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佈置(三)

龍嘯大明

按照另一時空裡的史料記載,現在三個南明朝廷的皇帝其實都是爛泥扶不上牆的主,得過且過,安穩一天算一天,而在本時空裡,情況也差不多,怎麼這時突然一下都積極起來了呢?

原來這一次南方三個朝廷能夠達成聯盟,主要的促成者就是永安朝廷的實際掌權者尚可喜,而在尚可喜的背後,還有吳三桂和清廷的作用力.

這幾年以來,尚可喜一直都和四川的吳三桂保持着緊密的聯糸,然後通過吳三桂,又和清廷保持着溝通。目地只有一個,就是讓南京和清廷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這樣他們也就可以在這兩大勢力的夾縫中生存下去。因此雖然清廷多次要求吳三桂和尚可喜從西邊、南邊進攻南京,但兩人只是哼啍哈哈,就是不動。

但進入到順治六年(1649年)之後,局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是清廷內部事故不斷,而在五六月間,中華軍又連續發動山東、南陽兩個戰役,均取得於全面的勝利,彷彿是在一夜之間,南京政府迅速的壓倒了清廷,態度一直模棱兩可的吳三桂也坐不住了,給耿仲明派去了五萬人馬增援,並且也向尚可喜發出了警報,現在不能再按兵不動了,否則等清廷被中華軍擊敗之後,自己都沒有好結果,同時清廷也派人來到廣州,正式策冊尚可喜爲粵王,並且在詔書中明文表示,只要是尚可喜出兵進攻南京,所佔領的地區,司以全都劃歸爲尚可喜的封地,而且尚可喜的子子孫孫都可以世襲。

尚可喜當然也十分清楚,清廷敗了,還可以退回到關外去,吳三桂也可以向西南、西北方向逃竄,只有自已杯本無路可退,因爲身後就是大海,再要後退,就只能跑船了,但中華軍的水軍同樣強大無比,勢力都已經擴大到南洋的呂宋地區,跑船估計死得更慘。 ~因此現在也不能再猶豫,只能出兵從南方進攻南京,配合清廷進行南北夾擊,再度把南北局勢拉到平衡。

不過只是尚可喜一個人,當然不敢單獨向中華軍發動進攻,必須拉着紹武和永曆朝廷一起幹。因此尚可喜也積極的活動,盡力遊說和另兩個南明朝廷,聯合出兵進攻南京。

和另外兩個南明朝廷一直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不同,尚可喜一直都在做着戰鬥的準備,一方面在永安朝廷內擴充軍隊,打造火器,這時尚可喜部下的軍隊己有十二萬左右,以廣東這一個省的地方來說,這差不多是極限兵力了。並且打造了火槍三萬餘支,火炮二百餘門。另一方面尚可喜也在紹武、永曆兩朝安插細作,打探這兩個朝廷的內部情況。等到真正要和他們聯手時,也好做到有的放矢。

紹武、永曆兩朝雖然都是擁立的明室藩王,並以大明正統自居,但兩個朝廷的實權其實都不是掌握在皇帝手裡,而是由權臣說了算,紹武朝廷的掌權者是蘇觀生,不過大部份的兵權都掌握在鄭成功手裡,倒向蘇觀生的另一員大將金聲桓手裡,也有一部份人馬;而永曆朝廷的掌權者是丁時魁和瞿式耜,掌握兵權的是何騰蛟,這三個人目前到是團結一致,因爲永曆朝廷不得志的一派陳邦傅、馬吉翔等人正在積極的尋找外援,就是大西軍餘衆,這時由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人統領,佔領了雲南,經過了幾年的休養之後,人馬也發展到了近十餘衆。因此陳邦傅、馬吉翔等人希望引入大西軍,增強自己的實力,好與丁時魁、瞿式耜、何騰蛟等人爭鬥。

瞭解到這些情況,尚可喜根本就沒有把精力放在紹武、永曆兩朝身上,而是直接找上兩朝的權臣,一方面以重金收買,一方面又許下承諾,比如答應蘇觀生,幫助他除去鄭成功的勢力;又答應丁時魁、瞿式耜等人,幫他們對付陳邦傳、馬吉翔等。 ~這一招果然十分湊效,因此三個南明朝廷之間的聯盟也很快就建立了起來。

商毅一邊翻看資料,一邊聽明石姬的解說,差不多用了大半個時辰的時間,對整個事情的經過也基本清楚。這幾年來南京政府雖然對南方沒有進行什麼動作,但在三個南明朝廷內部都安插了大量的情報人員,而且南明朝廷內部派糸鬥爭複雜,管理十分混亂,也給情報人員的活動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這一次也收集到了不少實際的資料,如尚可喜與蘇觀生、丁時魁等人之間的一來往通信,幾個南明朝廷的廷議內容,還有清廷派人策封尚可喜的詔書,都打聽得十分清楚。也可見這幾年以來,明石姬在建立南方的情報網絡,確實花費了相當大的一番心血。

因此商毅也越來越覺得,當初收下明石姬,確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不僅得到了一個美人,同時也是一個能幹的情報工作者,而商毅更看重的,還是後者,畢竟以商毅現在的身份,想要美女的話,只用招招手,就可以從南京一直排到北京去了。不過想想自己的妻妾似乎都有不錯的能力,各有所長,葉瑤瑱、林鳳舞自不必說,沒進門的李華梅更不得了,朱媺娖也能給葉瑤瑱當助手,真正在家裡呆着沒事幹的,還就算不過門的朱媺婕。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個時代男尊女卑的風氣,也確時埋沒了不少女中人材。

商毅想了一會兒,才道:“這一次南方的連盟我們有沒有辦法來阻止或者是破壞?”

明石姬搖了搖頭,道:“這種可能性並不,因爲尚可喜己把紹武、永曆朝中的掌權者都拉動了,而且中有不少人也都清楚,一但清廷徹底敗亡,南方必然會是我們的下一個目標。就算我們可以扶植他們的政敵,等他們掌權之後,恐怕也會釆用同樣方法。”

商毅點了點頭,明石姬說得確實不錯,現在任何勢力都不希望南京和清廷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一但那一方打破了這個平衡,必然就會成爲衆矢之的。因此自己想要徹底擊敗清廷,早晚都會面對多線作戰的局面。當初之所以設立一個江西分區,也就是預備這樣局面的出現。

這時明石姬又道:“王爺,妾身到是以爲,沒有必要去破壞南方的聯盟,只用拖住他們的出兵時間就可以了。只要是王爺放手讓妾身去做,妾身有把握拖住他們半年時間,至少永曆、紹武兩朝不會出兵。”

商毅聽了以後,也頗有茅塞頓開之感,現在南明三朝之間還處於結盟階段,而聯盟並不等於就是出兵,不僅還需要一番討價還價,而且大軍的調集,軍需物資準備,都需要時間,而且以南明三朝的效率,至少也要等到三個月以後,如果南京再搗一搗亂,拖上半年,甚致更長,也都是有可能的。就算只能拖住紹武、永曆二朝,但只剩下一個尚可喜,就要好對付多了。

因此商毅也笑道:“你想怎麼做都可以,但先拿出一個計劃來給我看看。”

明石姬點了點頭,道:“妾家立刻就去做。”

明石姬離開之後,商毅又招見了李格非,瞭解日本和荷蘭方面的情況。

雖然南京並沒有在日本派置情報人員,但和曰本通商之後,有關於日本的各種情況也都通過各個通商口岸,十分通暢的傳到了中國。

其實這次曰本出兵支援清廷,並不是全國一致都同意,支持徳川幕府的,只是親藩大名和譜代大名,絕大多數的外祥大名都不贊同。

原來在中日通商之後,簽約的是徳川幕府,和其他大名無關,而有不少大名在中曰通商中獲得了大量的利益,並不希望日本介入中國的內戰,由其還是站在清軍的一方,與中華軍作對。也有一部份大名是懼怕南京政府的實力,萬一南京政府統一了中國,那麼就一定會出兵報復曰本的參戰行爲;當然也有少部分大名,如長州藩就甚致希望藉助中華軍的力量,推翻德川幕府,因此找藉口拒不出兵參戰,還保留與中國的通商口岸,繼續和南京進行貿易來往,同時還向南京方面提供了不少信息。

儘管現在的曰本還在徳川幕府的統治下,中央集權有一定的加強,但日本仍然是實行分封制,因此中央集權的強度有限,德川幕府並不能干涉各大各藩內的事務。也不是所有大名都願意服從於徳川幕府,而且徳川幕府被中華軍擊敗之後,在日本的威信力也大大下降,對各大名的控制力度也削弱了不少。對此也只能默認不理,這次出兵調動的基本都是親藩大名和譜代大名的軍隊,只有少部份是外祥大名。

而朝鮮和荷蘭方面的情況,李格非就所知不多,因爲現在南京政府的觸角還沒有升到朝鮮半島和巴達維亞地區。對這一點,商毅也不能強求。只是要求李格非,注意曰本方面的情況李格非建議商毅,是否再招見荷蘭商館的領事,商毅想了一想,決定暫時不理荷蘭人,因爲現在的荷蘭殖民者在亞州,由其是在中國一帶地區並沒有多少實力,軍事幹涉的能力有限,並不足爲慮,現在先不管他們,等打完了中原大戰以後再說。

第91章 南京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251章 調兵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184章 襲擊(上)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147章 對策第205章 北上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95章 遷移(二)第95章 遷移(二)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114章 優勢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38章 家事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163章 通商第145章 規則(下)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142章 提案(上)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104章 完婚(二)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192章 勸進(下)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18章 江南攻勢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163章 通商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405章 國策(一)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37章 新武器第95章 進攻南京第16章 三路出擊第165章 出兵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138章 軍歌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81章 洋人(下)第177章 鹽場(下)第52章 山東巡撫山東戰役二第119章 投效(上)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264章 調兵第38章 軍隊調整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72章 水路攔截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
第91章 南京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251章 調兵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184章 襲擊(上)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174章 琉球之戰(四)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147章 對策第205章 北上第41章 火炮對決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95章 遷移(二)第95章 遷移(二)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46章 援不援救王家大屯第114章 優勢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38章 家事第228章 曰接三急第38章 試探進攻(下)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163章 通商第145章 規則(下)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39章 吳甡督戰第114章 守關之戰(四)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54章 西班牙使者(下)第142章 提案(上)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36章 海軍計劃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104章 完婚(二)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192章 勸進(下)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18章 江南攻勢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163章 通商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405章 國策(一)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207章 清廷新軍(上)第53章 西班牙使者(上)第37章 新武器第95章 進攻南京第16章 三路出擊第165章 出兵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105章 進攻杭州第363章 進駐三寶顏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138章 軍歌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81章 洋人(下)第177章 鹽場(下)第52章 山東巡撫山東戰役二第119章 投效(上)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264章 調兵第38章 軍隊調整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72章 水路攔截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