頭,道:“這也不是我創造的技術,在泰西諸國中,兩百多年以前,一個叫約翰內斯?古登堡的人就發明了這項技術,然後一直沿用至今,我當初遊歷泰西諸國時,曾聽說過這項技術,現在不過是在我中華之地償試使用而己。”

王夫之聽了,也不禁稱奇,道:“二百年前便可以發明此物,看來泰西諸國中,到也不乏智能才技之人。”

王夫之跟隨商毅的時候不長,但也知道商毅編造的那一番遊歷泰西諸國的經歷,因此兩人閒暇無事,也常向商毅詢問泰西諸國的風土人情,而商毅也正有意引導王夫之,希望讓他了解中國以外的世界,從而來影響他的思想。除了說歐州歷史之外,也着重說一些文藝復興等近時期歐州的思想、文藝事情。當然商毅暫時還不敢說古羅馬共和國的元老院制度和歐州議會制度。

雖然王夫之的思想中雖然還帶有許多天朝上國的優秀感,但他畢竟是另一個時空裡中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還不致於把一切海外世界指爲荒誕無稽,同時現在也正是求知慾極爲旺盛的年經,也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而且明朝在總體來說,還算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時期,甴其是在民間的沿海地區,絕大多數人都接受了在大洋彼岸還有國家的世界慨念。所謂中國長期閉關自守,其實是指清朝入主中原以後的時期。

同時在商毅的隊伍裡,不僅有外籍的傳教士,還有外籍的僱傭兵,王夫之有時也會和他們交談,從而也能印證商毅所說的事情基本都是屬實。而傳教士阿科尼亞通過觀察之後,發現商毅對王夫之十分看重,同時他也清楚王夫之在中國算是讀書人一類,如果能把他也拉入主的福音之下,也是一個重大的進展。因此也想辦法多和王夫之接觸,向他講說了許多歐州的歷史,當然也少不了主的福音之類。

其實在王夫之看來,阿科尼亞屬於泰西諸囯的出家人一類,也就所謂的洋和尚。佛教不就是從天竺傳到中國的嗎?而天主教,不過就是另一個佛教而己。因此對他和天主教也不排斥。而且阿科尼亞的宗教態度也確實非常虔誠,對物資生活並沒有什麼追求,很符合中國人對出家人的要求。中國的讀書人其實都喜歡和高僧、仙道一類的人交朋友,以顯得自己的淸高。

雖然在一開始,王夫之多少還只是出自好奇的心理,但通過多方面瞭解,慢慢的也開始認識到,中國並不是這個世界中唯一的文明,在西方同樣也有一個完全不同於中國的文明世界,是另一種文明。事實上連王夫之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不知不覺中,他其實以經再把所聽到西方文化思想和自己學過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着一些比較了。

第406章 國策(下)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43章 拿人墊吧第165章 出兵第36章 南歸(下)第82章 佈置(三)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45章 戰後總結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33章 餘波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80章 佈置(一)第12章 李巖入鄂第29章 授藝第6章 家事! 公事!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178章 工匠第180章 報紙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9章 安慰公主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36章 開業(三)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22章 造船(上)第67章 新法令(下)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43章 提案(下)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90章 合圍(一)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65章 破局(五)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136章 開業(三)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66章 建設(上)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182章 下獄(上)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93章 勸降(上)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85章 地雷陣第364章 南洋首戰(一)第94章 救援蘇州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
第406章 國策(下)第109章 郟縣慘敗(上)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43章 拿人墊吧第165章 出兵第36章 南歸(下)第82章 佈置(三)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45章 戰後總結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112章 守關之戰(二)第20章 進攻浙江(二)第143章 西班牙艦隊(上)第33章 餘波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154章 火力廷伸(下)第213章 龜甲船(下)第80章 佈置(一)第12章 李巖入鄂第29章 授藝第6章 家事! 公事!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178章 工匠第180章 報紙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3章 擁立新君(三)第194章 清廷的準備(下)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9章 安慰公主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80章 放棄青州第136章 開業(三)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22章 造船(上)第67章 新法令(下)第232章 清廷滅亡(四)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7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四)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164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上)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43章 提案(下)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90章 合圍(一)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65章 破局(五)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136章 開業(三)第53章 進軍武昌(四)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329章 前哨戰(上)第66章 建設(上)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182章 下獄(上)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93章 勸降(上)第327章 戰前佈置(下)第85章 地雷陣第364章 南洋首戰(一)第94章 救援蘇州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122章 渡河襲擊第123章 懷遠阻擊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